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筑巢引凤广纳贤才 全力构筑人才高地
  • 发布日期:2020-1-21 9:14:13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筑巢引凤广纳贤才 全力构筑人才高地——2019年丹东市人才工作综述

编者按 人才兴则丹东兴,人才强则丹东强。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我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工作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呈现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的良好势头。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发〔2019〕37号文件有关精神,以建设具有人才发展活力的边境城市为主线,认真抓好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强化牵头抓总,创新完善顶层设计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着力提升党管人才的政治站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关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年内5次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督查调度人才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亲自联系服务专家,参加重大活动,实施了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市、县两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抓9个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吸纳。市、县两级四个班子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利用春节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次走访慰问了所联系服务专家。在全市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评选命名了30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优秀科技工作者。举办了两期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省市级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及部分人才工作者共150余人参加了教育培训。

定措施,系统性构建人才政策体系。结合丹东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具有人才发展活力边境城市的若干政策》等配套文件,推出了13条人才新政策,提升了人才政策的吸附力。积极推进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工作,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扩大直招、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将省对市人才工作考核指标和《关于建设具有人才发展活力边境城市推动丹东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任务细化分解,纳入到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强化督查考核,有序推动工作落实。

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按照上一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5%提取资金,作为人才专项预算安排,同时修订了《丹东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突出高端引领,持续推动产才融合

2019年,我市全职引进博士学位及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18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5人;同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5个;全市转化科技成果71项。

与此同时,借助“海创周”平台举办了我市首次招才引智专场推介会,公开发布了《若干政策》,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了丹东,共对接海内外学子86人,洽谈项目14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3个。

充分发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作用推动产才融合。我市会同中科院系统、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高校院所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软枣猕猴桃学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2019辽宁蓝海行动东港行、智能制造推进发展论坛、中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等智力对接活动,签订合作协议15个,35位院士专家加入了联谊会,目前会员总数达154人,其中院士52人,形成了“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良好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加强与江苏省对口合作交流。两次赴江苏开展“走进江苏走进高校”系列人才招聘活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及各县(市)区多次赴扬州市考察学习人才工作,签署了两个人才培养战略协议。

坚持以用为本,有效激活平台载体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坚持既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如鱼得水”的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实现突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高新区人才“群英计划”》等政策文件;争取了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在育成中心落地,将在仪器仪表、特色农产品等四个领域开展科技合作;新建了辽东学院产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大连化物所-丹东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投入1000万元建设了20套专家公寓。

持续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制定出台了《丹东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项目资助,并加强了考核管理。今年,我市新建了2家院士工作站、1家海智专家工作站、5家专家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获评省级示范站。

2019年我市院地合作成效显著。共建了大连海洋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东港分院、辽东学院产业技术学院、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养。

强化引育结合,着力激发人才活力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广大人才在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

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回暖。我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宣传活动,制定出台了创业场地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带头人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新增创业带头人450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4个,开展专项招聘活动50多次。

本土人才培养富有成效。我市3人入选省“兴辽英才计划”,42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评选了10名首批“丹东工匠”,每人给予3万元项目资助;评选了80名新一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80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80余人。全地区举办各类培训60多批次,参训人才8000余人次。新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争取建设资金500万元,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0个。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增强。我市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4家企业进入省赛复赛;新建了4个市级众创空间,申报了2个省级众创空间,成立了由25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组成的丹东市科技创新孵化联盟。

完善亲才服务,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识才、爱才、用才,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拴心留人的先决条件。

过去一年里,我市加强人才工作的服务保障。发放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岗位补贴、社保补贴1亿元,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补贴45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768万元,兑现了市级优秀专家、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补贴25万元,发放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24万元,组织了我市市级优秀专家体检,在13家医疗卫生机构开通了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

开通了“丹东人才”官方微信公众号,加强对我市市情、人才政策、工作动态和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人民网、新华网、中华先锋网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对我市人才工作做了报道,《辽宁日报》整版宣传了我市人才政策,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我市人才典型事迹55人。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推进具有人才发展活力的边境城市建设,努力开创新时代丹东人才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发挥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积极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确保人才工作科学规范高效运行。

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认真抓好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在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快改革突破,构建科学高效、务实管用、富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进一步加强招才引智工作。树立产业集聚人才理念,聚焦重点产业,创新人才工程和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政策、资金、项目对人才的吸附力,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使用。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流动机制,为人才提供金融融资、往来居留、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全方位服务。 记者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