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丹东:传承红色文化 赓续红色血脉
“老人家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会竭尽所能帮助你们。”“感谢党和政府时刻牵挂着我。”为进一步强化党史学习教育,2022年春节前期,宽甸长甸镇拉古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走访慰问了村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老革命以及困难老党员,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每到一户,走访人员详细询问老党员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老党员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余热,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除此之外,拉古哨村还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组织村两委班子参观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馆内,参加活动的人员在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下,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的一切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料,而是真切的历史。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不仅让所有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而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今后大家将勤勉敬业、努力工作,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下去。
01/28 - 辽宁丹东刘生:家里的日子每天都在变好
1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4组的刘生家。得知家里要来客人,刘生老早就站在家门口的小路上等待。见到来人,他赶紧招呼:“快进屋坐,屋里炕烧得老热了!”刘生今年59岁,与老伴儿范淑荣是窑沟村的建档立卡低保户。进了屋,躺在炕上、患尿毒症的范淑荣赶紧起身招呼客人。“你们看,俺家的粮油都备好了。”刘生将客人迎进门,掀开地上的一个帘子,帘子下有粗粮、细粮和豆油,全是这几天置办的。刘生说,家里债务今年全部还清了。范淑荣多年前患尿毒症,每周都要到市内的医院做3次透析。“过去,透析加吃药,每个月要花费9000多元。”范淑荣说,为了活下去,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借遍了能借的亲朋,那几年家里的日子太难了。为了给老伴儿治病,身体不好的刘生到处打零工,却在一次车祸中撞伤了腰,再也不能干重活儿了。2018年,窑沟村两委在走访中得知了刘生家的情况,立即向上级申请,将刘生家确定为建档立卡低保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里还为刘生家送来了60余株软枣猕猴桃苗,并指导他种植。2021年夏季,刘生家迎来了软枣猕猴桃的结果期,果实卖了1000多元钱。去年秋季,刘生又购买了20多株软枣猕猴桃苗栽种。范淑荣说,她现在每个月的治疗费和药费只需几百元,2018年至今,她在大病治疗方面得到了不少救助。记者看到,在刘生家厨房,鱼肉也置办齐全了;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小院里挂满了洗好的衣服和被褥。刘生和老伴儿说,家里的日子每天都在变好,身体也在渐渐恢复,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告别时,刘生一直把记者送到村路上,挥着手说:“欢迎你们春节来家里坐一坐,有丰盛的饭菜招待大伙儿!”
01/27 - 辽宁丹东九三书画院:文墨迎春 挥毫送福
1月22日,丹东市九三书画院组织部分书画家举办“文墨迎春挥毫送福”活动,现场书写对联和福字送给市民和商户。
01/27 - 辽宁丹东宽甸:惠民文化进基层 手写春联送祝福
1月24日9点,由宽甸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宽甸新华书店、宽甸书法家协会联合开展的“送春联迎新春书法家写赠春联文化惠民活动”在新华书店2楼拉开帷幕。活动现场,翰墨飘香,气氛祥和。记者看到多位书法家站在桌前,将满是喜气的大红纸平铺在桌上,凝神聚气,饱蘸浓墨,激情地为宽甸居民创作春联。“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天地和顺家添彩,平安如意人多福“……一副副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春联跃然纸上,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浓缩在笔墨里。前来参加活动的宽甸百姓发出了啧啧称赞。“你看这春联,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寓意更好,新的一年一定红红火火。”宽甸镇居民李洪裕边向记者展示自己刚刚“定制”的春联边高兴地说。红红的春联和福字寄托着大家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在这场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盛宴中,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副副春联,更是书法家们和书法爱好者对群众的一句句祝福、一片片真情。经过一上午的忙碌,书法家们共书写春联300余副,福字200多个。据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云龙介绍,这样的送春联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8年,既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又弘扬、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01/27 - 辽宁丹东振兴区文联: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送祝福
连日来,丹东市振兴区文联与站前街道党工委在七经街商圈开展“迎新春送万福进万家”送对联和福字活动,邀请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为辖区居民送去新春的祝福,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01/26 - 辽宁丹东举办公益惠民演出活动
