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省丹东市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
    8月17日至8月18日,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配合辽宁省水产苗种执法队,在丹东市鸭绿江流域开展了“2023年辽宁省丹东市刀鲚增殖放流活动”,增殖放流体长4cm至7cm刀鲚鱼苗5万尾;同时,在丹东市黄海北部獐岛附近海域开展了“2023年辽宁省丹东市中国蛤蜊增殖放流活动”,增殖放流壳长0.3cm的中国蛤蜊稚贝3000万粒。刀鲚属鲱形目、鳀科、鲚属,俗称刀鱼。“鸭绿江刀鲚”作为丹东本地的优质土著鱼类,在国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几年,受过度捕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在我省已难以形成渔汛,仅在鸭绿江和大洋河等入海江河中有少量分布,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开展刀鲚人工增殖放流工作,能够有效恢复天然水域刀鲚资源种群数量,保护濒危物种,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中国蛤蜊俗名黄蚬子,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是丹东地区主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丹东东港附近海域养分充足,这里盛产的中国蛤蜊比其他地方的个头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此次放流活动旨在恢复黄海北部海域中国蛤蜊自然种群数量,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确保我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记者:邢漫
    08/24
  • 巧用“加减乘除” 答好创城“应用题”
    最近,振安区楼房镇,路边车辆乱停乱放的情况少了,占道经营的也少了。记者从楼房镇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连日来,楼房镇牢牢把握“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巧用“加减乘除”,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新变化、新温度。8月2日,楼房镇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议,用齐心做“加法”。总结查找现阶段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工作难点,细致研读倒排工期任务表,责任到人,按照时限,施划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55个,增设分类垃圾桶40余对,为避免汛期降雨影响,将镇内主街零散破损路面、镇医院门口、楼房村村委会门口破损路面提前完成摊铺。为进一步减少镇内主街商铺门前、背街小巷内乱堆乱放、占道经营、违规停车等现象,楼房镇用决心做“减法”,组织多部门上下联动,对重点区域进行4次集中整治,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对镇中心道路以及3条镇级农村道路进行除草和修剪树形约20公里,对问题及时整改,全面提升镇容镇貌。全镇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用匠心做“乘法”。走村入组,持续活跃在镇域内各角落,发宣传单,倡文明、送服务、整街容;在通镇主路引导沿街店铺做好门前“四包”;利用农村大集,在主要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志愿劝导活动,强化村民文明交通意识,在通村主路,认真细致清理生活垃圾,铲除小广告,确保不留死角,对违章搭盖、车辆违停、圈占车位等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劝导,共开展创城集中服务活动60余次,力促文明新风宣传效果最大化。楼房镇用恒心做“除法”。根据镇域内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工作,修缮、清理公共卫生间两处,对河道边沟垃圾集中清运,累计清理垃圾200余车,对路灯杆、墙体小广告进行集中清理粉刷3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3处,更换过期、褪色、脏污、破损公益广告10余处,使农村环境整治的“活血脉络”逐一打通,还村民一个安全、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记者:戚文
    08/24
  •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5.3%
    上半年,丹东市瞄准汽车、家电、餐饮等重点行业,投入财政资金1250余万元用于发放各类惠民消费补贴,拉动经济、刺激消费作用明显,直接带动各类综合消费近4亿元。其中,发放汽车消费券、补贴共计750万元,补贴车辆1600余台,拉动汽车消费2.7亿元。上半年,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实现11.93亿元,同比增长59.9%,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5.3%,汽车消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2%。为激发汽车消费市场活力,我市印发丹东市关于贯彻落实《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组织开展“惠民购车,快乐起航”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组织汽车生产经销企业,开展进商场、进企业、进特色商业街区等专场活动,近距离、精准对接消费群体。借助五一、端午节等消费旺季,组织汽车厂商开展品牌汽车联展,打造品牌多、车型全、科技感足、优惠力度大的品牌汽车销售活动。下半年,伴随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以及各地促消费活动的拉动,全市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推动行业实现稳定增长。记者:王洪满
    08/24
  • 16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日前,位于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的辽宁宏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种子仓储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室外机器轰鸣,室内水泥浇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18亩,将新建种子检验室、种子仓库等设施。目前,项目主体已建设完工,年内将建成投产。楼房镇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实施生态旅游兴镇、特色农业立镇、新兴工业强镇、商贸物流富镇。今年,全镇有16个重点项目开复工,其中新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额达13.75亿元。记者:宋永昆
    08/24
  • “大咖”云集!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今日启幕
