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小院为支点,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育精准滴灌,形成了“组织搭台—专家唱戏—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科技的“春风”承载着红色动能,正强劲地吹拂着江城的每一寸土地,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了勃勃生机。
党建引领小院扎根沃土
“党组织指向哪里,我们的科技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要立足东港水稻产业发展实际,从分子育种、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困扰稻农的难题。”走进东港示范繁殖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彭友良教授正蹲在秧苗间,以“党建+技术攻关”模式,为研究生团队做现场指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杂交粳稻制种基地,示范农场曾长期存在品种“小散乱”、优质种源稀缺等瓶颈问题。农场党委副书记傅海宁感慨:“过去靠经验种地,想找专家得跑几百里;现在农场党委牵线、市委组织部统筹,农大的党员专家团队直接把‘实验室’搬进稻田。这都是党建引领的实效。”
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入驻农场,同步成立“党员技术攻坚队”,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党组织如同“红色纽带”,将高校智慧、企业需求、农户期盼拧成一股绳,聚焦分子育种、绿色防控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3年来,党员专家团队带头突破技术壁垒,选育抗病新品种4个,申报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这里能触摸到农业的真实脉搏。当我们研发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助力稻农增产增收,看到大爷大娘脸上洋溢着喜悦时,我觉得这比发表 SCI论文更有成就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峰瑞说。
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正是科技小院的核心逻辑。当农业科技和装备扎根田间地头,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不仅是更加饱满的果实,更是科技兴农的中国方案。
产学研融合赋能特色产业
丹东地处北纬4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适宜,土质肥沃微酸,是草莓、蓝莓等小浆果的理想生长地,素有“小浆果之乡”的美誉。
在凤城市颐辉(丹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园,科技小院指导教师周文杰正蹲在田间观察基质湿度。“去年我们开始应用蓝莓的基质栽培技术,今年园区蓝莓的基质田间管理技术基本成熟,盆内已经布满根系了。”她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200多组数据。作为辽东学院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的驻点教师,周文杰和团队已帮助当地研究解决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品种选育、果实保鲜加工等一系列难题,使蓝莓产量提升20%,商品果率突破90%。
“咱们‘凤城蓝莓’是‘北纬40°的蓝宝石’,2023年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名单,在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协作下,现在的‘凤城蓝莓’由于品质优、品牌响,每年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已经超2亿元。”颐辉(丹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晨介绍。
这种“高校出技术、政府给支持、企业搭平台、农户见实效”的模式,已成为丹东科技小院的标配。
在丹东沿海地区,杂色蛤养殖也是江城的特色产业。孤山镇大鹿岛村杂色蛤科技小院的成立,为这一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大连海洋大学与丹东大鹿岛海兴集团共建科技小院,立足企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家团队研制的滩涂贝类机械化播苗装备和滩涂贝类生态采捕装备应用于蛤仔产业作业中,使捕捞效率提高3倍,存活率提升40%,杂色蛤年产值突破10亿元,真正依托机械化养殖激活了江城“蓝色粮仓”。
人才培养注入发展活力
初夏时节,一场细雨洗礼后的宽甸满族自治县红石镇小久村,满目翠绿的柞树叶随风摇曳。“俺村去年和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小院,从蚕场消毒到制种、防病虫害,专家全程指导,今年春蚕产量肯定没问题。”小久村养蚕致富带头人汪贵良介绍。
2025年,小久村茧业合作社与沈阳农业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共建科技小院的基础上,围绕柞园标准化建设及树型养护、柞蚕柞树病虫害研究及技术推广、柞蚕代用饲料研究、拓展柞蚕饲养规模及提高保苗率、柞蚕蛹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共建共研和技术指导,目前已开展培训指导17次,发放资料、物资200余份,惠及蚕农160余人。
“以前采捕杂色蛤全靠人工,不仅辛苦,而且效率低。现在学会用这些新设备,省时省力不说,产量还增加了。”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创新开设“渔民夜校”,针对蛤仔采收、捕后处理、粗加工等技术进行授课和交流,累计培养本土“海洋工匠”200余名,养殖户们对新设备、新技术赞不绝口。
丹东将科技小院作为“新农人”孵化器,全市13个科技小院依托水产养殖、水稻种植、柞蚕养殖、小浆果种植、水果萝卜种植五大特色产业,将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生产实践相结合,创新打造“田间课堂”“庭院课堂”“渔民夜校”,累计开展培训700余场,培育“科技明白人”1.2万名。这张覆盖水稻、蓝莓、海产养殖等多领域的“科技网”,让实验室成果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