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11-6 10:47:46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在《丹东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走近丹东日报社首位摄影记者、原摄美部主任郝永铨,聆听他的 “光影岁月”,品一段难忘的新闻记忆。
“我只是做了当时该做的工作。”这位用镜头记录时代的94岁老人,依然保持着新闻人特有的谦逊。而正是这份谦逊背后,藏着一段与《丹东日报》血脉相连的故事。
1952年,郝永铨从辽东省文工团调任至辽东大众报社,也就是丹东日报社的前身,最初担任美术编辑,一手画笔曾勾勒过不少漫画与连环画。
1953年7月,时任辽东大众报社社长的石光找到当时的美术编辑郝永铨。“一家报社如果没有自己的摄影记者,就不能称之为报社。”石光社长的这句话,不仅改变了郝永铨的人生轨迹,也开启了《丹东日报》视觉报道的新篇章。
“没拍过不要紧,可以找个师父教你。”面对领导的信任,时年22岁的郝永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全新挑战。在辽东省文工团团长于庚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摄影技术,成为报社历史上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
1957年,郝永铨(右一)和同事到朝鲜采访
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回国。为了记录最后一批归国的志愿军回到祖国的瞬间,郝永铨早在几天前就接到了采访任务,并早早地守候在凯旋门前。
志愿军炮兵部队通过凯旋门
“大老远就看到志愿军炮兵部队的车开过来了,我想这个镜头应该拍下来。”郝永铨回忆,当时为了既能拍到炮车的全貌,又能拍到特写,他提前自制了一个梯子,站在上面等候,炮车刚一开过来,他迅速按下快门。
安东市民在站台欢迎志愿军凯旋
1958年10月27日,为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安东市各界人民举行集会。当时集会的人数达18000人,所以这场集会也被称为万人集会。郝永铨回忆,集会当天自己主要的采访任务,是拍摄主席台领导讲话。在主要任务完成后,郝永铨便开始酝酿拍摄一张集会全景照片。他认真观察了现场的情况,最后选择在火车站候车厅外阳台取景。
安东市庆祝志愿军凯旋万人集会
“那时候我用的相机都是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想拍全这么大的场面是不可能的。”郝永铨急中生智,选择用接片的方式,用分别拍下的四张照片拼接成了一幅万人集会全景。这张照片成为一幅难得的佳作,后来被各媒体和各种画集广泛转载或选用。
当天下午,万人集会变成了军民联欢,郝永铨继续完成着他的采访任务。他先是在人群外围拍了一些大场景,均不理想,于是,他决定钻进人群,试拍几张特写看看效果。
军民联欢会上安东儿童与志愿军互动
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几个小朋友正在与一位志愿军互动,便迅速按下快门。这张照片是郝永铨在当天拍摄的最满意的一张,甚至他自认为超过那张万人集会的全景。
从1952年调入报社至今,郝永铨见证了《丹东日报》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94岁高龄的郝永铨仍然关注着报社发展。看到新一代记者用无人机、全景相机等新技术记录时代,他倍感欣慰:“设备在变,但新闻人的初心不变。记录历史、传播真相,这是丹报人永远的责任。”
记者/周晓明 毕晓亮 陈彦羲 编辑/赵晴 编审/邹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