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探寻沈阳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三件珍贵辽金时期文物均出土于康平
  • 发布日期:2022-1-7 10:40:40
  • 消息来源:沈阳日报社

近日,沈阳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其全面反映了沈阳的地域历史文化,连日来吸引众多市民观展,其中最吸引人的三件“镇馆之宝”分别是黄金面具、辽代白釉黑彩梅瓶、辽代白釉褐彩梅瓶,都是辽金时期的珍贵文物。

它们出自哪里?主人是谁?又是怎样跨越千年与今天的我们见面的呢?记者了解到,这三件文物均出土于康平县张家窑林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三件珍品的“前世今生”。

黄金面具。摄影:李浩
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摄影:李浩
白釉黑彩动物纹梅瓶。摄影:李浩

三件文物均在康平出土

康平县政协文卫办主任孙会久告诉记者,这三件文物均出自于康平县张家窑林场一个辽代的贵族墓葬群。

2015至2017年间,张家窑林场辽墓群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白釉黑彩梅瓶和白釉褐彩梅瓶。发现时墓顶已经坍塌,而这两只梅瓶恰位于左耳室的角落里,得以保存完好,丝毫没受到影响。

2017年,考古人员在墓群中发现了这副黄金面具,当时入围2017年“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被发现时面具倒扣在墓主头部位置,已挤压变形,深埋于泥土中,正上方还有一串金丝尚未断裂的玛瑙璎珞,色泽明亮,金光闪闪。当时考虑到文物安全问题,考古人员抢在天黑前完成了主室随葬品的绘图和影像记录,连夜提取文物。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面具四周的泥土清理掉,把面具从璎珞下面抽出、翻转后,方看清这副黄金面具的真面目。

墓主人身份至今成谜

墓群发掘中的一个遗憾,就是尚未发现墓志,不能对墓主人身份进行准确认定。因此,这千年古墓神秘墓主人的身份,至今还只能是推测。孙会久介绍说,据专家考证,张家窑林场这个墓葬群是辽代遂州所属的一个家族墓地。其位于康平县西部,在辽代时期属于遂州,是南院大王的属地。南院大王管理契丹最强盛的部落之一,属于辽朝的核心重臣。《辽史·地理志》中记载:“遂州,本高州地,南王府五帐放牧于此。”也就是说这三件文物极有可能就是南院大王所属的物品。据专家考证,黄金面具和这两个梅瓶的主人生活在辽代中晚期。而这一时期,正是金庸作品《天龙八部》所写的南院大王萧峰生活的时期。

含金量85%的辽代黄金面具

沈阳博物馆里的这副辽代黄金面具,其含金量为85%,这样的含金量,在辽代可视为“纯金”,目前国内非常罕见。

记者了解到,这种金属面具不仅是辽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是辽金时期的珍贵文物。据悉,目前国内出土的辽代黄金面具有三副,另外两副黄金面具出土于内蒙古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沈阳出土的这副黄金面具年代大约为11世纪中晚期,较陈国公主墓的年代(1018年)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分别代表了黄金面具不同的年代特征。

改写了辽瓷历史的“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因瓶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另外两大“镇馆之宝”就是辽代白釉黑彩梅瓶和辽代白釉褐彩梅瓶。

辽代白釉黑彩梅瓶瓶上共有五只动物,形成狗追鹿和狗追羊的场景,构成一幅狩猎的场景。瓶身图案正是反映秋捺钵活动的场景,是秋捺钵在器物上表现的首例,堪称海内孤品。

辽代白釉褐彩梅瓶为白釉红褐色彩,有五朵盛开的牡丹花,整体绘画细致精美,这件梅瓶也是宋辽这段历史的又一见证。

根据之前的考古发现认识,金代以后才有白釉黑、褐彩瓷器,而在辽代墓中发现白釉黑彩、白釉褐彩瓷器尚属首次。这对梅瓶改写了辽瓷的历史,将中国陶瓷史关于釉下彩瓷工艺的历史提前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