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海豚爱心妈妈”情景式宣讲在丹东举行
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妇联组织引领服务联系妇女群众的成效,7月14日晚,由辽宁省妇联主办,丹东市妇联承办的“爱的回响”——“白海豚爱心妈妈”情景式宣讲在丹东凤城大梨树村举行。活动旨在通过创新形式讲述不同时代丹东“爱心妈妈”的感人故事,彰显母爱力量,感召更多人加入关爱儿童的行列,并展现“白海豚爱心妈妈”项目的丰硕成果。活动创新采用“情景剧+宣讲”模式,生动演绎了跨越3个时代的丹东女性的大爱故事。《战火中的慈母》以拥军模范于大娘为原型,再现抗美援朝时期妇女们为战士拆洗衣物、熬煮姜汤的感人场景;《高墙外的春天》讲述了全国帮教模范冷淑梅以母亲般的温暖感化挽救失足少女“小梅”的历程;《新时代的星火》则呈现了“爱心妈妈”徐阿姨为孤儿姐弟庆生的温馨时刻。活动尾声,3个时代的“爱心妈妈”代表同台,发出“只要还有需要守护的孩子,这份爱就永不停歇”的铿锵誓言,她们的故事彰显了母爱超越血缘的伟大力量。据悉,自辽宁省妇联“白海豚爱心妈妈”结对项目开展以来,丹东市已招募“白海豚爱心妈妈”2705人,结对儿童2782人。记者:李曼
07/21 - 工人村社区暖“新”e站夏日送清凉
炎炎夏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暖“新”e站启动“防暑降温关爱行动”,连日来为外卖小哥等户外劳动者送上贴心服务。除了“清凉补给”,驿站还提供多项实用服务:休息纳凉区配备桌椅、空调,让骑手们在奔波间隙能坐下来歇歇脚;饮水机随时供应饮用水;免费提供微波炉、充电插排、急救药箱等,方便骑手加热自带餐食,给手机、电动车、充电宝等设备充电续航。作者:沈粹
07/18 - “爱的回响”情景式宣讲在丹东凤城大梨树村上演
7月14日晚,由省妇联主办,市妇联承办,市妇女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协办的“爱的回响”——“白海豚爱心妈妈”情景式宣讲在凤城大梨树村党群服务中心上演。来自全国8省(市)的妇联干部及“爱心妈妈”代表120人现场观看演出。演出创新采取“情景剧+宣讲”形式,以三位不同时代的丹东“爱心妈妈”为原型,通过《战火中的慈母》《高墙外的春天》《新时代的星火》三个篇章,生动演绎母爱故事,充分展现了丹东女性用心用情守护少年儿童成长的无私大爱。据了解,省妇联“白海豚爱心妈妈”结对项目开展以来,我市已招募“白海豚爱心妈妈”2705人,结对帮扶儿童2782人。记者:王子宁
07/18 - 长者食堂烹出“幸福味道”
当一日三餐成为困扰高龄、空巢老人的日常难题,当冷饭剩菜成为无奈之选,“吃饭难”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民生痛点。为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吃饭难”这一民生问题,市民政局以“一餐热饭”为切口,创新构建覆盖城区的助餐服务体系,在城市织就了一张幸福餐桌网。每到饭点,城区各个长者食堂,灶台升腾的烟火气里裹着家的暖香。对众多高龄、空巢老人而言,这一餐一饭不仅熨帖了肠胃,更托起了晚年生活最踏实的温度。花园街道一位86岁的老人感叹:“要是没有长者食堂,我在家总吃剩菜!双休日儿女回来给我做好的菜,我一吃就是一个星期。有长者食堂,双休日跟儿子一块儿吃,星期一到星期五就到这个食堂就餐。”长者食堂除了能让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还要让他们吃得起、吃得好。市民政局依托政策推出“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投入机制,出台《丹东市老年助餐服务补贴支持办法(试行)》。政策实行“阶梯式补贴”:60至64周岁老人每餐补贴1元,65至79周岁老人每餐补贴2元,8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餐补贴3元,低收入老年人额外再享2元“加码补贴”。从去年10月起到今年上半年,助餐补贴累计发放超50万元,惠及老人26万余人次,实现“政府暖心补贴、企业微利运营、老人实惠就餐”的良性循环。为了破解场地与运营难题,民政部门创新四类助餐模式,托举起“银龄”餐盘,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智慧赋能、长效运营”的助餐服务体系。今年2月,市民政局为进一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在原有线下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打造线上助餐服务新功能,即在“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完成信息注册的老年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餐饮服务,在移动端线上下单,人脸核验后,实时补贴智能核减,同时生成消费码。老人、照护者或志愿者持消费码到长者食堂取餐并支付餐费。该项服务现有16家长者食堂试点,已上架35类营养套餐供老年人在线选择,“互联网+助餐”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老人就餐方式。一餐饭,暖一座城。市民政局以政策为基、创新为翼,以“食”为媒,在长者食堂升腾的烟火气里稳稳托起“老有所养”的幸福底色。记者:李冉霞
07/18 - “指尖巡察”直击民生痛点
