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做好“聚”字文章 书写兴边富民“丹东答卷”
  • 发布日期:2025-7-14 9:17:23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族团结氛围日益浓厚……作为辽宁省唯一的边境城市,丹东市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兴边富民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沿边区位优势,以“聚”字为引领,全力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的美好画卷正逐步从愿景变成现实。

聚焦产业兴边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走进辽宁草莓科技研究院的智能温控大棚,阳光透过特制棚顶洒落,高架栽培的草莓植株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运作。作为全国首家兴边富民特色产业创新合作中心,这里正在为丹东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种出更甜的草莓,更要让每一颗草莓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种子’。”辽宁草莓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姜兆彤指着实时显示棚内环境数据的数字农业平台介绍道。

兴边富民,产业为基。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边境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培育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兴边富民资金3.0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22个,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打造了东港市草莓、振兴区蓝莓以及宽甸满族自治县燕红桃、大榛子等四项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如今,全市种植“三莓”(草莓、蓝莓、奇异莓)作物超200万亩,“东港草莓”入选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下经济及特色经济林产值超43亿元,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大量边民实现增收致富。

聚焦开放活边

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

非遗文创、特色服装、山珍奇货、海鲜佳品、米面粮油……在第三届“丹东味道”饮食文化促消费活动暨“边疆特产销全国·丹东站”活动中,各地出产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前来观看、购买、交流的游客络绎不绝。参展商纷纷亮“家底儿”,现场“为家乡代言”“为好物推介”。

“快来尝尝我们策勒县的大枣,枣子果肉厚味道甜,还有切糕、杏干,都尝一尝嘛。”摊位前,新疆策勒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欢龙热情地招呼着。他表示,公司携带着最优质的产品来此参展,希望通过这一产销对接平台,让更多“疆”味走出新疆,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响应“民营企业进边疆”“边疆特产销全国”等行动,推动边疆地区交流互通、协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繁荣发展。第三届“丹东味道”饮食文化促消费活动暨“边疆特产销全国·丹东站”活动,吸引了广大企业踊跃参与,呈现出活力满满的消费场景。“我市将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提升边疆特产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丹东、喜爱丹东、走进丹东。”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民生安边

共享发展成果促和谐

宜居安居是边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青山沟村,这个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边境村落,如今户户通硬化路,家家接光纤网,村卫生室配备了远程诊疗系统,孩子们在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收获知识与成长。

走进振安区东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内裙裾飞扬、舞姿翩跹,各族居民跳出美好生活。“红石榴”服务站的社区工作人员忙碌着,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我们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鼓励各民族朋友多交流、多互动、多融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东泰社区党委书记修俊玲说。

近年来,我市聚焦边境治理,加快推进交通、电网、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不断增强沿边重点城镇支撑和聚集能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边境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切实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我市坚持“融”的导向,激发“合”的潜力,在社区建立10个民族工作服务站,提供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建立20处“铸牢”活动站、主题公园、宣传长廊以及7个民族团结驿站,打造6个互嵌式社区,共建各族群众安居融居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