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营口:百年琴韵泛佳音
  • 发布日期:2022-2-28 10:11:41
  • 消息来源:营口新闻传媒中心

大辽河蜿蜒千里,在营口划下一道优美的弧线,以豪迈的气势泻入渤海。

主流季风,在河谷地势的引导下穿城而过,无意间营造出一种微妙的“小气候”——全年温度适宜,制琴木材在自然条件下干燥即能达到生产要求,而且能让琴身天长日久不变形,这样的禀赋,能与纬度相近、生产雅马哈和卡瓦伊钢琴闻名的日本“琴都”滨松市媲美。

天时地利人和,催生又一部独特的产业发展史。大辽河潮起潮落,营口乐器产业在波峰浪谷的砥砺中从统到分,从散到聚,走上复兴之路。

70年的中国琴都、100年的世界名琴,是老工业基地传下来的文化积淀和产业财富。夕阳西下,一曲曲悠扬的琴声从千家万户的门缝里飘出,整座城市沉醉在幸福之中。

有幸福 有了王子和公主

1952年,辽宁省决定在营口建设乐器厂,乐器成为营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的第一个产业。那一年,370多位操着吴侬软语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坐马车沿着狭长的辽河大街进入营口。

他们来自上海、苏州等地,成为营口第一代乐器技师。他们可能还没想到,会在遥远的北国开创怎样的一段辉煌历史,当然也不会预见,他们或者他们的后辈,会在半个世纪之后,在一股大潮中纷纷回到江南。

1953年,营口成立东北音乐器具厂,1956年把靠自己力量生产的第一架立式钢琴送到北京展出,1957年立式钢琴首次出口前苏联……营口乐器、东北钢琴,一出生就是全国起点。

营口主城区西部,矗立起蜚声海内外的营口东北钢琴(集团)公司。这家国有大二型企业,占地30万平方米,是东北唯一的钢琴生产全能工厂,从“幸福牌”到后来的“王子”“公主”,钢琴等乐器系列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营口也借此与广州、北京、上海一起,并称中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

从万里引来 迎万里归来

2019年,“琴专家”郭凯从德国归来,回到东北钢琴。第一次来到这里是在1998年,他刚从东北大学毕业。再上溯到1988年,在万里之外,东北钢琴抓住世界十大名牌钢琴之一的瑞典诺的斯卡钢琴生产厂面临倒闭之机,用75万美元买断该厂全部设备、技术、图纸、商标等,当年签约,当年搬迁,当年投产。经专家鉴定,产品品质接近原诺的斯卡品牌水准,中国人不能生产中高档钢琴的历史由此宣告结束。

融入了世界基因,打造出世界品质。火热又畅快的年头里,全国每销售10架钢琴,就有两架产自营口。始创于1926年的“诺的斯卡”钢琴,成为营口名片、营口骄傲。半手工甚至全手工生产的乐器产业,能招收郭凯这样的一批机械制造的高才生进厂,发展的雄心、转型的壮志,可见一斑。

开放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冲击。2005年,东北钢琴引入外资,产品转向出口为主,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出口量跌入谷底。随着“东北钢琴”逐渐销声匿迹,1500多名员工相继南下,直接带动了南方一大批乐器企业的兴起。郭凯当时去了湖北宜昌一家钢琴企业,后来到德国工作。

郭凯的万里归来,是百年品牌盘活的一个注脚。在城市顶层设计推动下,民营资本完成对原东北钢琴东侧厂区及“诺的斯卡”商标所有权的收购,原址成立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

“诺的斯卡”品牌重生了,厂区重新修缮了,新生产线运行了,四五十名老员工回来了,高校生、高职生进厂“学徒”了,营口“乐脉”在薪火相传中接续起未来。

辽水畔 再响《黄水谣》

1997年,“辉煌的五年成就展”在北京举办,中央领导同志用营口生产的“诺的斯卡”三角钢琴,弹奏了一曲《黄水谣》,一时成为业界美谈。

盛名之下,以国企为主导的格局,曾让营口乐器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弊端尽显、举步维艰,如火凤凰一样期待涅槃,也终于迎来重新崛起的机遇。

历经数年的产业格局重建和品牌振兴,营口现有乐器制造及配件生产企业54家,其中钢琴制造企业11家,钢琴年产能8万架。创业者和守业人们坦言,这一数字仍与鼎盛时期的“东北钢琴”相距甚远,“我们不能说我们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完整的生产体系、优质的金牌产品、坚实的人才支撑,琴都营口的重新崛起呼之即出。经久不衰的琴韵,大辽河泛起的佳音,必将融入东北振兴的经典乐章,声动世界!

编辑:邹润 陶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