“这个水一下雨就浑,谁知道什么时候能修?”“水太浑了,家里有小宝宝都不敢用这水!”近日,在金山镇古城村金场组的微信群里,一条条带着问号和感叹号的消息,将元宝区委第四巡察组工作人员的视线牢牢“锁”在了手机屏幕上。在对古城村开展巡察“回头看”期间,巡察组注意到,金场组的微信群异常活跃,村民集中反映饮用水浑浊问题。巡察组认真翻阅微信群聊天记录,立即将村民反映强烈的饮水难问题列为急需解决的重点民生监督事项。在实地勘察中,巡察组还发现有3条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多户村民日常出行受到影响。巡察组迅速向区委及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详细汇报,研究解决办法。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目前,金场村民组大口井改机电井方案已获批,改造资金已筹措到位,招投标完成后将抓紧施工改造;3条道路破损问题也已申请专项资金,将于近期修复完毕。“一口清泉井,一条平安路,映照的是巡察工作沉甸甸的民生分量。”元宝区委第四巡察组组长表示,巡察工作只有心系群众、聚焦堵点,才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真正温暖民心。记者:徐宏祥
07/18 - 点滴服务绘就社区幸福生活
今年以来,兴东街道以“五有”幸福新社区建设与“四和”社区打造为抓手,将治理精度融入群众需求温度,从日常点滴中发掘邻里温情,激发居民共建共治热情,让幸福图景在街巷间生动铺展。泰和社区银发青果志愿队的党员志愿者们,数年如一日扎根特殊群体帮扶一线。在残疾居民家中,他们分工清扫、整理杂物,让杂乱房间重归整洁;与家属促膝长谈,记录生活难题、共商解决办法。从上门打扫、代购物品到贴心陪伴,志愿者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承诺,让“五有”“四和”的暖意渗透到每个角落。防汛关键期,虹桥社区志愿者化身风雨中的守护者。他们穿梭辖区排查隐患,接到大沙河木栈道破损反馈后,迅速联动多部门抢修;降雨加剧时,在河岸定时巡逻,耐心劝导停留群众。从设施修缮到安全提示,用坚守织密防护网,让居民汛期里倍感安心。为让高龄老人及时享受惠民政策,金水湾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主动上门,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完成高龄补贴认证。从核查材料、人脸识别到政策讲解,将“代办”服务送到家门口,更收集老人们的生活需求,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点滴温暖凝聚成强大合力,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社区治理,或化身志愿者,或为建设献策。党群携手、邻里相帮的共治力量持续汇聚,正将“五有”“四和”社区的蓝图,一笔笔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记者:张津硕
07/17 - “灵活”出新招 “零活”助共富
7月9日清晨,鸭绿江街道果园沟社区的服装零活加工服务站内已是一片忙碌景象。10多位女工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赶制服装,缝纫机的嗡鸣声与大家的笑语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68岁的李女士一边麻利地缝制袖口,一边笑着说:“上个月在这儿挣了600多元,自己零花钱够了,日子过得踏实!”这份踏实,源自服务站创始人王丹二十载的坚守。今年71岁的王丹,是果园沟第五党支部支部委员、社区巾帼志愿者。2005年,她注意到社区里不少40到50岁的下岗家庭妇女面临生活困境,急需一份能兼顾家庭的工作。“我是党员,有责任帮大家一把。”王丹看着自家交通便利的平房,萌生了创办服装零活加工站的想法。她第一时间向社区党委汇报,在社区支持下,“王丹服装零活加工服务站”正式成立。从最初几名困难家庭妇女聚在一处摸索干活,到如今20余名生活困难人员稳定参与;从“等米下锅”找活儿源,到与2家固定服装厂合作、对接10余个非固定活源——这个小小的“零活站”,在鸭绿江街道党工委的扶持下不断成长。20多年来,累计有千余人在这里灵活就业,百余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后另谋新职,6人常年在此工作,月收入稳定在800至1000元。“王大姐从不跟我们说难处,总想着帮我们。”提起王丹,女工们满脸感激。20年间,她不仅用暖心话开导遇到烦心事的工友,还常年免费提供茶水、饭菜,从未克扣过一分工钱。“每天能赚20到30元,够日常花销,还能和老姐妹聊聊天,日子充实多了。”李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个“零活站”不仅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就近就业的难题,更在促进综治稳定、社区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让妇女群体的能动性得到充分释放。如今,鸭绿江街道党工委正以“零活站”为范本,深入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通过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整合零散劳动力,用“小零工”带动“大就业”,以“小市场”服务“大民生”,持续为辖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记者:张津硕
07/17 - 老年体育掀起健身热潮
