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大连选育樱桃获颁我国“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记者6月18日获悉,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樱桃新品种“蜜泉”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这是我国樱桃品种首次获得这一证书。  植物新品种权,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并有适当的命名的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权与专利权一样,属于知识产权范畴。  据了解,“蜜泉”是从樱桃品种“雷尼”和“8-100”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其果实呈宽心形,抗逆性较强,属于稳产、丰产品种。(记者杨少明)
    06/19
  • 辽宁三年改善近191万农村人口饮水状况
    我省三年改善近191万农村人口饮水状况6月底前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6月17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近三年来我省新建和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793处,改善全省190.59万农村人口饮水状况,确保优先解决了全省11861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同时改善了13.4万人饮水型氟超标问题。  据了解,在“十三五”规划前期,为摸清全省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情况,我省水利部门逐村逐户核查具体分布情况,确定了全省2.48万人明细项目单。2016年以来,省水利部门联合省扶贫办,在全省范围内先后开展3轮核查,通过交叉去重、现场核查、抽查复核的方式,摸清了底数。  在摸清底数基础上,我省水利部门按照“优先考虑贫困人口、重点解决水质问题、着力提升供水两率”原则,制定并印发了《辽宁省预算内投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同时,将全省剩余饮水不安全贫困人口和氟超标等重点水质问题涉及人口全部纳入“三年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我省水利部门确立了“脱贫攻坚、水质保障、巩固提升、强化管护”的总体目标,采取“两年项目一年实施”方式,共落实省以上投资11.41亿元,下达省以上投资6.75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并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始终是水利部门关注重点。去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工程排查检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查访工程4312处,实地走访用水户12347户。针对走访发现的问题,下达“一市一单”建议,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对2020年全省剩余1.42万未脱贫人口、21万贫困边缘人口饮水状况进行核查,确保6月底前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不出现连片、整村断水停水或严重水质超标等问题。(记者胡海林见习记者刘璐)
    06/18
  • 辽宁将大力建设综合立体多式联运走廊
    近日,《辽宁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获交通部批准实行并公示。未来几年,辽宁省将在“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体系建设、现代多式联运体系构建、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路径、公路港口安全防控和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发挥交通运输经济“先行官”作用,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努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全国样板。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随后公布了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辽宁作为其中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交通强省建设、提早进行顶层设计。《方案》将重点任务分为四大方面并进行细化,明确了每项任务的试点主体。在高质量建设维护“四好农村路”方面,《方案》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完善陆岛运输出行条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完善管养长效机制等方面作为工作重点。力争通过1年至2年时间,实现村村互联、村组相通,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每个县都建成两条以上美丽乡村路。用3年到5年时间,形成外通内联、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网络,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乡镇100个,建设美丽乡村路1万公里,村级公路铺装率达到80%以上。多式联运是降低物流成本,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抓手。《方案》强调,辽宁省将大力建设综合立体多式联运走廊,提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营口)等主轴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建设大连商品车跨区转运通道、“班轮+班列”跨海滚装通道和大宗货物跨境保税通道。同时,加快研发、应用、推广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提升港口战略支点功能,实现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用3年至5年时间,建成设施衔接顺畅、设备标准先进、服务便捷高效、标准健全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安全是交通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方案》指出,辽宁省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清单、完善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等体系。明晰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职责边界,引导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思路从重设备安装到重数据监管转变。用1年至2年时间,在部分试点路段实现车辆号牌识别、抓拍、超限超载动态称重、监控和信息发布等功能。用3年至5年时间,形成公路治超路警联合路面执法无死角、无空档、全覆盖、常态化依法监管新局面。城镇公交一体化,是农村群众畅通出行的重要保证。《方案》明确,辽宁省将建立城市公交票价与政策性亏损补贴补偿、经营成本联动的价格机制。将城市公交资金纳入公共交通财政预算体系,建立城市公共交通补贴补偿机制。推动城市公交企业享受减征或免征有关税费政策。5年后,省辖市区每标台公交车基础设施综合用地平均达到180平方米、公交车进场率力争达到100%,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专用道设置率平均达到20%、在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基础上推进300米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06/17
  • 走进万佛堂石窟 感受文化遗产魅力
