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3-4-26 10:15:25
- 消息来源:光明日报

3月20日上午,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创新园的大连普莱瑞迪化学有限公司异辛酸及其衍生物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投资3.1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40000吨异辛酸、6700吨三甘醇二异辛酸脂、5000吨异辛酸盐。大连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又添生力军,一季度“开门红”再添新亮点。

2023年年初以来,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派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各类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密集开复工,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68.9%。目前,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的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年产260万吨功能性聚酯和年产60万吨1,4﹣丁二醇(BDO)项目及产业园配套码头等项目的土建基础、钢结构施工已经完成,正进入管道焊接、设备安装高峰期,计划6月底开始分步建成投产。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大连24个新项目同步开工,总投资额近840亿元,涵盖装备制造、洁净能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以高质量项目引领和支撑全年目标实现。
经济的暖流不断涌动,发展的脉动愈发强劲。2023年以来,大连已经谋划储备推进重大项目3200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同比增长24.8%和26.2%。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千方百计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新时代“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勇当东北振兴“跳高队”。

1.项目建设“加速跑”
辽东半岛最南端,海风的寒意还未消散,大连湾海底隧道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年初至今,施工人员争分夺秒,加班加点进行干坞拆除、北岸围堰恢复、防波堤恢复等工作。
这是我国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项国内跨海通道超级工程。
“我们正在抢抓工期推进隧道内设备安装、路面摊铺等后续工程,让海底隧道早日通车。”中交一航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部经理林彰松说。
在光明路延伸工程施工现场,同样也是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
目前,光明路延伸工程“三桥一隧”都已经完成了主体建设,全面进入路面摊铺阶段,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光明路项目部工程部部长刘自超介绍:“我们正加紧推进施工进度,确保工程优质交付。”
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项目主线全长12.1公里,是贯彻落实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战略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这项“超级民生工程”正进行最后的“冲刺”。项目建成后,将为大连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快速通道,对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大连湾两岸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季度开工的重点项目中,既有庄河核电(绿能)产业园项目、金普新区海外华昇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高新区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普兰店区海水制氢一体化产业示范项目、瓦房店市金山海上风电大型高精零部件项目等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项目,也有中山区大连市第三十三中学重建项目、西岗区南部生态文化旅游湾区项目等社会民生事业项目,体现出项目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
踔厉奋发开新篇,奋勇争先干劲足。2023年1月至2月,大连市共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704个,同比增长73.8%;总投资7599.8亿元,同比增长48.6%。其中,复工项目633个,同比增长75.8%;新开工项目71个,同比增长57.8%。
2.真抓实干激发产业新活力
位于长兴岛经济区的恒力重工产业园,经过150天紧锣密鼓修复,装备制造、精密铸造等板块相继投产,园区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1月28日,该产业园全面运营,标志着沉寂10年之久的闲置资产正式走进崭新春天,恒力重工向着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为大连海洋强市建设注入活力。
长兴岛经济区是大连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恒力集团13年来深耕大连、扎根长兴岛,是大连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长兴岛经济区牢固树立“支持企业就是支持自己,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紧盯企业需求,全力扶优扶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二次创业、再次腾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23年以来,大连市开工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据主导地位,长兴岛经济区恒力重工产业园、庄河核电(绿能)产业园项目、金普新区海外华昇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高新区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普兰店区海水制氢一体化产业示范项目等,均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项目。
“今年大连市项目建设特点突出,数量和规模持续攀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央地合作呈现新局面。”大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大连市推进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42个,总投资1.1万亿元。其中,500亿元以上项目5个,包括中石油大连石化易地升级改造项目、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大连新机场、庄河核电等;100亿元至500亿元项目26个,包括大船易地升级改造项目、英歌石科学城、引洋入连工程、恒力重工产业园、市科技文化中心以及长海县陆岛交通等;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11个,主要包括泰星车载动力电池项目、营城子片区新型城镇化项目、中国绿发高端酒店集群项目、航海时代海洋文旅城、庄河抽水蓄能电站等。目前,大连市推动央地合作重大项目120个,总投资8577亿元,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招商局集团、中国石油集团、中核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华录集团等一批央企在大连投资项目陆续落地开工建设。
3.创新“火车头”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大连西部的英歌石科学城施工现场,塔吊高耸、机器轰鸣,数百名施工人员往来穿梭。“目前在建的包括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项目。”大连英歌石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一座座高能级实验室正由纸上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英歌石科学城是大连市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而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建成后将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水平科研资源为牵引,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在能源催化转化、精细化工、精密制造等方面突破更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和科研经济策源地。
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步入快车道。着眼“两年见雏形,五年全面运营”和“三个率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高水平规划,合理布局各主要功能区,打造低碳、智慧、宜居科学城。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基础工程完成,39万平方米的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项目部分主体封顶,14万平方米的科技服务配套工程同步推进。初步筛选300余个拟入驻实验室(团队),赴重点城市举办10余场科学城推介活动。
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连发挥创新平台的“火车头”作用,2022年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53个,组建产学研联盟510家。2022年,大连市拥有两院院士32人,各类高层次人才7500余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88万余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也是大连市实现“十个新突破”“三年过万亿”目标的关键之年。在2022年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大连市委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快速发展。