    8月23—25日,备受瞩目的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将在沈阳举行。届时,来自全国165家新闻媒体、行业机构的媒体“大咖”,将围绕“新时代新媒体新发展”这一主题论道沈城。这是中国报业及传媒界的一次盛会。媒体融合从行业探索上升为国家部署,从“相加”逐步走向“相融”,迈入全面发力、构建体系的新阶段。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日报社承办。此次大会的召开借鉴新时期国内报业转型发展和创新融合的经验,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凝聚奋进新征程强大精神力量。这是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的一次重要契机。此次大会可谓干货满满、亮点频频。推出城市新媒体影响力“沈阳指数”,不断推动城市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发布2023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主旨报告;举行中国报业协会全媒体发展(沈阳)创新示范基地授牌仪式;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矩阵平台一键群发;围绕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建设进行智慧碰撞、实践分享……此次大会期间还将开展百家报业传媒沈阳行,与会的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将深入采访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和国长子”沈阳,近距离感受这座英雄城市的人文魅力与发展活力。
    08/23
  • 走亲结对 共话辽疆两地情
    8月9日—11日,辽宁省妇联等单位举办辽疆一家亲·最美家庭结对暨石榴籽研学交流活动。来自新疆塔城的十户最美家庭长途奔波4000公里抵达丹东,开始了为期3天的走亲研学之旅。丹东市妇联带领塔城最美家庭走入美丽的大梨树村,感悟“干”字精神,学习乡村振兴先进村宝贵经验,助推美丽示范农家建设。塔城最美家庭还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等,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弘扬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8月11日,市妇联举办辽疆一家亲最美家庭结对仪式及交流展示活动,邀请丹东十户最美家庭与塔城最美家庭深入交流,共话民族团结。丹东、塔城两地的全国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代表分享了辽疆两地家教家风好故事,倡导新时代文明家风,感受向上向善“最美”家力量。丹东最美家庭代表高美华现场手工剪纸《吉祥之鸟送安康民族团结一家亲》,送给塔城最美家庭。辽宁省最美家庭代表国巍演唱原创歌曲《西域情歌》,塔城最美家庭即兴伴舞,现场气氛热烈。活动最后,辽疆两地最美家庭共唱《我和我的祖国》,共同感恩伟大祖国和美好生活。此次研学交流活动为辽疆两地最美家庭开展互学互鉴搭建了平台,充分展示了两地特色文化和良好的家教家风,促进两地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妇女发展故事,进一步教育引导更多家庭争创最美家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者:宋永昆
    08/23
  • 公积金业务“一窗一次一网”办理
    “我退休好几个月了,现在在外地,想提取住房公积金该怎么办?”不久前,一通咨询电话打进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跨省通办”专线。原来,缴存职工宋先生去年12月退休后,没来得及办理公积金退休提取销户,就随家人前往外省生活,且暂时没有返丹打算。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一步步引导宋先生通过手机公积金App进行注册、登录,并顺利完成公积金退休销户提取业务。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实现多项公积金业务“网上办”“掌上办”……越来越多便民利企举措的落地实施,离不开我市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大数据建设、深化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通过推动“互联网+公积金”服务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技术应用,打通数据壁垒,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理业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公积金服务拓展至“云端”,须完善公积金基础数据,提升数据质量。为此,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历史形成的职工公积金归集、贷款身份证信息缺失有误的职工账户,进行了集中完善清理,采取联系公积金专管员、查询历史档案、同姓名电话核实、社保数据比对、重点企业多次上门核实、多渠道发布通知等措施完善身份信息。截至目前,公积金基本账户信息不完善数量从50872户下降至28309户,公积金基础数据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此外,建立数据核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数据,建立电子稽查疑点台账,逐一进行整改。目前,共检查风险疑点26202条,优化业务系统设置7项,规范业务操作流程1项,进一步夯实公积金提“智”增效的数据基础。近年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积极开展部门间数据共享工作,打通数据孤岛,扩大政务数据共享范围,先后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住建部数据共享平台、市(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及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多家商业银行协调,建立数据专网,加强数据接口软件开发,建立政务数据共享机制,为缴存职工办理公积金业务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对接住建部数据共享平台接口36个,市(县)不动产登记中心4家,商业银行5家;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实现点对点二代征信数据查询和公积金贷款数据全量上报。相关数据查询、核验接口已嵌入信息系统,实现了公积金业务办理在线查询、自动核验、实时办结。缴存职工无须再提供更多的纸质要件、往返多个部门获取相关证明,实现公积金业务“一窗一次一网”办理。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不断普及,为公积金业务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缴存证明、公积金提取、贷款合同、贷款结清证明等凭证中,积极推广电子印章使用,自上线以来,累计实现使用近万次。他们还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建立数字化档案虚拟库房,进行全业务档案数字化加工,目前已完成数字化加工业务档案523万页。通过智能终端和自助设备,拓展服务应用范围。目前,个人手机公积金APP已涵盖公积金退休提取、租购房提取、贷款变更等功能,并全面与“辽事通”手机APP对接,进一步推动公积金业务“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记者:张丽娴
    08/23
  • 援企稳岗加力 夯实民生之本
