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从1902到9970公里——丹东公路建设75年回眸
  • 发布日期:2024-10-15 10:30:08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图为丹东线(辽宁丹东-广西东兴)丹东段
图为丹东线(辽宁丹东-广西东兴)丹东段
图为丹阿线(西江至振江段)改建工程棒槌沟大桥施工现场
图为丹阿线(西江至振江段)改建工程棒槌沟大桥施工现场

从1949年的公路里程短、技术等级低,发展到目前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安全便捷,打造了全域交通运输网络新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丹东几代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路里程大幅增长

1949年丹东市公路里程1902公里,2023年增至9970公里,增加8068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从2公里增至9821.257公里;公路密度大幅增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9公里/百平方公里增至68.3公里/百平方公里;桥梁到达数从241座5372延长米增至3582座105509.78延长米,增加100137.78延长米。

2002年8月26日,由中铁十八局集团三公司、五公司等单位承建的省内第一条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丹东至本溪段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该路是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丹东至拉萨高速公路起始段。此外,丹东市还相继建成了到大连、通化的多条高速公路,为货物运输、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品质工程”提升管理水平

2021年以来,丹东市大力推动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创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品质工程文化宣传,实施公路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了一批同行业“示范标杆”,成功收获了5项省级“品质工程”,引领丹东地区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2021年,鹤大线龙头至金场段修复养护工程取得我市首个“省级品质工程”,2022年完成了丹霍线迎宾岭至通远堡段修复养护、丹霍线南河川桥危桥拆除重建专项养护两项省级“品质工程”示范创建任务。2023年再接再厉,完成了丹霍线古城至凤城段路面修复养护、浑红线危桥拆除重建专项养护两个省级品质工程示范创建工作,并拟将古城至凤城段路面修复养护工程申报国家级“示范创建品质工程”。

交旅融合亮点突出

近年来,丹东市以“鸭绿江畔桃花路,英雄丹东边境游”为主题,依托丹东线虎山至燕窝段修复养护工程建设,全力打造边境漫游公路。作为辽宁省首批试点推进的“交旅融合”公路,该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设计人员查阅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旅游公路建设的经验成果,并结合该项目特点,从主题标识、运动元素、路域环境整治与提升、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着手,使“交旅融合”理念在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应用。

在G304丹霍线,每3至5公里处都设置了个性化的里程碑,游客通过扫描里程碑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丹东景区景点及特产。市交通运输部门以打造“鸭绿江边境旅游路”为重点,设计专属logo标识,在沿线道路进行喷涂,突出旅游主题。同时,施划彩虹标线,沿线增设“鸭绿江畔桃花路,英雄丹东边境游”等专用小品4处,展示边境旅游路风采。结合国道起始点,增加“G228零公里”景石,同步设置铜制三维零公里标志牌,使之成为丹东旅游又一打卡地。

今年,丹东市继续响应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努力使丹东边境旅游公路成为辽东旅游目的地的一大亮点,为“交旅融合”项目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丹东市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市交通运输部门始终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主、农村公路为辅的公路网,构建了“外通内联、村村互通、村组联通”的农村公路网。如今,全市农村公路通畅水平显著提升,安保能力不断增强,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出行提供了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

1978年,丹东市农村公路总里程2458公里,均为白色路面。经过多年建设,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8191.3公里,其中县道519.5公里、乡道2078.6公里、村道5593.2公里,增幅达233.3%;总体铺装率98.2%,四级路以上占比达94.9%。2002年,丹东市71个乡镇完成“乡乡通油路”工程;2009年,全市654个行政村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到2023年底,全市具备实施条件的654个自然村(屯)中,已有6451个自然村(屯)通硬化路,完成率达98.8%,构建了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有力凝聚了党心民心。

“十二五”以来,丹东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各县(市)区政府的主导下,丹东市已累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工程6662.2公里、桥梁工程531座17003.8延长米,争取省以上资金13.1亿元。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加速了我市农村公路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路网服务功能的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急难愁盼”,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道路基础设施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的建成,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动力。近年来,丹东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脚下民生”工程,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农村公路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交通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实施维修改造工程3542.4公里,破损严重的老油路逐渐恢复使用功能,确保路网有效运行。大力实施建制村至自然村(组)、自然村(组)间的连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2489.4公里,公路通达深度大幅增加。实施农村公路精准扶贫工程235.3公里,建设桥梁57座886.8延长米,全市1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完成“最后一公里”建设任务89.3公里,实施村委会、学校等重要节点位置路线硬化工程,切实解决行政村通油路不彻底、群众出行不便捷等问题。加强“老少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253.8公里,助推“老少边”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31座4976.4延长米,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隐患路段处治1078.5公里,道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7年-2019年间,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及振安区分别获得“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2021年-2022年间,东港市北井子镇及椅圈镇、凤城市红旗镇、宽甸满族自治县毛甸子镇获得“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荣誉称号;2023年创建省级美丽农村路91公里,有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东港市获得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荣誉称号,持续推动示范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引领全市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全面提升。

打造路产融合“大生态”

以路兴产、以产拓路、路产融合的多元化发展体系日益完善,综合效益不断释放。眼下,丹东市充分发挥“四好农村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主动将“四好农村路”建设融入农村地区的产业、物流、特色经济发展“大生态”中,积极打造“农村公路+”多元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盘活了农村地区资源,农村地区“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

此外,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示范村建设,主动将“四好农村路”管养工作纳入治理范围,大力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乡村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联动体系。通过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将路网与各景区有效连接,提高乡村公路通畅水平、道路通行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我市交通运输与乡村旅游事业融合发展。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丹东旅游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绘就“外通内联”新画卷

2024-2025年度,丹东市拟计划实施路面工程746.9公里,新建桥梁42座1583.1延长米,危桥改造62座1483延长米,平改立2处,安防工程处置隐患里程39.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计划实施路面工程306.1公里,平改立2处,危桥改造37座714延长米;农村公路计划实施路面工程440.8公里,危桥改造25座769延长米,安防工程处置隐患里程39.1公里。

干线公路方面,以严格把控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为基础,围绕加强设计外业验收与审查、严格履行代建义务、强化履约检查、发挥监理及第三方职能等方面,继续做好“品质工程”创建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高标准完成干线建设任务。计划申报丹阿线西江至振江段改建工程、鹤大线铁路子大桥拆除重建工程、鹤大线大安平河桥拆除重建工程及丹东线虎山至瓦房店段路面修复养护工程为省级公路水运品质工程;计划实施东线西安民至友好段15.1公里一级路维修改造工程、饶盖线富国至保家段42.7公里二级路维修改造工程、丹阿线虎山至下河口段33.1公里二级路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公路方面,持续保持“四好农村路”建设向上向好态势,狠抓财审及资金保障。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5年来,丹东市公路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以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建设好群众出行的便民路、安心路、共富路,绘就了“外通内联、通行畅美、安全便捷”的新画卷。

记者:姜慕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