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通河北北段:生态新画卷 滨水新地标
伊通河北北段经过综合治理后,正孕育着勃勃生机,这片珍贵的水面为城市增添了几分柔美,正在逐步呈现的生态画卷,成为长春绝美的风景。徐微摄 水烟缭绕,清波碧浪,婉转萦回……入夏以来,一片珍贵的水面惊现长春北部的伊通河北北段,为城市增添了几分柔美。正在逐步呈现的生态画卷,成为长春绝美的新风景。 伊通河北北段起点四化闸,终点万宝拦河闸,河道长度约13公里,治理范围14.8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水生态治理、环境提升工程、防洪提升改造和交通完善工程等建设内容。根据伊通河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伊通河北北段定位为湿地生态段,将打造成为长春北部绿色宜居的“生态轴”和美丽长春的“景观带”。通过对带状生态滨水景观的打造,实现“生态廊道、文化休闲、经济创收”三大功能,使这条来自自然的生态之河、体验风情的文化之河、充满创新的智慧之河,成为未来长春新兴产业、商务科研、文化休闲和生态雅居的滨水新地标。 广场景观与CBD超高层建筑遥相呼应,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活动聚集、科普教育、运营管理等功能一应俱全……在伊通河北北段,新诚广场与北湖公园、龙翔广场、龙翔商务中心形成了一条景观轴线,滑板场、康养运动公园、养生岛、雾凇岛等,一步一景。 “伊通河北北段综合治理项目采用了‘流域规划、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的治河理念,工程完成后将极大保证伊通河的防洪安全,提高伊通河流域内污水收集率,改善流域内水体水质、完善滨河生态系统、加强河道自净能力。”改造工程负责人表示,伊通河北北段的改造,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长春市的绿化系统,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休闲娱乐条件,还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经过合理建设后,将发挥它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产业升级的“动力源”,防洪安全的“生命线”……伊通河北北段与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傍水相依,在区域内形成绝佳湿地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之处,而周边的龙翔国际商务区、吾悦广场将为八方游客提供洽谈交流之所。 点、线、面,各个先进理念相融合的城市生态体系正如画卷般徐徐展开。长春日报记者徐微
07/28 - 长春解放大路改造后“颜值”爆棚 小伙伴们去打卡吧
解放大路是长春市东西主轴线,道路两旁建筑多为伪满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的老建筑。这条路,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记。 如今,它正在悄然蜕变。 智能化、人性化、新科技……升级改造后的解放大路焕然一新。 7月27日,中国吉林网来到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处以东的解放大路上。机动车道已经重新铺上沥青,干净平整,路面上的标志线也清晰可见,人行步道也已经铺上崭新的方砖。马路中间黄色护栏也是颜色温馨,护栏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盆栽花卉,五彩缤纷,色彩鲜艳,道路两侧的树木也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整体看上去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公交站牌改造是解放大路改造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电子公交站牌,提升了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此次改造,在解放大路安装了19处电子站牌,这也是长春市首例智能电子公交站牌,也是长春市首例室外低温电子产品,可应对-40℃的极端天气。采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可以为候车乘客提供实时准确的车辆到站预报和多重信息发布服务。 据悉,此次解放大路(民康路——普阳广场)改造,东接吉林大路(已于2020年改造完成),西连高铁西客站。改造道路总长度约5200米。改造具体内容涉及机动车道、慢性系统翻建、路灯更新、绿化提升、地下管线落地、公交站亭新建等。 此次提升改造中,采用“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管网改造先行施工。其中,对解放大路4007米排水管网改造;3200米燃气管线改造、2000米通信管线改造;150米供热管网改造;公安管线改造7320米。管网改造不仅保证了解放大路地下管线的运行安全,也大幅提升了水、电、气、热能源输送能力,达到了“惠民生、保安全”的效果。 长春市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由平均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以“绣花”功夫做细做实各项施工细节。以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为指导思想,努力塑造一条具有历史韵味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长街。在提升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问计于民,认真听取市民建议。 改造后的解放大路与吉林大路合为长春市最美迎宾大道,为城市再添新名片。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王涛/文/摄像郭亮/摄影
07/28 - 贵州玉屏:辣椒丰收晾晒忙
7月26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长岭村的村民在院里晾晒辣椒(无人机照片)。 近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的辣椒迎来丰收,当地农户抓紧时间采摘、晾晒辣椒,房前屋后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丰收景象。 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07/27 - 飞“阅”化屋看乡村振兴 苗寨的日子不再难
这是7月24日拍摄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无人机照片)。 位于乌江源头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经是一个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60%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化屋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交通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的有效实施,整村脱了贫,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外,人居环境也大为改善。远走他乡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村里,加入合作社、兴办民宿。 如今,与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紧紧相依的化屋村,山青、水绿、村美、人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07/27 - 福建泉州十三个系列遗产展示馆开馆
这是泉州十三个系列遗产展示馆开馆仪式现场(7月26日摄)。 当日,位于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同时,“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综合”展示馆、“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宋元德化窑”展示馆等十二个系列遗产展示馆也同时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07/27 - 儿时熟悉的美味!东兴这个地方稔子熟了!
