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1+1=1”是如何完成的?——两问鞍钢本钢重组(上)
  • 发布日期:2021-12-20 10:01:04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8月20日,鞍钢本钢重组大会在鞍山召开,“鞍本合体”;

8月24日,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工作组正式进驻本钢,重组、整合融合、深化改革等工作启动,推进;

10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重组管理过渡期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全面收官。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表示,“鞍钢大家庭又增添了新的重要成员,我们成了一家人。”

至此,鞍本两家企业正式进入实质性整合融合阶段。

钢铁企业重组并不鲜见。但两家各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钢企,仅用56天便顺畅相融,则属罕例。

本钢板材热连轧厂2300机组生产线。(赵敬东 摄)

12月15日,鞍本正式进入实质性整合融合阶段恰满两月。

两个月前的今天,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大会上,本钢集团董事长杨维致辞时,引用了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名句,“明河共影”。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此后的事实证明,用这首即景抒怀词来描述揭牌前后,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的诸项工作、本钢集团的生产经营成绩,的确十分贴切。

鞍钢集团鞍钢股份大型总厂生产的百米钢轨正在装车。(赵敬东 摄)

8月20日到10月15日,短短56天,鞍本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覆盖移植就完成了顺畅对接。“快赢”项目效益初显,本钢一整套系统性的改革政策组合形成,在限产、限电的双重压力下,9月份本钢的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抗压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本钢销售收入、税金分别同比增长60%、205%,实际经营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

放眼全球,近年来钢铁企业重组并不鲜见。仅在我国,今年以来就有32家钢企投身兼并重组大潮。然而,企业重组,绝非简单的股权结构调整,而是资源要素、产业协同、管理理念、人员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从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看,因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导致负面事件出现甚至重组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

如是,当相距60余公里,各有百年历史的两大钢企,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相融”,即初步完成“1+1=1”的艰巨任务,人们想知道,这须遵循怎样的解题思路?做了哪些扎实细致的工作?

顶层设计:预判精准,应对超前

本钢板材冷轧总厂控制室内,工人正在紧张工作。(赵敬东 摄)

顶层设计,是一切改革的前提。两大百年钢企,要想顺利合而为一,“最先一公里”至关重要。

“用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去指导企业的实践,既是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决定的,也是相关重组工作顺利推进的首要保证。”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

对此,实践者们这样作答。

在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工作组正式进驻本钢的前夜,一套由“一体化管理总体方案”和“管理整合实施方案”“业务整合实施方案”组成的、锁定整合融合各阶段目标任务的“1+2”鞍本整合总体方案,首次摆在了鞍本双方主要成员面前。

很快,随着管理过渡期相关工作的推进,这套被称作“1+2”的指导鞍本整合顶层设计的具体行动方案,频获高赞。其中,最多的评论是“预判精准,应对超前”“有点神”。

“神”到什么地步?“重组过程中,不论遇到哪类问题,只要到文件里找,一定有解决之道。”11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刚好“满月”。谈到几十天来曾迎面相遇的工作难点,管理过渡期工作组办公室成员,本钢运营改善部副部长孙建益看向方案文件两眼放光,语气铿锵,“谋划高站位,设计高标准,能经受住实践检验。有它,做事时心里有底。”

在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管理过渡期工作组组长计岩看来,方案被“神化”,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方案出台的“内幕”,“这套‘1+2’行动方案是基于鞍钢本钢重组整体方案的大框架完成的,方方面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上到下给出的建议和支持也很多。”

本钢科研人员正在专心实验。(赵敬东 摄)

去年12月,鉴于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涉及鞍钢本钢重组事宜的各方人员开始频繁接触,设计重组方案。辽宁省委、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力推动,省人大、省政协充分支持并提出建议,省有关领导带领省国资委等部门与鞍钢集团密切沟通、积极协调。据全程参与鞍钢本钢重组工作的省国资委央企服务处苏宇飞介绍,在各方支持下,经多次修改后,重组方案最终出台。

“我们这套‘1+2’行动方案的制定,与整体重组方案同步、同样获得多方支持。”鞍钢集团管理与信息化部改革创新副总监、工作组办公室成员崔健回忆说,“因为相关操作要落实到最基层,所以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更细致具象,更接地气。”

最为突出的“接地气”之举,当属鞍本双方“互亮家底”的事儿了。1月13日,重组尚在酝酿,鞍本双方就成立了9个项目组,在企业管理、经营等12个领域的多个环节,展开“对标”活动,增进双方了解。对这次亮家底,崔健有个形象的比喻,“恋爱双方,婚前互相了解,婚后才能针对各自的特点,求同存异,走得长远。”

盘点两家百年钢企的家底,工作之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这次‘亮家底’,换来了我们制定‘1+2’行动方案时心里的底气。”崔健认为。

4月15日,重组准备工作全面启动。“1+2”行动方案的制定工作也随之进入新阶段。在不分昼夜的“无休快进”工作模式下,全套方案日臻成熟,直至8月25日正式推出,并在其后的大量工作中,获得广泛认可。

“事实也证明,正是有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广泛论证的过程,这套‘1+2’行动方案,才能较好地回答‘重组怎么看’‘整合融合怎么干’等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行动指导性。”李凯认为,虽然“1+2”行动方案已经通过重组管理过渡期的实践考验,但随着鞍钢本钢重组整合融合工作的持续深入,方案肯定不能一成不变。“如此体量的两家大企业,会在融合推进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大方向很重要,跟着实际走,不断完善方案更关键。”

