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7-14 9:14:07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2025年已行之过半。
如果把一年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那么丹东今年的“上半场”在城市发展史上注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
看项目,大型基础设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百舸争流千帆竞;看创新,雏鹰瞪羚企业总数达156家,提前超额完成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目标;看开放,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正式开启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业务,朋友圈越来越大;看作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走南闯北,带头跑项目、谈项目、促项目成为常态,“一把手招商”同比增长125.7%;看实绩,引进内资同比增长34.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3%,“时间过半、任务超半”……
“进”的态势在延续,“新”的动能在增强,“强”的动力在集聚,“稳”的基础在锚固,“好”的预期在显现,“拼”的劲头在迸发,盘点丹东的“年中答卷”,便能看到这座城市已经和正在发生的蜕变。

超额——彰显丹东“拼劲”
决战决胜,要有“破釜沉舟、敢打必胜”的精气神,还要有“拼、抢、争、实”的超常规努力。
在不久前省科学技术厅公示的2025年第二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名单中,丹东市新增雏鹰企业11家、瞪羚企业4家。至此,全市雏鹰瞪羚企业总数已达156家,提前超额完成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目标。
“超额”两字,看似简单,实则殊为不易,蕴含了强烈的答卷意识,见证着丹东干事创业的加倍劲头。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上半年,丹东引进内资353.5亿元,同比增长34.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3%,引进内资项目610个,到资亿元以上大项目79个,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
任务超半的原因或许有许多,但真抓实干、拼抢争实无疑是其最坚实的内核。
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经济增长的“压舱石”——项目建设,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加倍“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亨通海缆等一批优质项目纷纷签约落地。
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加倍“争”:丹东至韩国仁川国际客货班轮中断5年后全面复航;正式开启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双通道”新模式;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仅48天,“9810”模式首单便顺利通关,刷新辽宁跨境电商新业态落地速度;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启动仪式暨国际科技成果推介活动,深化与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举行“携手共进 深化融合 共赢未来”辽宁东港·台湾经贸交流洽谈会。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招商引资,加倍“拼”:上半年,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队招商,“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达50余场;各地区党政“一把手”开展招商对接483次,同比增长125.7%。
从项目招引数据飘红到创新活力争相迸发,再到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广……这样生动的场景和由此衍生的动人故事多以千百计,时时事事映照出丹东的奋斗现实。
以丹东之为促丹东之变,要靠“无形之手”,也要靠“有形之手”。各种经济运行分析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四调一”听取所有副市长、副市级领导分管工作汇报,逐一会审难点堵点,创新开展12345热线月讲评、季警示,领导包保、专班推进,“日周旬月季”强化过程管控等过硬措施环环相扣,只为咬定全年目标,全力践行“在全省努力争先,走在辽宁振兴发展的前列”的厚望。

安稳——凸显丹东“恒劲”
从6月末开始,持续多天的主汛期首轮防汛“大考”,丹东平稳度过。
城乡安全度汛,其实是由“辛苦指数”叠加换来的。
无论是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冒雨深入城区防汛关键节点、重点隐患区域,实地督导检查防汛工作,主持召开全市防汛工作调度会,动员全市上下立即进入实战状态,还是风雨最急处各级党员干部逆风而行,疏通积水、转移群众、坚守一线,都诠释了丹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处处用心用力”的精气神,全力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的“恒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安全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作为我省唯一的边境城市,丹东以安全形势之稳为经济大盘之稳夯实基础,这不仅事关自身,也是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的应有之义。
胸怀“国之大者”,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树假想敌、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慎之又慎抓好生产安全,细之又细抓好生活安全,严之又严抓好生态安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丹东“始终在线”。
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各方齐抓共管,对问题动态化建档立账,边排查边充实边整改,以信息化手段全面清查消防安全风险隐患,持续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从“防、减、救”全链条协同发力,推动战术体系实战化,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时时刻刻绷紧弦,坚决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丹东“咬定青山不放松”。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群众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以法之名守护绿水青山,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让蓝天碧水一直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标配”,最能凸显出丹东守护生态环境安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与恒劲。
来自丹东市生态环境部门的一组数据亮出了这样的硬核成绩单:今年前5个月,丹东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8%,同比上升7.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0.3%。增幅看似不高,却是在多年来丹东水环境、空气质量始终“领跑”全省的高位上取得的,成色可见一斑。

新颜——见证丹东“韧劲”
万人匹克球欢乐赛、“鸭绿江杯”击剑公开赛、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从春到夏,近500场活动,近30项省级以上赛事,点燃了丹东文体旅融合的新活力,“鸭绿江畔·丹东真好”成为游客口中的高频词。
城市的声誉,需要流量的加持,更要有常量的供给。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丹东就开展了市容环境大扫除,目前共计清扫重点街路413条,清理重点场所686处,清洗城市家具6933处、桥梁隧道立面34070平方米、护栏3万余米,清理卫生死角5120个。
一月一变样、一季大变样。今年,这组一直在变的数字是:选址设置便民服务疏导点12 处,清理小广告6406处,杂物堆占1987处,规范占道经营及流动商贩9328处,圈占车位848处,整治户外广告及招牌550处,规范共享单车停放2万余辆次。
城市面貌的改善绝非一蹴而就,考验的是“久久为功”的韧劲,需要用“钉钉子”的执着、“绣花”的精细、“人民至上”的情怀出实招、见实效。
不以小而不为。在城市的气质、文化的底蕴、温馨的体验等方面做好“精细”文章,让人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其实正是丹东以城市更新为主导、补齐功能短板、创新治理举措、赋能高品质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盯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坚持将75%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扎实推进10类39件59项民生实事;精准服务企业创新需求,促成149名科技特派员与118家企业建立服务关系,支持企业与省级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获得省级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仅今年前4个月就新投放科技企业贷款4.9亿元等,这些接二连三的动作是丹东市以非常之举、非常之力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任务按期交卷、满分交卷的最好注脚。
6月,丹东争得了2026年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承办权。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赴朝阳“取经”,为高水平承办盛会“寻策问计”;工作专班火速组建,大会总体架构和系列方案初步形成,城市形象提升和迎会氛围营造全面铺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督导市容环境整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下阶段工作,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加快“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先行区”建设,让城市在细微处更见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全情付出的参与者,丹东的市民心里憋着一股劲,丹东的干部也憋着一股劲,这股强大的合力,让这场城与人的双向奔赴照进现实。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看状态。努力把党委、政府的行动跑在群众和企业需求之前,用干部“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才下“考场”,再上“战场”的丹东,正以“归零”心态、“翻篇”姿态、“拼抢”状态,整装再出发。(辽宁日报)
记者:黄宝锋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