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4-8-26 10:08:52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独特资源,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它,让更多人了解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近日,当得知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东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晓阳激动地说。

每年选择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休憩的候鸟不计其数,同样,来此的摄影爱好者也不在少数,刘晓阳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眼中,鸟儿如同人类一样拥有情感和思想。2002年,刘晓阳开始通过镜头记录候鸟和栖息地的风光,今年已是第22个年头。他介绍,候鸟不喜鲜艳的色彩,不喜在进食时被人类涉足领地,尤其是当人类恶意干扰或为摄影设计场景时,候鸟就会认为自己将被狩猎而惊飞。

和刘晓阳一样,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鸟,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身着素净的服装,不去惊扰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在整个拍摄中,他们保持安静,用心与鸟交流。市林草局、市林草发展服务中心、鸻鹬鸟类研究所、市摄影家协会,每年都会根据鸭绿江口的潮汐情况,联合发布最佳观鸟日期和时间,同时提醒观鸟者文明观鸟,不要大声喊叫,减少人为干扰,避免鸟群产生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行为模式和活动范围,多年来,保护区管理部门依托技术团队对鸭绿江口栖息地持续开展水鸟调查和环志工作。

“58号”是保护区管理部门在2021年捕捉的一只明星水鸟——班尾塍鹬的专属标识,它脚上“上绿下橙”的旗标是专属于鸭绿江口的标志,只要看到这种旗标,就代表它曾是鸭绿江口的“旅客”。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卫星跟踪装置不超过鸟儿自重的3%,不会对鸟儿飞行造成影响。通过环志工作,证明了每年3到5月,大部分斑尾塍鹬会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越冬地起飞,克服恶劣天气干扰及天敌捕杀,来到鸭绿江口湿地停歇,待体力充沛后,飞往繁殖地美国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此举为候鸟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关键性数据支持,同时也提升了鸭绿江口保护区在候鸟监测保护领域的影响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鸭绿江口湿地的地貌特征在中国沿海地区独树一帜,漏斗状的河口湾处于鸭绿江断裂带末端,该区域随着“东沟海进”及其后海水回退引发的河口淤积而不断“发育”,形成了广阔的湿地平原、陆地、芦苇沼泽、滩涂和浅海海域,保护着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珍稀野生动植物。

申遗成功后,丹东市将持续探索世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健全遗产地监测体系,开展鸭绿江口湿地展示中心建设,推进遗产地保护、教育等项目,不断提升鸭绿江口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展现“丹东精彩”的窗口。
记者: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