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3-10-31 10:12:36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10月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在鲁迅美术学院开展,37件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以架上作品的表现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创作手稿展中的大型雕塑作品,有的矗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中央党校,有的矗立于广西全州湘江战役纪念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处,这些雕塑以反映百年党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为主题,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时代新高度,创造了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的最高水平。
《追梦》《旗帜》 展现团结奋进场景
此次展出的37件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中,包括《追梦》《旗帜》《 走向胜利》《红军魂》等9件作品都是鲁美创作的。《追梦》以美为体,以史为魂, 融社会各界代表和56个民族形象之美于一体,73个人物、73张面孔,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由62个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一面迎风飘动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组成的大型组雕《旗帜》,刻画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建设者,人物生动活泼、神态各异,加上充满动感的旗帜,呈现出了气势宏伟的史诗般场面,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手法,还是旗帜的构思,都展现出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
大型组雕《走向胜利》长30米、高5.1米、宽3.5米,是国内最大的室内主题性雕塑,全景式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辉煌历程。“每次看到红色题材的雕塑总会令我热血沸腾,特别是看到鲁美我的老师们的作品更是激动不已。”鲁美学生田佳龙站在《走向胜利》的手稿前说。
“《走向胜利》整体以南昌起义为发端,以高举旗帜、冲锋向前的解放军指战员为前端,上下起伏,左右跌宕,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以宏伟开阔的形态呈现,象征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可阻挡的气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院长洪涛说。
《攻坚》《伟业》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本次展出的雕塑创作手稿,除鲁迅美术学院外,还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及雕塑家个人的作品。其中,中央美院创作的《信仰》,71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物形象通过“宣誓”动作,以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传导,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的豪迈情怀和必胜信念。
主题性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次展出的作品既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每一个雕塑家个人能力、艺术追求的体现。《攻坚》通过12个场景、67个人物展开,表现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斗进取的辉煌历程。在风格形态上,《攻坚》探索现实主义与时俱进的语言与创新形式,汲取了中国古代石窟造像的中国传统艺术特点,在当代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和现实主义雕塑领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大型主题性雕塑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思想内涵与精神追求,所表现的题材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构筑了一座座可资传世的艺术丰碑。清华美术学院创作的《伟业》,雕塑底座以体块表现复兴之路的崎岖与前途的光明,65个人物的姿态以“奋力前行”和“挺拔站立”为主,凸显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雕塑采用具象为主意象为辅、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延承我国革命纪念性雕塑的发展脉络,并试图将其与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紧密契合,作出具有新的时代高度的诠释——“为人民塑像,为时代抒情”。
谈到举办此次展览的意义,策展人洪涛说,主题性雕塑创作是当代艺术实践中最为突出的艺术行为,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艺术领域中的映现。当下,雕塑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创作手法中,还原历史、记录历史并书写历史,用创作精神引导新时代艺术工作者,在探索中进取,这也是主办此次展览活动的目的与初心。通过展览,激发人们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责任意识,思考历史文化使命与艺术精神的追求。
延伸阅读
以大美之艺激励人
“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前言(节选)
“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描述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生动故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和精神力量。
“国之大者”大在艺术的思想含量。这次创作手稿展首次展示了四组主题雕塑从创作草图构思、立意到创作反复深化的全过程,是全面深入了解建党百年主题性雕塑创作生成的第一手材料。雕塑是“静穆”的艺术,往往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然而展开对雕塑手稿的研究,我们发现“静穆”背后的“运动”,在不断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孕育着一件作品从酝酿、构思、成熟的思考过程,这是考察创作的思想性和原创性的重要见证。
“国之大者”大在艺术的创新分量。承担创作任务的团队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深入理解并把握重大主题的造型切入点,将个人的语言风格融入集体意志,自觉贯注到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造型语言中,从而使作品以传神之形立于公共空间,以大美之艺感染和激励人。可以说,雕塑家们在创作中,真正做到了为《信仰》而奉献,为《伟业》而奋斗,为《攻坚》而攻坚,为《追梦》而追求。雕塑家讴歌革命先烈、英雄人物,表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在作品开合之间充满人文情怀,既有历史之真,更有艺术之魂,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形象,构筑了一座座可资传世的艺术丰碑。
“国之大者”大在艺术的匠作质量。在追求艺术质量方面,雕塑家群体普遍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雕塑传统中汲取有益经验,探索雕塑的“中国做法”,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宽阔维度中形成不同风格,在雕塑与公共空间、雕塑材质创新、雕塑媒介融合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试验,形成了具有引领意义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雕塑家群体都自觉弘扬中国艺术的匠作精神,以精益求精、如琢如磨的工匠技艺打造精品,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记者: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