7月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东兴市江平镇那漏村稔子园里的稔子逐渐进入了成熟期↓↓7月24日,记者走进那漏村稔子园,只见漫山遍野种满了稔子树,一颗颗饱满的紫红色果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沁人心脾。(稔子,学名桃金娘,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开花,果实七八月可采摘。)正值暑假不少游客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一起领略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山坡上,游客们提着小篮子穿梭在果树间,时而采摘品尝,时而拍照留念,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摘了吃,吃了摘,又新鲜又甜!”一名正在采摘的游客说。该稔子园稔子种植面积50亩,是防城港市逸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田园风光项目,也是东兴市第一个规模化的稔子采摘园。稔子园负责人骆世杰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小时候没有什么零食吃,满山遍野地搜寻稔子,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但随着近年来荒地开垦,稔子越来越少,儿时的美味成为了大家的回忆。2018年,他们依托那漏村自然条件和山地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探索种植了稔子,深受游客喜爱,去年收益约5万元。今年稔子树进入丰产期,预计稔子亩产将达到500公斤。看着园子里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骆世杰对今后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说:“接下来,他还计划在稔子园里套种中药材天冬,不断打造集现代农业与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07/27 - 云南维西拉河柱村:乡村美、产业兴 “老鸦”飞去幸福来
载歌载舞的村民记者龙彦摄 “垃圾往坑里一扔,脏水往门口一倒,不管是谁家都干净不起来。”说起五年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河柱村老鸦树小组的环境,村民李自忠眉头紧锁。7月19日,记者走进拉河柱村看到另外一番景象,整洁的乡村硬化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整个村庄美丽如画、瓦舍清新,“颜值”已今非昔比。村落一角建设标语记者龙彦摄 发展产业带来民富村美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拉河柱村群众共同的期盼。短短几年时间,从乡村环境到村民的精神面貌,脱贫攻坚给老鸦树小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占据着离县城3公里的区位优势,拉河柱村首先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村前屋后的自留地里,各种蔬菜绿意正浓,路两旁的核桃、苹果挂满了枝头。 2016年,县里引进龙头企业,以向村民租赁经营方式,开始种植蔬菜。2018年,老鸦树投入205万元,建成420亩露天蔬菜基地,发展糯山药、大葱、大白菜、百合等60多个品种的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20的1.1万元,成为保和镇乃至维西县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最快的村民小组,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30多户已经拥有小汽车。 “不打牢经济基础,说什么都是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美丽乡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最终受益得实惠的也是农民群众。”拉河柱村驻村工作队长朱建生告诉记者。在这里,随便问村民,都说如今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子越来越美,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当问及村民小组今后如何发展时,村民们回答:“相信村党的干部,一定能带领大家越干越好。”村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记者龙彦摄 整治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李自忠家门上挂着一面红底黄字的“骏马旗”,那是在村里人居环境评比中得到先进的流动红旗。“骏马旗曾经是脱贫攻坚优秀的表彰,现在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表彰,不变的是它始终挂在我家门上。”李自忠自豪地说。2018年,维西县以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四美”创建为重点,推进宜居宜游、宜业宜养“山水维西·幸福家园”建设。老鸦树小组的环境在“四美”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改善。 腰包鼓起来后,村民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村容村貌和文明乡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持续性强,方方面面都需要群众参与,拉河柱村党委便让各个小组都参与进来,老鸦树小组变了先进,相邻的花园箐小组也不甘落后。 不久前,过上好日子的花园箐群众在通组道路旁建了一个亭子,取名“颂恩亭”,上书一副对联:“聊点感恩话,常做感恩事”,村民们正坐在树荫下聊天,商讨修建停车场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事。听说可以造福村里老人,不少村民主动让出自家闲置地,就地取材,在村里建了3个聊天点,公共小花园20个,种植了200多棵绿化树木。 村民乐意干,村组牵头干,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拉河柱村又把废弃的旧木料做成木栅栏,把刚刚复垦复绿的土地围起来。如今,村里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木栅栏围起来的菜园、花园,花园箐小组变成了实打实的花园。