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新西兰普科罗科罗米兰达自然学家信托基金会(米兰达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为这场持续20年的跨国生态合作续写时代新篇。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上的关键节点,鸭绿江口湿地每年3~5月会迎来新西兰、澳大利亚70%种群的斑尾塍鹬,最多一次记录达6万只以上,是其北迁途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站”。米兰达保护区作为《拉姆萨尔公约》认证的国际重要湿地,凭借泰晤士峡湾优质生态,成为斑尾塍鹬南半球的“越冬家园”。一南一北,共同托举候鸟繁衍征程。

新版《谅解备忘录》,将“加强湿地及其鸻鹬类鸟类栖息地保护”列为双方合作核心目标,明确双方将在候鸟保护信息共享、联合科学研究、宣教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化协作,着重聚焦以斑尾塍鹬为代表的迁徙水鸟种群动态监测及保护工作。

从1999年起,鸭绿江口湿地每年进行春季迁徙涉禽资源调查。
2002年,米兰达保护区科研人员在辖区发现佩戴“上绿下橙”鸭绿江口专属旗标的斑尾塍鹬,首次证实“北迁补给地”与“南半球越冬地”之间存在生态关联。
2004年,两地成功缔结中国首个国际姊妹保护区,开创中国自然保护区对外交流先河。
2007年,代号为“E7”的斑尾塍鹬一场史诗级飞行,将两地保护区关系由“协约联结”正式升级为“生态协作”。

随着2024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此次《谅解备忘录》更新更被赋予特殊意义。
“这是丹东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双国际级绿色名片的关键一步。”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丹东正积极推进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建设,预计2026年4月部分开放。未来,将依托《谅解备忘录》框架,推动“生态+赛事+文化”协同发展,让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记者: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