“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总投资8亿元,主要建设滩涂光伏发电、海水淡化、电解水制氢项目,将于9月30日投产运行。”大连洁净能源集团董事长邵阳说。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区的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对大连氢能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将起到重要支撑,对推动大连发展成为全国氢能产业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将打造国内首例集滩涂光伏、储能、海水淡化、电解制氢为一体,尝试风光耦合及大规模不受上网指标限制的孤网运行模式的氢能源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在未来三年计划累计投资约30亿元,逐步形成500兆瓦新能源发电、10000吨绿氢的产业规模。
总投资3.8亿元的大连电力创新产业园项目,投产运营后将搭建新能源应用展示、科普教育及研究基地,有效提升地区电力营商环境,加快推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创新发展,预计新增年产值40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市扎实推进“数字大连、智造强市”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长镜头】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开年首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规划用地约830亩的太平湾风电母港国际产业园项目于1月28日全面开工,正式吹响了新一年太平湾加速建设发展的号角。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高举改革大旗,坚定创新之路,在开发建设、园区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上破题,在敢闯、敢为、敢首创上取得新突破,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打造‘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奇说。
自2021年9月,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与招商局集团签署《开发建设太平湾合作协议》以来,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大幕。一年多时间里,太平湾满弓发力,在战略能级提升、用海手续办理、体制机制创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营商环境优化、央企抱团合作、产业项目招引、“一区多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谋定快动,成效斐然。太平湾品牌逐步打响,进入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辽宁省商务厅(省自贸办)正式将太平湾纳入辽宁自贸区的协同发展区。推动大连市人大审议《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条例(草案)》。在扩权赋能方面,大连市已向管委会下放三批市级管理权限共108项,承接了省级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用地组卷和使用林地等权限,与瓦房店市划分事权2096项,极大提高行政效率。在营商环境方面,引进前海模式,创新建立集中审批服务机制和集中登记管理制度。通过“提前预审+并联审查”的实施路径,探索推进项目高效极简审批模式。“签约即出照,拿地即开工”“10天完成码头复工复产手续”“跨省打照”“完工既竣工”等,充分体现太平湾创新综合开发模式“加速度”。
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新发展理念的践行,为新区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建设速度。太平湾合作创新区以“起步即冲刺”的干劲,持续加快推进增设太平湾高铁站、太平湾港综合服务中心,以及路、水、电、气、讯等基础配套项目,同步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
招商局太平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表示,产业是太平湾的发展之基,太平湾聚焦“一区多园”,央企抱团、多方联动,加快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多赢共赢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培育船舶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粮油供应链等三个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9月24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简称“大船集团”)渔轮厂启动拆迁工作,太平湾高端船舶总装建造基地土地整备及生活保障项目正式开工。新厂区直接投资规模约200亿元,预计年造船产能260万载重吨。大船集团搬迁太平湾后,将实现大船集团等相关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共同打造大连市现代化高端船舶制造基地。
新能源产业园已吸引巨头入驻。招商局太平湾公司与三峡能源公司合资成立大连太平湾新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标志首个央企合作示范项目正式落户太平湾。目前,风电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氢能方面,聚焦氢能商用车示范应用,围绕氢能整车、燃料电池、制氢、储氢、加氢等产业链条,与格罗夫氢能汽车、重塑科技等一批产业龙头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同时太平湾加速打造冷链临港产业园,粮油供应链产业园前期工作全速推进。
截至目前,在太平湾注册公司130多家,注册企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客户类型分布广泛,涉及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文旅康养、现代农业、工程建设、设计咨询等行业。
2023年,太平湾全年计划开复工项目39个,加快推动船舶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粮油供应链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推进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迅速掀起开发建设新热潮。
【一线讲述】
小种子承载大梦想
讲述人:大连市特种粮研究所首席专家 谢辉
我从事农业工作已经40多年了,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农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从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促进粮食稳产、增产。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躬耕黑土地,推动粮食高产优质,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好粮”,成为我的新愿景。
20世纪90年代,为从有限土地上生出更多效益,我积极探索适合大连的地膜覆盖旱种技术和两茬生产技术,都收到较好增产增收效果。在辽宁省率先推广中国农科院“中糯1号”鲜食玉米,在当时达到了“玉米论穗卖”的效果。
1999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组建高蛋白和高油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联合攻关组,我对高油大豆“中作983”两个原种提质保纯,推出大豆“中黄13号”和“中黄35号”参加育种繁种和推广,“中黄13号”已连续5年在全国种植面积第一。
“吃饱后自然要吃得好,培育高产优质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好粮”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2005年起,我开始和大连的同事们一起探索太空育种,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变磁场、强辐射等空间环境,对种子进行强干预,获得地球上不能得到的基因诱变,实现品种优化高产。
大连特种粮研究所(航天育种基地)分别进行了5次太空种子搭载,共搭载品种22个。现已选育出经辽宁省审定的航天功能性水稻新品种3个、千年古莲新品种2个、观赏植物新品种16个、水稻新品系77个。以2021年辽宁省审定的软米稻“连粳4号”为例,与“金禾1号”相比,糖低35%、钙高90%、硒高45.8%,推广面积达30万亩,比种普通水稻平均亩增收600元。
为了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我用10年时间在特种粮食的“五彩”上下功夫。经过艰苦引选,红、黑、白、紫、绿,五彩色的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已经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软米稻“连粳3号”“连粳4号”填补辽宁没有软米稻的空白。为了带动农民增收,普兰店航天育种基地以订单式农业的形式,带动周边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种为农民增收增效近百亿元。
如今,大连的特种粮研究所每年引进和选育的国内外特种水稻、地瓜、花生、谷子、玉米、蔬菜新品种试验展示280多个,应用新技术9项,繁育原种18个,承担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Fe辐照作物试验、辽宁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应性试验,辽宁省降解膜应用试验等科技项目7项。研究所有特种菜观光长廊1018米、水稻主题公园180亩,年接到考察、调研、学生实习、观光客近万人次,已经成为科研的舞台、品种的擂台、科普的平台、观光的景台,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一份农业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