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15 10:07:46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近日,记者走进振兴区五经街一栋住宅楼,38岁的王琪正躺在床上看书。王琪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但疾病没有困住她拥抱阳光、追逐梦想的心。她热爱历史、文学,读书赋予了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市残联和志愿者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尝试写作,作品相继在各类媒体上发表,并在多个征文比赛中获奖。如今,她成为一名文化助残志愿者,在网络上分享读书心得,传递爱与正能量。
一本字典打开认知大门
王琪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这种罕见病的特点是骨质比普通人脆弱,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因此又被称为“玻璃人”或“瓷娃娃”。王琪的童年是在频繁骨折中度过的,一次跌倒就意味着剧烈的疼痛和漫长的卧床。7岁多时,王琪的行走能力逐渐减弱,一次摔倒后,再也没有站起来。本该是上学的年纪却瘫痪卧床,被困在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那时的王琪无比失落,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却愈加强烈。爸爸给她买来了一本袖珍字典,教会她如何通过偏旁部首来认字,这本字典为她推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家中并无藏书,王琪对任何带有文字的印刷品都爱不释手,连印有历史典故、生活小常识的日历都视若珍宝。她反复阅读家中仅有的书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因为查阅过于频繁,字典被翻烂了好几本。“第一次完整读完一本书时,我哭了。原来文字能带我去那么多地方。”王琪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唯有过生日和过年,她才能获得一套自己心仪的书。随着阅读量逐渐增大,王琪在书海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王琪说,读书于他人而言是精神食粮,对她来说却是最好的“止疼药”。每次饱受病痛折磨,她都靠阅读驱散阴霾、减轻痛苦。后来,在亲戚们的资助下,王琪拥有了电脑,可在初步掌握操作技巧后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学习打字。父亲买来了拼音书,母亲教她发音,她每天锻炼拼字和打字。
学会用电脑后,王琪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前,她获取阅读的途径仅限于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很多心仪的书总是无处寻觅,也无法借阅、购买,如今王琪学会了网购图书。从翻阅字典查字到用电脑打字、网络购书,对王琪而言是成长的飞跃,其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志愿助力写作点亮新方向
2021年,丹东市公益助残协会志愿者花建东了解王琪的情况后,上门探访,当看到她床边整齐码放着一摞摞书籍时,深受触动。花建东详细了解她的生活情况及需求,并将她列为“居家托养”服务对象。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王琪对陌生人会产生紧张、抗拒心理,为此,花建东特意从818志愿服务队挑选了一位与她同龄的志愿者,二人通过微信聊天,慢慢增进对彼此的了解,王琪终于敞开了心扉。
从那以后,志愿者逢年过节便会送来慰问品,不仅帮助王琪解决生活困难,还帮助她缓解精神压力,不时开导、宽慰她。
王琪很早就开始阅读名著和各种书籍,打下了文学功底,后来又通过电脑、手机等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志愿者们引导她发掘自身潜能,鼓励她尝试写稿、投稿,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美好,用语言传递爱的力量。在市残联的帮助下,王琪加入了市残疾人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在这里,她跟许多像她一样的残疾青年一起创作交流,很快激发了创作热情,文学理论素养和创作能力快速提升。王琪的作品相继在各类媒体、网络平台上发表,获得2024年辽宁省肢残人协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征集展示活动文学类优秀奖等奖项。
化身志愿者让书香传递温暖
写作不仅让王琪找到了自信,更让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变得乐观开朗起来。花建东为王琪开通了腾讯会员,每月组织一次线上读书分享沙龙活动。王琪向青少年志愿者、残疾人分享她喜爱的《红楼梦》。大家沉浸在书香氛围中,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营造了关爱残疾人、重视阅读的良好氛围。市残联还联系市新联会心理援助团队,为王琪做心理辅导,帮助她申请抖音账号,鼓励她分享励志故事。
王琪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自己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慰藉,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人生价值。“是爱让我走出了生命的阴霾。我想做一个文化传播者,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将志愿者传递给我的这份爱与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记者:包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