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下,拉河柱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老鸦树上不再有老鸦,花园箐处处是花园,村民们笑语欢歌。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生活,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拉河柱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小康村”“公园村”。村民建起新民居记者龙彦摄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荼蘼开到清和月,芍药都称富贵花。”这是李自忠家门口贴着的一副用傈僳族语书写的对联。“没有村口那对联,就不会有我家门上这对联,我们希望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李自忠告诉记者,从前阿尺木刮是牧羊歌,今天的歌是《再唱山歌给党听》,听党话跟党走准没错。傈僳族妇女织布记者龙彦摄 据了解,维西县深入开展的“四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改变陋习,形成好习惯、好风气,让群众精神面貌和居住环境都得到有效改善。如今,全县各民族群众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农村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争吵打架的现象少了,群众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村子拥有文史馆记者龙彦摄 “这文明乡风也是致富好路子。拿我家来说,学好了傈僳文化,也能带来创收。比如,老伴用傈僳族传统工艺织出一个荷包,这个荷包拿到市场上去,300块肯定少不了。既有文化韵味,发扬了傈僳文化,还给我们带来了收入。”李自忠说。如今,“四美”创建已成为维西县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古朴静谧与现代文明、特色产业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同时也折射出维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极大决心和有力举措。 云南网记者唐焱张帆龙彦
07/26 - 云南会泽县:早熟苹果助农增收
盛夏七月,会泽县金钟街道2000亩早熟苹果上市了,给广大种植户带来了满满的喜悦。 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乌龙社区三组村民陈忠芬和儿子郑小林已经在果园里奔忙了一个多小时,陈忠芬提着一大桶刚摘的苹果从果园里走出来交给儿子按级分拣,他们要赶早把苹果送到批发市场。清晨的乌龙社区水果批发市场热闹异常,各地批发商早早的来到站点,等着果农运来新鲜的苹果上称装车,然后运送到全国各地。“这里的苹果上市早、品质好、价格地道,很有市场,能赚钱,我每年都来这里拉货。”来自四川的水果商和身边的朋友兴致勃勃地聊了起来。陈本金是乌龙社区的水果种植户,2020年,他的10亩果园实现毛收入24万元,看着今年丰产的早熟苹果,陈本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日子越过越好了,你们看,村里家家住上了楼房、别墅,开的汽车也越来越高档了。” 金钟街道水果种植历史悠久,常年水果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有苹果、桃子、梨、李子等,其中,苹果5500亩,主要品种有早熟的嘎啦、甜脆等,中早熟的华硕、红露等,晚熟的富士1号、2号等30多个品种。 云南网通讯员杨冬会摄影报道
07/26 - 云南弥勒市:芒果飘香小康路
7月盛夏,弥勒市江边乡落洪沟村一派繁忙。“前几年,我们村的收入主要是靠栽种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属于广种薄收的状况,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民白桂英脸上挂着喜悦,她告诉记者:“现在,收完西瓜、摘芒果,一亩地拿‘两份收入’,预计全年有6万元收入,幸福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甜。”种植户在为芒果修枝通讯员供图 江边乡地处南盘江畔,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低热河谷气候、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在“产业兴旺”上做文章,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热带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 在发展芒果产业中,江边乡充分发挥“明白人”“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一个支部打造一片基地,树立一个示范,服务一方民众”的“党建+”模式,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芒果致富奔小康。 落洪沟村村民余正权于2016年带头在村里种植了120亩芒果树,现已挂果65亩,芒果销售收入高达8万元。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鼓励下,他带动全村16户人家都种上了芒果树,全村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目前已有650亩进入盛果期。每天,慕名而来的客商接踵而至,成了远近闻名的“芒果村”。硕果满枝的芒果通讯员供图 为改变以往“小、散、杂”的发展模式,江边乡先后引进瑞滇、展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万亩芒果示范园。园区每年用工量约2.8万个,支付劳务费300余万元,就地解决了脱贫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农户在获得“务工工资+地租租金”的同时,学习芒果种植技术,实现在家门口打工致富。即将销往外地的”江小芒”通讯员供图 由于江边乡的芒果光洁圆润、色泽自然,皮薄肉细、香甜可口,加之在种植中围绕“江小芒”商标打造绿色食品,成了省内外客商争相收购的“新宠”。目前,全乡共种植芒果4万余亩,大部份已上市,芒果品种也从起初单一的台农一号,增加了金黄、桂七、象牙芒等新品种,预计总产量2500余吨,可助农增收1100余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5646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产业为全乡的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 云南网记者李树芬通讯员赵树龙龚悦