执行能力:落笔任务书,立下“军令状”

鞍本华东区域公司合署办公,销售人员正研究鞍钢区域信息化系统。(赵敬东 摄)

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通过较强的执行,才能落地、实施、见效。教科书上说,执行力是贯彻上一层级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实践者们却在强调,更多的时候,执行力受态度左右。8月,“20份军令状”段子在鞍本内部的不胫而走,以及管理过渡期80名“行动派”的做法,都证明了这个理论。

故事要从8月24日重组大会召开后第二个工作日,鞍钢本钢重组管理过渡期工作组正式进驻本钢说起。

对重组工作全局而言,管理过渡期,是实质性整合前的宝贵窗口期。此时,鞍本双方尚未成为一体,大多数本钢人还不是很明了自己的未来、命运将有怎样的改变,他们的眼神中,有淡然、有焦虑,更有迷茫与等待。

对所有的成功而言,窗口期之宝贵,就在于这是清除迷茫,决定输赢的转折点。也正因如此,当天,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亲自带队来到本钢,送3位干将上任项目工作组的组长、副组长。

重任众托,未被辜负。

当天,3位组长带领另外35名鞍钢干部与本钢42名核心骨干一起,针对将要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组建了20个项目组。

80人的团队组成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集中学习。“10天里,大家对照‘1+2’行动方案,宣贯培训,开放式研讨。目的很明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崔健回忆说。

此后,项目组迅速确定了95项整合具体业务、627项工作标的、62个快赢项目,同时,签订了20份专项整合目标任务书。

“在任务书上签了字,就是立下了‘军令状’。”时至今日,拿起“任务书”的复印件,孙建益仍然难抑激动,“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

无休、不顾家、忘记病痛、不计得失……奋斗者的故事,总是相似的。他们围绕“要素管控+管理移植”主线推进管理整合,围绕“战略引领+资源协同”主线推进业务整合,牢牢锚定目标任务书确定的节点任务,抢前抓早、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深入现场、加码加力、连续奋战。至10月15日,管理过渡期135项工作标的全面完成。

这意味着什么?“高质量完成管理过渡期整合融合及本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忘我的工作状态,极高的能力素质水平和极强的敬业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揭牌大会上,杨维这段向项目组的致辞所引发的掌声长久不息的场面,回答了一切。

把时间轴拉回到年初,梳理鞍本重组前后奋斗者们的行动足迹,50多天完成135项工作标的的事实,就不再显得神奇,而是有迹可循。“如果没有之前大家努力打出的好底子,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里就做出这样的成绩。”崔健认为,“当大多数‘钢铁人’,把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服输的劲头、认准目标义无反顾的性格,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的话,奇迹一定还会不断涌现。”

契合程度: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见

经济领域,并购、重组、整合几乎是常态存在。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客体是否能够顺利地合而为一,取决于不同客体所承载的两个主体,能否从认识及行为等各方面达成一致。

对地域相近、行业相同、产品相类,各有百年显赫历史的鞍本而言,承载改革的最直接“主体”,就是两家企业的员工。遇见“事”时,他们如何担当,往往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考验,随处可见,销售业务领域尤其典型。

在华东市场上,作为本企业产品的区域销售干将,鞍钢的王立伟和本钢的孙广喜曾互为竞争对手。为了保守各自的商业秘密,强化自己的“势力范围”,两人刻意把办公地点分设在城市“两端”。同在异地的两个老乡同行,经常有意避开可能的私下接触。

随着重组工作的展开,这样的隔膜也随之消失。11月16日,时任本钢板材公司销售中心营销管理部部长的周忠岐手机里的一张“偷拍”,让观者忍俊不禁。电脑前,曾经“警惕远离”的两人,几乎头挨头,神情专注地盯着屏幕,一起研究工作。“华东区域公司已完成合署办公。现在,两人办公地点在一起,业务一起开展,老对手变成了好同事。”周忠岐介绍说。

对许多销售人员来说,放开“能自己做主的地盘”,放弃利益,转与对手共拥资源和市场,其心理“壕沟”很难跨越。为此,有客户分别私下问过两人,“你俩是真合还是假合,是不是在‘整景’?”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见。”他们如此回答。上海某车企使用的汽车板,是本钢的拳头产品,企业是孙广喜的“铁杆”客户,王立伟之前对其“久攻不下”。如今,在保有本钢原市场份额的前提下,鞍钢的产品,也已进入到该企业的采购名单。

“重组整合,关系企业未来。大是大非面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都要让位大局。这份担当,大家都有。”周忠岐的判断,得到来自“事”上的证明。比如,从整个采购体系来看,双方原燃料内贸767亿元采购额,已实施全品类协同采购,设备资材方面,确定了113项可协同采购品类,约占鞍本采购总额的28%。

管理过渡期,项目组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覆盖移植对接,夯实一体化管理基础。以资源系统为例,如今,采购、销售、物流、科研、国际贸易、产业金融等核心业务领域,协同机制全部建立,相关效益正日渐显现。

在管理过渡期承上启下、夯基垒台的基础上,截至11月24日,鞍本管理体系深入对接,协同机制深化落实,专业化整合积极稳妥推进。本钢生产经营稳顺,员工队伍稳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实施,目标任务书首月143项工作标的按计划全面完成。

重顶层设计,强执行能力,思想、工作、情感高度融合,担当作为、善作善成蔚然成风……短短几十天,“1+1=1”答案已成。相信,不远的将来,“1+1>2”的目标,也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