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11-6 11:02:41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11月5日凌晨,北黄海深处寒意渐浓,而在距离东港市海洋红港口约两小时航程的深远海海域,一场深夜的捕捞行动正悄然展开。养殖工人们头戴红光灯,在夜色中默契配合,缓缓收网。不多时,一片金黄从网中跃动而出——那是一尾尾鳞片闪耀、体型匀称的大黄鱼。
这里是中交海洋资源开发(丹东)有限公司运营的丹东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期),也是中交集团作为央企首次自主规划、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52亿元,是央地携手、共促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何选择在夜色中作业?“我们选择在凌晨捕捞,是因为大黄鱼体内的金色皮腺体在强光下会分解褪色,导致鱼身颜色发白。”企业生产副总经理王川解释道。为了保持大黄鱼金鳞鲜亮、肉质鲜活,项目团队将全部捕捞作业安排在夜间。
满载鲜活大黄鱼的运输船抵达码头后,将被有序转入冷藏箱,随即送往加工厂进行精细化处理,通过分选、塑封、包装等环节,锁定其鲜度。
这片海洋牧场位于北纬39°附近海域,与世界顶级渔场日本北海道、旧金山蒙特雷湾等同处黄金纬度,拥有低温清澈、咸淡交汇的独特水域环境,同时水体交换活跃,自净能力强,非常接近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项目团队经过多轮调研,最终选定大黄鱼与绿鳍马面鲀作为试养鱼种。今年5月至6月,一批优质大黄鱼苗从福建宁德出发,历经2000多公里的长途运输,抵达这片北方海域,成活率超过99%,实现了“南鱼北养”的重要突破。
“我们的大黄鱼在深远海环境中实现了‘瘦身’与‘野化’。”王川进一步介绍,与传统近岸高密度养殖相比,这里的养殖密度控制在每立方水体约3公斤(约6尾鱼),远低于近岸养殖每立方水体20公斤的高密度模式,使得鱼类拥有更宽松的活动空间,肉质更紧实,体型也更接近野生状态。
项目还融合“深海+陆地”协同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盐度等关键指标,动态优化投喂与养护策略。检测结果显示,该牧场出产的大黄鱼营养成分丰富,肉质紧实,体现出生态养殖与智慧科技的深度融合。
丹东市以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为平台,积极践行深化合作,通过专班服务、海域规划、配套建设等务实举措,为项目落地和运营提供了系统保障。“从项目立项到建设落地,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企业销售副总经理唐耀文表示,“这种深化合作的模式,让央企的技术实力、资金优势与地方的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实现了有效结合。”
海洋牧场一期计划投资5.89亿元,计划建设27个重力式网箱和2座智能化桁架式养殖平台。其中,今年已投入近亿元,已建成7个重力式网箱,后续还将建设约3.6万空方的人工鱼礁,在营造鱼类栖息环境的同时,助力海洋生态修复。
“我们还将加快投资进度,预计明年完成桁架式网箱与人工鱼礁建设,为后续扩大养殖规模打下基础。”唐耀文说。据初步估算,今年项目营业收入有望达到3000万元。
北黄海的深远处,一艘艘运输船正载着金黄的大黄鱼驶向港口,也载着深化合作、科技兴渔的新希望,驶向更广阔的“蓝色未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辽宁日报记者/李曼 编辑/赵晴 编审/邹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