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鸭绿江口的丹东守“候”
  • 发布日期:2024-9-19 10:29:13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江面水光潋滟,灰白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滩涂上泛起点点波光,夕阳下,几只海鸟鸣叫着掠过水面……中秋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欣赏独具特色的景致。

这里有芦苇沼泽、潮滩盐沼、碱蓬盐沼、河口湾和浅海海域所构成的东亚原始滨海湿地地貌,453种高低等植物生长其间,324种鸟类、80多种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繁衍生息。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等称号。多年来,我市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7月26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经审议,将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5处重要候鸟栖息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公约名录。

每年的四五月份,在鸭绿江口湿地广袤无垠的灰色滩涂上,常有数万只候鸟同时起飞,汇成一道道“鸟浪”,令游客赞叹不已。这一壮观景象,得益于我市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1987年,经原东沟县人民政府批准,芦苇滩涂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湿地。1997年,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16年,《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发布,明确提出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及珍稀、代表性物种的保护工作,在外来物种引入、鸟类捕猎、畜牧业生产及人员活动等方面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同时,在鸭绿江口湿地大洋河孤山核心区内开展退耕与退养还湿工程,整治水系、清理河道、改造桥涵泵站,恢复候鸟觅食区,推进湿地生态修复。

“鸟类是保护区内最重要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其中珍稀濒危物种众多。”保护区工作人员隋炎佐介绍,2019年我市启动“蓝色海湾”行动,对大鹿岛浅海1500公顷海域进行清理修复,集中清除拟修复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积累的贝壳等杂物,恢复滩涂及浅海的淤泥质底质,改善底质板结、硬化现象,逐步恢复海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弱,极热、极寒天气均有可能对鸟类产生负面影响,淡水资源季节性或水质性短缺压力可能造成芦苇资源和部分候鸟栖息地退化。为此,我市集多方力量,采取严格、科学、系统、全面的措施,打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维持珍稀鸟类种群稳定,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开展候鸟栖息地环境监测、生物生态监测和自然灾害监测,并为越冬鸟类预留食物,以防极寒天气导致底栖动物大量死亡,鸟类食物匮乏。开展水资源实时监测工作,适时调水引水,鼓励、引导生态养殖,对生产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保障水生态安全。“目前,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遗产价值保存完好、管理科学有效、社会效益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著名的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工作人员马力说。

近年来,保护区借助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积极探索保护区周边经济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集作物种植、海产养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以前我们在春季的时候来看过候鸟,今年我们特地来感受秋季湿地的韵味。”日前,在保护区附近的一家渔家民宿,江苏游客黄女士对记者说。

下一步,我市将全方位打造鸭绿江口湿地生态展示平台,建设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展示中心,合理规划展示路线,持续举办沉浸式展示、科普活动及爱鸟周、观鸟节,进一步增进公众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了解。

记者: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