7月12日,在元宝山公园,老年花毽、大白毽、网毽展示表演火热进行。连日来,市老体协走进社区、村屯,开展匹克球、健身气功、健身舞(操)、木兰拳、羽毛球等健身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市老年体协率表演、教学队伍走进宽甸古楼子乡举办“凝聚银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江城乐龄行动古楼子乡专场文体交流活动,展演歌伴舞“在希望的田野上”、太平鼓“满韵女儿情”、舞蹈“铿锵玫瑰”等9个节目;市老体协柔力球分会举办乐龄活力杯柔力球、跳球、舞龙、军鼓展演,500多名老年人参加活动;市老体协门球分会举办历时两天的“乐龄活力杯”门球展示交流活动,18支老年代表队的200多名老年朋友挥杆上阵。今年以来,在市文旅广电局和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的指导下,市老体协共举办广场舞、健身气功、健步、柔力球、乒乓球、毽球等比赛展演活动16场次,5000多人次参加。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展演,年年有创新,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记者:侯春林
07/17 - 70名一线职工代表“减压充电”
近日,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70名一线职工代表齐聚丹东市职工疗养院,参加由市总工会精心组织的2025年第一批职工疗休养活动。本次活动为期6天,集“疗、休、教、乐”于一体,让70名一线职工代表既“减压”又“充电”。职工代表们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断桥,追忆烽火岁月,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汲取奋进力量。大家纷纷表示,活动不仅缓解了身心疲劳,而且提升了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今后将把在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和感受到的关怀温暖,转化为立足岗位建新功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职工提升综合素质、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新潜能,为丹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今后,市总工会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精准聚焦不同行业、不同职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扩大职工疗休养活动覆盖面;融入文化体验、技能提升等元素,进一步丰富“疗休养+”内涵,将其打造成传递组织关怀、激发职工潜能的金牌项目。记者:包芙蓉
07/17 - 擦亮城区颜值 提升民生温度
路面干净整洁、经营规范有序、沿街商铺焕发新活力……这是振安区珍珠街道深耕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推进长效化治理带给居民的直观印象。今年以来,该街道秉持“精耕细作”治理理念,着力提升市容市貌,精心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切实增强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治理过程中,珍珠街道将擦亮城区颜值与提升民生温度并重。针对经山街、东齐路、东昌路等路段存在的占道经营等问题,创新工作方法,联合交警振安二大队、振安公安分局珍珠路派出所、区住建局等部门,采取“柔性执法+温情服务”模式,通过“一对一”沟通、“手把手”指导,引导沿街商户和流动商贩合理规划摊位,在指定区域内规范经营。锚定“清干净、摆整齐、保常态”目标,每周开展“环境焕新行动”。集中力量清理绿丹江苑、长祥大院等13个居民小区及8条背街小巷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绿化带垃圾、违规小广告,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坚持“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巩固一处”,推动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确保整治成果看得见、守得住。环境卫生的改善,离不开居民的支持。珍珠街道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发放《市容市貌精细化管理倡议书》2000余份,发动200余名志愿者担任“文明宣传员”,带动群众参与整治。建立“诉求收集—即时反馈—闭环处理”响应机制,针对居民反映的绿化带垃圾积存、早高峰道路拥堵等问题,主动沟通、迅速整改,并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社区网格群、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广泛宣传治理成效,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行动”的浓厚氛围。记者:王一淞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