    “有活干,有钱赚,生活有奔头……”日前,在一家食品加工厂,通过技术培训重新上岗的杨保对记者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上半年丹东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援企稳岗持续加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降、缓、扩、返、补”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稳岗返还政策,对我市企业实行“免申即享”,累计减轻全市1.2万户企业失业保险缴费负担2400万元。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累计组织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返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130多场(含高校毕业生专场),服务用人单位1900家次,提供生产制造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等就业岗位17000多个,需求人数23500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1650人次。其中,开展省内、省外走进高校系列招聘活动34场,参会企业数314家,提供岗位数6238个,需求人数14204人。在做好市直公益性岗位管理的同时,市人社局指导各县(市)区加强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政策贯彻执行,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目前,全地区共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558人,自2023年1月起累计通过公益性岗位新安置665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累计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岗位补贴2092.41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010.40万元。全地区目前共有8723名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共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资金1544.31万元。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落实社保补贴以及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通过“丹东就业”抖音平台,创新推出了每日1次就业推介、每周1场直播带岗、两期丹东企业探厂宣传视频、4期企业招聘信息轮播,每月1场人社领导走进抖音直播间。截止到7月底,“丹东就业”抖音直播间开展直播带岗活动18场,推荐岗位1.44万个,累计观看30万人次,线上对接服务4234人次,播放招聘信息59期、企业宣传视频523期。定制就业宣传T恤衫,统一印刷“丹东市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和“丹东就业抖音号”二维码,免费向高校毕业生、驻丹职业院校学生、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农民工及社区居民发放,并印制《丹东市人才引进政策摘要》《丹东市就业惠企惠民政策清单》,通过“携企入校”“百校千企”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免费向高校、企业及毕业生发放。通过市区3处繁华路段户外广告牌、两处高速公路广告牌(丹东出口、丹东至凤城方向)以及全市7条主线路上的160辆公交车车内电子屏,公益宣传“丹东智慧市场”“丹东就业抖音”及“丹东就业微信公众号”,打造“就业养老、丹东真好”“就业选丹东、幸福伴人生”引才留才品牌。记者:王玉
    08/23
  • 丹东报业小记者团走进丹东边检站采访采风~
    8月20日,丹东报业小记者团来到了丹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体验戍边民警的工作日常。该站初建于1949年5月,担负着丹东陆路口岸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以及出入境铁路沿线、口岸限定区域及中朝友谊桥的警戒任务,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活动期间,民警在红色浮雕前讲述了红色历史,小记者们对边检工作有了切实的了解。随后,小记者们在民警的陪同下参观了中朝友谊桥,聆听了动人心弦的江桥历史,了解了江桥对丹东、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最后小记者们同民警叔叔进行了友谊拔河比赛。这次特别的采访采风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殷雪婷记者|唐羽廷/文
    08/22
  • 元宝区:让城市有“颜值” 更有“温度”
    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颜值”,更需注重“温度”。近年来,元宝区紧盯城市“颜值+温度”双提升,着力筑牢文明风尚的“筋”与“骨”,全力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灵”与“魂”,让文明之花在辖区生根、发芽、成长、绽放。短板、弱项不断补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元宝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创城工作机制,从“神经末梢”入手,在“麻绳细处”攻坚,紧盯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村人居环境等短板弱项,着力推动城市环境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元宝区累计拆除违建30处,总面积800平方米。组织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240余处,增设机动车停车位165处。加装主次干道公厕指示牌200处。新配置垃圾抱桶1000余个,清运城区垃圾600余吨,清除铁路废弃路基垃圾200余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70吨、“三堆”60个,清理村内沟渠77.3公里、村内水塘7处。痛点、难点、逐步解决查短板、出举措、高标准、严落实……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元宝区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之上,将文明创建的“大道理”转化为百姓切身体会的“实利益”。据统计,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元宝区共利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格致宝”平台办理解决群众诉求14.5万件。今年以来,元宝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显著,对金水湾小区、生物小区、中富小区、京剧院小区及朝凤、新华街部分居民楼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涉及65栋楼2692户居民。同时,完成沿街小区外墙修复4000余平方米,摊铺沥青路面1000余平方米,步道砖修复220平方米,同步改造线缆“飞线入地”,让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提档升级。文明实践、蔚然成风文明劝导、交通疏导、垃圾清理……在元宝区的大街小巷、居民楼道、交通路口,一抹抹流动的“志愿红”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了蓬勃力量。近年来,元宝区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氛围营造、文明引领、素质提升”为主线,将发动群众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内在动力。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文明创建等核心内容,通过全媒体平台,以打造主题广场、部署公益广告、开展社会化活动、制发宣传视频等方式,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变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据了解,目前元宝区共有文明志愿者3.4万名,志愿服务队132支,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4万小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元宝区的一系列文明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新时代内涵。接下来,元宝区将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努力让城市更有“颜值”,生活更有“温度”。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