1月22日,丹东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一场迎新春群文大舞台公益惠民演出活动,主题是“我们的节日——春节”。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营造喜庆祥和热烈的节日文化氛围,丹东市举办了一系列文艺活动,其中包括文艺演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迎新春群文大舞台公益惠民演出活动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整场演出共17个节目,节目类型多样,很多节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节目包括歌伴舞《好大一个年》《节日欢歌》《共和国之恋》,表演唱《吉祥三宝》,二重唱《红马鞍》,群舞《掀起你的盖头来》,朝鲜族舞蹈《农乐舞》,少儿京剧《桃花村》,快板《幸福时光》,二胡齐奏《万马奔腾》等。
01/26 - 辽宁丹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代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走访慰问全国道德模范孙景坤
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道德模范的关心关爱,推动全社会尊崇、礼遇、学习道德模范,营造好人好报、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根据中央文明办要求,春节前,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代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走访慰问我省生活困难全国道德模范。1月21日,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同志会同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明办相关负责同志组成慰问组,到丹东市中心医院亲切看望慰问全国“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孙景坤,并转送中央文明办慰问金。在丹东市中心医院,慰问组详细了解孙景坤老人的身体状况,嘱咐家属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悉心照顾好老人的起居和生活。慰问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孙景坤在战争年代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在和平年代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老英雄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辽宁的光荣、丹东的骄傲。全社会都要向老英雄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努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孙景坤和家属对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表示感谢。出生于1924年的孙景坤是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人,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参加了配合上甘岭方向的战斗,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退伍后,他深藏功名,回到农村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2020年,孙景坤荣获全国“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孙景坤荣获“七一勋章”,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01/25 - 辽宁丹东:童心迎冬奥 巧手绘梦想
日前,振兴区站前街道海华社区开展“童心迎冬奥巧手绘梦想”主题活动,通过知识普及和创作绘画等形式,让辖区孩子们走近冬奥、了解冬奥、爱上冬奥,营造浓郁的迎冬奥氛围。
01/25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三十集 周云湖:冻掉趾甲坚持战斗 转达密令成功突围01/24
- 辽宁丹东东港:“归巢”大学生 家乡显身手
“刚刚发走一批草莓。”近日,在东港市椅圈镇德祥村童趣果味果蔬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园区内,“归巢”大学生张晓林一边整理快递单子,一边告诉记者。每日往返于草莓大棚和村委会之间,忙村里工作的同时,兼顾销售自家草莓,这就是张晓林一天的生活。用她的话说,虽然累,但却很踏实。2013年,张晓林从吉林外国语大学毕业回到东港,开了一间小超市,正式开始创业。2014年,张晓林接触到草莓行业,趁着“微商热”,她开始尝试线上销售草莓。当时包装、物流等关联产业尚不成熟,没有电商经验的张晓林“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很少有用快递发草莓的,更没有真空包装,我只能给草莓套两个网套,尽量减少挤压,但还是不行,基本上邮到南方就变成草莓酱了。”张晓林笑着说。然而张晓林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即便果损将近10%,但她认准了电商发展趋势,默默坚持。一年下来,张晓林赚到了第一桶金,也看到了草莓产业的发展前景。2015年,张晓林跟丈夫用结婚买房钱建了第一栋草莓大棚。几年间,夫妻俩只要赚到钱,就持续投到草莓产业中。2018年,张晓林成立了童趣果味果蔬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种植户加入。如今,合作社已拥有30栋大棚。2020年,张晓林申请了童趣果味商标,并使用草莓质量安全追溯贴,实现了草莓生产全程可追溯。从没有产业经验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百姓致富带头人,张晓林靠的是不服输、敢拼敢闯的劲头。“这些年我也走过不少弯路,刚开始做电商和创建合作社的时候,老百姓都不认可,说我‘净整些没用的’,但我坚持了下来。”张晓林告诉记者。除了敢拼敢闯,张晓林还善于创新。为了生产出更大、更甜、上市更早的草莓,夫妻俩在跟前辈、技术人员学习经验的同时,根据自家大棚实际情况调整最佳种植方式,一年下来回报可观。为了拓宽草莓销售渠道,张晓林坚持电商销售模式,从最初通过微信自己卖,到后来发展代理大批量销售,现在又利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并进行直播带货,销售渠道越来越宽。看着张晓林的草莓产业越做越大,年纪较大的种植户开始逐渐信任张晓林,大家都愿意找她“取经”。“村里有了大学生就是不一样,有新思路、新想法,能带动村里发展经济,我也跟着她卖草莓呢。”村民孙晓旭说。2020年,村干部找到张晓林,希望她能到村里干党建工作,张晓林欣然答应。同年11月,张晓林通过了东港市“归巢”大学生考试,正式成为村里工作人员,继而被选入村党委班子。“组织上给我这么好的机会,我一定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张晓林笑着说。如今,张晓林除了带领村民种植草莓,还利用电商帮村民销售黄桃,坚定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回村八年多,收获满满。“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不一定要去大城市发展,在农村也能达成梦想、实现价值。”张晓林信心十足。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