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1-5-25 10:09:54
- 消息来源:学习强国

“十大精品”评选的方向标作用
“获得这个奖项真是太难了。”记者分别采访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和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时,听到了这句相同的话。
作为中国博物馆界展览的最高奖项,“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以下简称“十大精品”)评选有多难,可以看看评选的全过程:2020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展览2.9万个。由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107个参评项目,初核通过105个,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28个项目进入终评。在5月16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汇报会上,每个项目由主办馆代表进行12分钟的视频演示和PPT汇报,并接受评委现场提问。整个汇报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全程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1534.1万次。最终,由终评评审委员会的15位专家通过实名投票选出本届“十大精品”,评选结果由公证处进行现场公证。
也就是说,入围终评的28个项目是千中选一,而最终的“十大精品”更是优中选优。评选不仅体现业内专家的专业性意见,而且接受广大观众的审视。同时,这一评选也起到了引领陈列展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作用。
如何评价本次评选出的“十大精品”?分获“特别奖”和“精品奖”,辽宁两项展览有何特色?记者采访了担任评委的两位专家。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顾问杨玲在采访中说:28个入选终评的项目都很优秀,各有千秋。各项目单位普遍能够在世界史、中国大历史、当代文化建设的视野下,放大格局、建构展览框架,文化思考与认识上均有显著提升。近年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的展览呈踊跃态势,“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展览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细节,展现战争的摧毁与生命的绽放,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还原历史情境,讲述感人故事,有助于展览的人文性提升。在展陈设计上更加注重以观众体验为核心,围绕展览主题,贴近目标观众群,多手段、多层级增进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作为年度重磅中国传统艺术大展,创新方法,融合博物馆资源与教育体系,讲述文化经典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
山东大学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在采访中说:“‘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是国内首次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是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又一力作,获奖可谓实至名归。这个展览精品文物荟萃,堪称国宝盛宴,以实物洞见唐宋文人的艺术世界和精神气质。走进‘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犹如进入了古典文人的世界,有山、有水、有清风;如松、如竹、如寒梅,这大概是古典中国‘最文雅’的一种体验吧。”

用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获奖,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王筱雯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以观众为中心的办展理念继续坚持下去,把馆藏资源和博物馆的优势与观众的需求、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办出精品展,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晒国宝、晒文物,而是要让文物活起来,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王筱雯认为,一是在立意上进行高端策划,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阐释好展览的时代价值。围绕此次展览,我们挖掘文物背后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将珍贵文物藏品与文字、图板、图表相结合,诠释了“唐宋八大家”从文学艺术成就到思想情怀的全貌。苏轼杭州抗疫的故事与当下我国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呼应,通过讲述文化经典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是多元构筑,加强合作交流和跨界融合,将展览打造成文化品牌。“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整合了省外多家文博机构的藏品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学术语言到展览语言的转化,举办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展览。展览还整合了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16家机构的资源,放大了改革的“化学反应”。同时,展览还以数字化丰富展陈形式,打造“云”观展模式,与教育部门合作打造“博物馆课堂”,300万名学生在线观看,举办社教活动206场,受众3万余人,首开夜场,举办文创大赛,出版展览图录,举办“唐宋八大家”展国际研讨会升华展览学术深度······通过多维策展手段将展览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品牌。
三是注重培育观众的大文化视野。“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文学概念用展览呈现出来,把文物、文学、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同时又观照当下,产生现实意义,这是对博物馆围绕文物组织展览既有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从文物展到文化展,“又见大唐”和“唐宋八大家”都在沿着这一思路,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当然,这对于博物馆人的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更高了。
四是创新传播手段,放大展览的影响力。“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主流媒体密集报道800余篇,新媒体广泛传播,微博专题超话达550余万阅读量,网络直播和网红打卡地营销吸引了众多年轻网友。
王筱雯说:通过举办“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也让我们体会到,博物馆要努力发挥“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殿堂”“大学校”“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的作用,找到文物与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契合点,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从文物展到文化展的升华、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深挖辽宁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国内外观众充分领略辽宁文化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这是博物馆人的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

守住阵地,把红色基因库建设好利用好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展览可谓占尽天时。但回顾起此次参评“十大精品”的过程,刘静媛仍然感到非常不易,申报材料有500多项评审指标,每一项都要作精准解答。
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2020年9月19日,经过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面向社会重新开放。新馆以“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作为基本陈列主题,秉承“写史为镜 解展构陈”的理念,除了以大量展品和图文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全貌,还巧妙运用各展览单元的色彩变换和空间形态调整,牵动观众情感与抗美援朝战争历程紧密相连;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展示手段,为重点事件打造重点场景,激战云山城、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钢铁运输线、奇袭白虎团等经典战例以及板门店签字等重大事件的复原场景,艺术地再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战争厅的一隅,可以看到战士们于漫天风雪中,在冰冷的长津湖上卧成了冰雕,每每看到这一幕,观众无不动容,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被志愿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所感动,从而更加珍惜于今天的幸福和安宁。
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另一特色是地缘优势,丹东是志愿军出国作战出发地,是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大后方,后方的最前沿”,这一不可复制的地缘优势使得纪念馆的展览赢得了很大延展空间。自去年9月新馆开馆以来,抗美援朝纪念馆接待了近70万人次的观众,其中未成年人有13万多人。刘静媛介绍:“观众中,有志愿军老战士,虽然人数不是很多,可每一位老战士的到来都会让我们万分感动。有一位从黑龙江来的老战士,94岁高龄,他带来了几本当年的日记,怕我们看不清,还特意抄了几段。他说自己一直有个心愿,就是留在馆里工作,他还特别诚恳地说,自己有退休金、有医保,不会给我们添一点麻烦。还有众多的志愿军后代,于去年10月25日前后,相继来到馆里参观,一位志愿军后代跪在纪念馆正门前,激动不已······”
抗美援朝纪念馆成为大家追忆这场战争、缅怀志愿军英魂的心灵寄托地,这让纪念馆工作人员时刻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此次获奖让他们对继续办好展览更有信心,也有了更多计划,刘静媛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正是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革命类纪念馆的职责所在,我们一定把红色基因库建设好、利用好,立足阵地,讲好抗美援朝故事,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刘静媛说:一是要把展览办好,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阐释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加强与全国各地革命类纪念馆的交流与合作,输出输入展览或者联合办展,扩大影响力。再一个就是要“走出去”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合作,在更广范围、更高平台讲述抗美援朝故事;要送展览到学校、到军营、到社区。最近,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与丹东市教育局合作,以“抗美援朝”为主题,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项目,在小学生中讲抗美援朝故事,在初中生中讲抗美援朝历史,在高中生中讲抗美援朝精神,在大学生中讲情怀、讲传承。
两位馆长的思路,对于辽宁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于整合辽宁红色资源乃至所有历史文化资源,办出精品展览,当有借鉴意义。(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