07/26 - 建党百年庆华诞 振兴发展看吉林|在长春新区感受创新发展的提速
七月吉林夏意正浓,振兴路上步伐铿锵。 7月22日,阳光明媚,空气闷热。下午,在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采访的“建党百年庆华诞振兴发展看吉林”大型融媒体采访团的团员们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一脸认真,参观、学习、采访,一个也不能少。 时间渐渐流逝,团员们的热情不减反增。大家围在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身边,听着长春新区这一年来的发展,心潮澎湃。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专程到长春新区视察指导工作,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为新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路径举措,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溯这一年的发展,一组数据足够亮眼。 长春新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9亿元,增速8.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持续领跑东北国家级新区,其中GDP和规上工业增速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分别排第4、第3。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完成43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实现了13%、23.8%、27.6%的增长。 过去,提到东北,总给人粗犷的印象,而今,这印象彻底被彻底打破。长春新区在“创新”这两个字上下苦功,做文章,让“创新”成为此地的新标签。 这一年,长春新区的成绩为何如此耀眼,“创新”这一标签如何取得?今天,中国吉林网带你一起去探秘! 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说,“一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高标准‘创新’谋划,聚焦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和长春北湖科学城建设,系统谋划研究新区各项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协调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同时,坚持不懈抓高品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比较优势显著提升。坚持不懈抓政产学研创新“协同”,“联合吉林大学、光机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高水平创新联盟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李忠斌说。坚持不懈抓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全力提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创新型产业体系快速壮大。坚持不懈抓多元化创新主体“培育”,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144个,集聚科技型企业近2000户、高新技术企业81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近400户,市场主体总数达到6.5万户,市场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坚持不懈抓精准高效“服务”,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提升。坚持不懈抓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的建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 坚持不懈的努力,将“首次”和“第一”这两个词成为长春新区里最高频出现的词汇。东北首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在新区落位;东北首个华为研究院在新区成立;东北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在新区落位;东北首个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在新区落位;全省首个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新区开通;长光卫星获评为东北唯一一个独角兽企业;东北第一台自主笔记本电脑在新区下线;奥来德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区科技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上市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专项债项目数量全省第一;高端人才引育数量全省第一;企业满意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国评位列东北国家级新区第一。 长春新区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李忠斌说,“我们将一以贯之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按照省委景俊海书记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春新区一周年科技创新成果汇报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追赶超越,为推进‘一主、六双’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记者李易书摄影郭亮张秋磊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