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以大型经典雕塑为时代铸就鲜明记忆
  • 发布日期:2021-12-10 9:54:43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1938年建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系雕塑组,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源头。鲁艺精神是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与时代,是鲁美雕塑家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从上世纪50年代起,鲁美雕塑系即承担起国家重大主题创作任务,创作了一座座经典雕塑作品,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昂扬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风格。

大型雕塑《追梦》。

不断创作大型纪念性雕塑 逐步形成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

1951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成立;1953年建成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家刘荣夫、郑惠南、张法孟、王熙民、金克俭、李克勤、黄心维、高秀兰、杨美应、田金铎、曲乃述等先后在此任教,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

1958年11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18人奔赴北京,参加迎接国庆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具体为全国农业展览馆《庆丰收》群雕,包括展馆门前广场群像两座、门厅大浮雕一块、门厅群像一座。师生合力攻坚,用9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创作。

《庆丰收》群雕集中表现了喜庆丰收的场景。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传统回归,圆雕与浮雕相结合,采用装饰化元素,运用民族雕塑语言。作品中行进的人物群组充满了运动感,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现了稳定感,动静相宜。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融入了富有民族色彩的骏马、战鼓等形象,用喜悦庆丰收的情节加以统率,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两座群像分别以“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为主题,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的热烈场面,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奋进的新中国形象。这两座群雕的作者,一组是王熙民、曲乃述、高秀兰、吴国璋、苏兆海;一组是杨美应、李仁章、陈绳正、田金铎、张秉田。基本构思由曲乃述、李仁章提出,共同参与者有领导小组组长苗大伦,教师郑惠南、黄心维、金克俭、魏天元,学生吴支超、易振瀛、张熙玉。与广场群像同时完成的田金铎创作的大厅内浮雕,使用了民歌式的浪漫情调和装饰手法;金克俭、张熙玉创作的门厅群像表现了领袖与人民群众亲如家人的亲切氛围。

据参与创作的雕塑家回忆:“创作者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考察,同时,注重从中国历代文物、塑像中学习线的运用技巧、概括而灵活的手法。”1987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庆丰收》仍被评定为最佳奖;2009年又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1958年,由鲁美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同样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经典佳作的不断推出,产生了直面生活、反映时代的具有东北特色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

以具象写实为本 吸收当代雕塑艺术成就进行新探索

《庆丰收》群雕的创作实践为鲁美雕塑系的艺术探索打下坚实基础,雕塑艺术家继承弘扬鲁艺精神,自觉承担起艺术服务社会的使命与职责,并不断有精品佳作问世。1970年创作完成的沈阳地标雕塑《中山广场大型群雕》堪称城市雕塑的典范。

1967年,当时的沈阳军区成立中山广场群雕工作组,吸纳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薛世哲、高宝田、宋文元等组成创作队伍,并从东北建筑设计院选出建筑师、军区选出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创作阵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雕塑家孙家彬担任毛泽东像塑造工作。中山广场大型雕塑整体呈船形,由毛泽东全身像和周围5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组成。

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开创了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最大规模的毛泽东塑像与群雕工程;首开以雕塑形象表现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史先河;国内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沈阳原创新材料与玻璃钢合成;塑像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与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的民族品格的缩影,因此家喻户晓。塑像总高20米,成为城市地标。

大型雕塑《残历碑》。

1978年,辽宁美术创作室雕塑创作组并入鲁美雕塑系,13名雕塑家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鲁美雕塑系不断继承创新,创作出一批精品。田金铎的《走向世界》、贺中令的《残历碑》《白山魂》等以深刻内涵和独到艺术表现享誉国内外。

关注历史、观照当代是鲁美不变的传统。2000年后,鲁美雕塑在以具象写实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领域,逐步吸收国际当代雕塑的新观点、新技术,丰富创作。这一时期鲁美创作的大批优秀雕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赵一曼》《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整体雕塑》、北京西站南广场雕塑《国风》《雷锋和少年儿童》、第十届全国美展入展作品《姜煜》《无题》等充分展现了新的探索成果。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拓展民族化与时代性相融的雕塑内涵

继《庆丰收》等创作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于2015年至2017年参与创作完成了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又于2021年创作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大型组雕《追梦》,鲁美雕塑系以新经典作品完成了与前辈艺术家的对接,让鲁艺精神薪火相传。

《旗帜》高13.7米、长20.8米,坐落在中央党校综合教学楼广场前。整个作品采用同向、围拢式构图,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气势恢宏、鲜活灵动。雕塑顶端塑造一面鲜艳飘动的巨型红色党旗,下部塑造62个人物形象,旗帜两边是56个民族人物形象,展现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坚定豪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旗帜》领衔主创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李象群,主创团队由洪涛、鲍海宁、李遂、张哲宇、马克辛等20余人组成。全体创作人员迎战酷暑严寒,最终呈现出气势宏伟的史诗般力作。

表现历史、塑造英雄、弘扬精神、歌颂时代是雕塑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雕塑工程中,鲁美再担重任,创作完成大型汉白玉组雕《追梦》。

《追梦》主题突出,生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领衔主创为李象群,主创为鲁美雕塑系主任洪涛,以及李遂、吴彤、朱光宇、沙泉、商占祥等骨干力量。

《追梦》以四个侧面展开,正面主要表现新时代的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等各界人物。另外三面则选取全国56个民族人物形象,以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各界人物代表形象融入造型主体中,诸多元素烘托视觉形象,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气势,展现出欢乐和谐的宏大场面。

《追梦》既写实又写意,73个人物比例协调、动态严谨,由不同民族人物形象组成多个乐章,构成一曲气势恢宏、动人心怀的交响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拓展了民族化与时代性相融的雕塑内涵。

李象群表示:“《追梦》是在《旗帜》的基础上创作的,延续了《旗帜》的精神。希望以打动人心的当代现实主义精品佳作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