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5 9:36:07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7月29日凌晨3时,正值汛期,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接到紧急转移任务,坝门外居民需要立即转移。得知瘫痪在床近10年的张先生和老伴被困家中,民警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及腰深的水中跋涉前往。“大爷,别怕,我们来了!”民警们迅速展开担架,将老人小心平移。在翻越过2米高的防洪坝门时,张先生枯瘦的手紧紧攥住民警的手腕,微弱却清晰的“谢谢”二字,传入每个人耳中。
淬炼钢钉:以坝门精神锻造铁军
“坝门精神”是东尖头边境派出所队伍建设的灵魂支柱与行动纲领。该所党支部深刻认识到,要肩负起“身前戍守边境安宁,身后护佑百姓安居”的双重使命,必须锻造一支如坝门般根基深厚、结构坚固、风雨不摧的钢铁队伍。
党支部将“把方向、谋全局、促落实”理念贯穿始终,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创新采用“专题党课+线上分享+互动研讨”三维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中央精神入脑入心。在防洪坝门现场开设“坝魂铸警心”实景党课,党员民警面对曾并肩战斗的钢铁坝门,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坝上护民故事”,将“忠诚守护”的基因深植血脉,确保队伍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底色,如坝门般根基稳固。
戍边砺刃:护鳗行动里的边境智慧
鸭绿江奔流不息,不仅滋养着两岸人民,也孕育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每年5至6月,珍贵的鳗鱼苗在此洄游,引来许多非法捕捞者。东尖头边境派出所守护的不仅是国土边境线,更是这条生态边境线。他们立足辖区实际,创新开展“护鳗行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戍边安民法宝。
派出所科学分析非法捕捞规律,组建专职“护鳗巡逻小分队”,充分发动江边住户、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将整个行动期视为重点战役期,每日巡逻必含护鳗专项。行动小组如精密咬合的齿轮,一组“前沿哨”扼守小区周边道路、停车场,对携带渔具、车辆异常停留人员第一时间上前询问、普法、劝离,将捕捞意图消弭于萌芽状态;二组“江岸盾”,紧盯江边所有可下江的台阶、滩涂等关键点位,动态巡逻,发现捕捞行为立即制止、现场教育,收缴简易渔具;三组“机动剑”,24小时全天候、高密度车巡与步巡结合,重点打击夜间作案、流窜作案的顽固分子和团伙,形成强大震慑。
“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持续高压”的策略成效显著。曾经江边夜间手电光点点、大肆捕捞的景象不复存在,捕捞行为从“猖獗”到“零星”再到如今的“鲜见”,整治效果极为显著,鸭绿江的生态得以保护。民警们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守护绿水青山的无形“生态坝门”,赢得了群众赞誉。
智理新生:老旧社区的平安蝶变
守护疆域不仅在于边境线,更在于群众日日生活的家园。面对基础设施陈旧、管理难度大的永安花园老旧小区,东尖头边境派出所主动作为,以党建为引领,以智慧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变治理为智理”的新路,打造了全市老旧小区智慧化管理的标杆。
智慧赋能,织密平安网络。硬件改造完成后,派出所立即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在关键出入口部署高清人脸识别系统,社区民警可通过警务终端,第一时间掌握小区内动态信息,实现精准关注、预警前置,做到“抓前端、治未病”,极大降低了盗抢骗案件和矛盾纠纷发生率,基层治理焕发智能新生机。
前移阵地,真正将警务沉到最基层。派出所将标准化警务室直接建在永安花园社区核心位置,社区民警由传统的“下社区”转变为常态化的“在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同址办公、深度融合。创新设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室”,建立由社区民警、司法调解员、社区干部、有威望的老党员或楼长(社会力量)构成的“四位一体”联调机制,形成“派出所吹哨,部门报到”的高效调解格局。对于“小矛盾、小纠纷”,采取每周固定“调解日”集中高效化解,力争“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小区”。对于复杂矛盾,启动联动机制引入专业力量,并实行民警跟踪回访、销号管理,确保化解彻底。智慧管理加温情调解,让这个曾经的老旧小区,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平安幸福新家园。
联动共治:铸就坚不可摧的智慧坝门
一座坝门守护一方,而万千坝门相连,便能铸就守护整座城市的钢铁长城。这“相连”的精髓,在于打破壁垒、联动共治。面对复杂的边境管理和多元的辖区治理需求,该所以党建为最强纽带,撬动各方资源,构建起守护平安的“联合坝体”。
党建融合,构建治理共同体。依托党支部联建共建这一核心抓手,派出所主动打破部门藩篱,积极推动建立由元宝区边海防委牵头,街道、社区、派出所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边海防党建联合体”。在这一框架下,整合渔政、农业农村局等执法力量,成立“党员执法先锋队”,建立常态化“信息互通、案件联办、巡查联动”机制,形成打击非法捕捞、越界作业等行为的强大合力。
针对夏季江边游泳安全隐患及潜在的越境风险,创新性地与市游泳协会签订联建协议,在重点水域设立“党员安全劝导岗”,由熟悉水性的党员志愿者和民警共同值守,进行安全提醒和劝导,有效堵住管理漏洞。
科技赋能,织密智能防控网。现代科技为传统群防群治注入“智慧基因”。派出所充分依托“一村(格)一警”智能平台,将民警的专业力量、网格员的属地优势、联防队员的群众基础以及遍布辖区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深度整合,组建“坝门义警队”。通过平台指令,实现步巡、车巡与视频巡控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联动,构建起“空天地”一体、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边境防控体系。这一模式运行数年来,辖区涉边违法案事件持续保持“零发生”,智慧联动筑起的新质“坝门”,已成为边境线上坚不可摧的数字屏障。
心门永驻:坝门精神的时代光芒
丹东的坝门,是洪水冲不垮的钢铁脊梁,是历史烽烟中“钢铁运输线”的忠诚见证;东尖头民警的守护,是岁月长河里永不磨灭的忠诚烙印。“坝门精神”早已超越了具象的钢筋水泥,深深根植于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每一名民警的血脉与每一次警务实践之中。
它闪耀在护鳗巡逻队员黎明时分紧盯江面的锐利眼神里;它流淌在深夜调解室民警为化解矛盾而沙哑却耐心的嗓音中;它跳跃在智慧社区监控屏幕上守护万家平安的每一个数据光点间;它更凝聚在党建联合体每一次高效协同、破解难题的合力之中。这精神,是面对危险时“我先上”的无畏担当,是服务群众时“枝叶总关情”的细致入微,是守护边境时“钉钉子”般的坚韧执着,更是联动共治中“聚沙成塔”的博大智慧。
坝门精神,已然成为一座无形的“心”长城。它不再仅是鸭绿江畔那七座力挽狂澜的闸门,更是根植于日常警务、融入于为民初心的血脉精魂。它无声宣告:人民在哪里,守护就在哪里;平安的需要在哪里,那道名为“坝门精神”的钢铁堤岸,就延伸到哪里。
记者:唐羽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