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9-5 10:42:11
- 消息来源: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镇一直是打渔人群体的落脚聚集之地,渔民们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方式。他们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奔向一处处江河的入海口,在泥质的滩涂上及鱼虾丰富的海域里捕鱼捞虾。人们将这些迁徙游走的人群,称为“渔雁”或“水雁”“陆雁”,因为它传承历史悠久,又将这一群体统称为“古渔雁”群落。这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落,演绎了辽河海域及沿岸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古渔雁”文化,其中,古渔雁民间故事最具代表性。

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内容多有原生形态的元素遗存,一般包括古渔雁群体的始祖崇拜、海神崇拜、自然崇拜、生活习俗、对渔船网具及捕捞工具发明创造的解释等,主要表达了古代渔雁群体在海上作业与南北迁徙漂泊中的果敢历险精神,代表作品有《七飞八跑》《海神娘娘》《树叫潮》《开海日》等,此外还包括一小部分陆地山川的传说和故事,如《盘古和女娲造生灵》《绘海找妻》《冰眼的来历》等。这些故事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是对“古渔雁”群落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

由于渔雁群体常年生活在船上,识字的人极少,几乎所有有关渔猎、海捞、祭祀等渔俗知识与技艺等都是依靠口传身授传承下来的,所以古渔雁民间故事的篇幅精短,情节单纯质朴,较少发展和变化,但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地域与生计特色。又由于海上作业讲述故事时空的紧张局限,古渔雁民间故事很少有农耕民间故事那种情节曲折多变、讲述拖沓悠闲舒缓的特点。加之生计的特殊性,使古渔雁民间故事在渔雁群体中又有了突出的实用功能。在渔事活动中,每逢打渔人在海上作业,如进行打根子、打樯网桩、下网、抬货、踩打桩板、渔船下水等劳作时,都有短小、质朴的口头文学伴随其中,以激发人们的干劲和劳动乐趣。闲暇时,古渔雁民间故事又为单调、封闭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与生气,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要和精神娱乐需求。

古渔雁群体在我国历代社会都处于边缘状态,文献对其极少记载,而古渔雁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所以辽河口海域的古渔雁民间故事尤显珍贵。
2006年,古渔雁民间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 辽宁“时代楷模”: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
- 首届“雪花鸭绿江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在丹东开幕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振兴区:夏日雅集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首发 启程连接沈阳与丹东
- 丹东市中考顺利开考 各考点温情护航
- 辽宁:以文体旅融合之笔 绘就振兴发展新画卷
- 推动文体旅融合 打造“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城市新名片
- 丹东港大宗货物吞吐量跨越式增长
- 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公布,丹东占俩!
- 鼓韵悠扬 文化共鸣 ——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东鼓乐展演精彩上演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丹东精彩亮相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