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4-1-3 10:29:15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
日前,丹东市首批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万名学子留丹来丹“校地企”联合行动开启。活动通过“校地企”三方联合,深化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此次行动旨在深入落实2023年“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暨“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校地企”融合发展,产教深度融合,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留丹就业创业。丹东市深入推进万名学子留丹来丹“校地企”联合行动,建成首批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成功打造“校地企”深度交流、“产学研”深入融合新模式,助力丹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
仪式上,元宝区政府分别与辽宁科技大学、辽东学院、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签订“校地企”联合框架协议,为金汤小学、盛京银行丹东分行、丹东克隆先锋泵业有限公司、蓝莓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北国之春田园综合体等10家单位授予实训实践基地牌匾。同时,5所院校与10家单位签订了大学生实训实践框架协议。
签约院校辽东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0个,在校生1.6万余人。辽东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丹梅表示,近年来,丹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大学生实习就业工作,作为属地高校,辽东学院将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职能作用,加强校地合作,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助推鸭绿江英才计划和区域人才供给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丹东克隆先锋泵业有限公司被授予“元宝区大学生科技制造实训实践基地”,该企业2023年通过社招及校招方式共吸纳400余人就业。“感谢市人社局、元宝区人社局帮我们搭建了线上线下各类招聘平台,出台了各类就业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也感谢学校为我们培养了优秀人才,我们一定会实现合作共赢。”企业相关负责人郑金铃说,将全力服务好学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近年来,元宝区始终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人才优先战略,高质量充分就业成效显著。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试点区,元宝区用全覆盖的就业大网格支撑高水平就业服务,用完善的就业服务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其经验做法得到了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签约授牌仪式的成功举办,使“校地企”三方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开展更多形式、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将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了解丹东、走进丹东。
近年来,市人社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业创业成效显著。一是拓展招才引智“新渠道”。打破人才引进思维定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开展“走进江苏、走进高校”活动,精心甄选17家企业赴江苏赴高校招聘,吸引2000余名毕业生参与,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册。以更加精准的政策和服务吸引聚集各方优秀人才,积极落实“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二是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试点区,元宝区用全覆盖的就业大网格支撑高水平就业服务,用完善的就业服务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三是元宝区的42个社区已按省星级充分就业社区7方面、42条标准全部打造完成,实现省星级标准就业服务全覆盖。四是深挖人才“蓄水池”。充分发挥格致宝“求职招聘”板块和市人力资源智慧化市场平台优势,及时更新企业用工情况,将扁平式平台变成立体式平台。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局长走进直播间暖心带岗”等活动,推动人才队伍扩量蓄能。五是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招聘会,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密切对接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强的企业,使“鸭绿江英才计划”2.0版成为需求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抓手。
“校地企”合作新模式坚定了大学生的信心。一位学生代表说:“我们会踊跃报名参加大学生实训实践活动,为毕业后留辽留丹就业打好基础,争取成为有用之才,回馈学校、回馈企业。”
丹东市建成首批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意义重大,标志着“校地企”合作再上新台阶。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在市人社局的指导下,大力开展就业工作。元宝区建立的首批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不仅开了丹东地区的先河,在全省人社系统校地、校企融合发展工作中也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推动院校成果转化,助力学子成长成才,助推企业提质增效,推动“校地企”合作共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丹东创业,扎根丹东发展。
记者:李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