      这是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6月12日摄)。当日,游客来到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万佛堂石窟景区,参观距今1500多年的石窟造像,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魅力。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6月12日,游客在万佛堂石窟景区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6月12日,游客在万佛堂石窟景区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这是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这是万佛堂石窟景区内部景象(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这是万佛堂石窟景区外部景象(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06/16
  • 沈阳“外卖夜经济”回升速度跻身全国前十
    记者6月12日从第三方平台美团外卖发布的大数据中获悉,随着夜宵外卖的升温,沈阳“外卖夜经济”的回升速度已跻身全国前十。  “从5月份开始,店内线上外卖迎来两段销售高峰,晚九点左右和零点以后。”沈阳“野人串吧”老板王增宇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凌晨三点才会打烊。  美团数据显示,沈阳夜宵外卖的高峰出现在晚九点以后,外卖单量占全天总单量的三成。与今年3月份相比,5月份美团平台上沈阳夜宵外卖订单量增长了78%。  麻辣小龙虾是夏季夜宵的主角,沈阳“98k麻辣海鲜·小龙虾”的负责人表示:“小龙虾的销售旺季延后,外卖单量大增。”  惠民消费季启动以来,大数据显示,沈阳地区已形成以中山公园、浑南中路、南塔、中街等为主的外卖夜宵商圈,商圈内餐饮业户集中,加上互联网外卖平台的数据营销加持,这些区域快速成为沈阳夜经济的消费领跑区。(记者刘洋)
    06/15
  • 沈阳地铁让地理距离变成了准确的时间距离
    “十+环”格局日均客运量72.03万人次沈阳地铁让地理距离变成了准确的时间距离  随着沈阳地铁十号线的开通,沈阳地铁运营线路已形成了“十+环”的格局,标志着沈阳地铁正式进入了网络化运营的新时代。  至此,地铁在沈阳,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它将我们对距离的理解从几公里变为到地铁几分钟,也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让我们省下更多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充分享受生活,欣赏城市。地铁,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地铁+单车”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准时又高效  “现在上班,我只需乘坐地铁十号线5站,真是太方便啦!”6月10日,在沈阳地铁十号线北塔站,杨女士微笑着刷卡进站。  杨女士家住陵东,单位在小河沿附近。十号线开通前,她一直开车上下班。不堵车的情况下,她每天上班时间约30分钟,但如果堵车,那就不好说了。地铁十号线开通后,她改变了出行方式,每天先骑共享单车10分钟到北塔地铁站,乘坐5站地铁到达万莲站,出地铁后再骑5分钟单车就可以到单位了。  她告诉记者:“这段路程虽不算远,但之前开车耗时耗力,每天还要找停车位交停车费。现在好了,完全不用考虑堵车的烦恼,用时差不多,更重要的是,骑单车时我还可以享受清晨的美好时光,领略城市的风景。”与杨女士一样,很多沈城市民已经放弃私家车通勤,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在他们心中,准时、高效的地铁让他们摆脱了拥堵,赢得了生活的时间成本。  一个地铁站点提供了一个生活半径  “十号线开通后,我经常带孩子去丁香湖玩,特别方便。”家住东北大马路附近的吴女士兴奋地说,上周末,她刚约了朋友一起带孩子去丁香湖,要是以往,这次约会肯定因为时间和距离长而泡汤,不过现在她只需要乘地铁十号线就能轻松到达。她说:“如果说公交车的辐射是算术级的,那么地铁的辐射则是几何级的。一个地铁站点,就提供了一个生活半径,同时成为这个地区城市活力的小引擎。”  6月10日,记者从沈阳地铁了解到,十号线开通之日至5月31日全线网日均客运量及各条线路的日均客运量分别为:一号线日均客运量27.63万人次/日,二号线日均客运量23.41万人次/日,九号线日均客运量12.76万人次/日,十号线日均客运量8.23万人次/日,网络日均客运量72.03万人次/日。看着这组数据,再看看“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图”中一条条延伸到城市各角落的线路,回想沈阳地铁近几年的建设速度,听着市民说起地铁从“新鲜陌生”到“日常出行”的变化,便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沈阳地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规划图纸正在变成大街小巷的“沈阳地铁”围栏  4月29日地铁十号线开通以来,沈阳地铁已运营线路里程总计114公里,共设85座地下车站。覆盖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等主要行政区。涵盖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西广场、太原街、中街、滑翔、长白岛、奥体中心、浑南大学城等密集客流点。将居民区、商业中心、公交枢纽、休闲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金融贸易区、学校等城区串联起来,推动了城市发展。新线路的开通,为市民出行增加了更多选择,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轻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停车负担,提高城市出行效率。  除此,沈阳地铁在建线路也按下“加速键”。四号线土建工程已全面开工,计划今年完成75%;二号线南延线五个土建标段已全部进场;三号线年内实现土建工程全面开工;一号线东延线和六号线力争实现年内开工。这些曾经的规划图纸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成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沈阳地铁”围栏。(记者吕佳常晟罡摄)
    06/11
  • 沈阳交响乐团 6月20日打开复演“大门”
    沈阳交响乐团6月20日打开复演“大门”“大钻石”将奏响“英雄交响”音乐会  随着疫情逐步稳定,沉寂已久的沈阳文化演出市场正在渐渐苏醒。时隔5个月,沈阳交响乐团即将打开复演“大门”。记者获悉,6月20日19时,沈阳交响乐团将在盛京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英雄交响”音乐会。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场音乐会仅售30%门票,采取实名制购票。沈阳交响乐团常务副团长翟焕民告诉记者,复演的消息发布后,咨询电话已经被打爆,“乐迷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对这场演出万分期待。我们乐团从四月初恢复排练后,一直等待这一天,我们一定拿出最佳状态,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开售的音乐会门票,票价和以前一样,最高280元,最低30元,据翟焕民介绍:“演出没有涨价,惠民票价和以前一样。因为按照30%的上座率限流售票,这次门票的数量十分有限,看到乐迷热情如此高涨,门票肯定会供不应求。”此次音乐会,由沈阳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卞思聪担任指挥,著名小提琴家、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教授黄滨担当小提琴独奏,演出曲目为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翟焕民说:“这些曲目的风格庄重大气,其中包括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希望能向抗疫英雄致敬。”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沈阳交响乐团全年演出计划受到严重冲击,今年2月份以来,先后取消了5场演出。翟焕民表示,下半年乐团将抓住机遇,增加演出场次,力争完成全年演出任务,把更多、更好的交响乐作品带给沈城乐迷。(记者张宁)
    06/10
  • 辽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  6月13日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了解到,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重点活动将于近期集中开展。  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重点围绕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传播传承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据悉,活动将持续至6月30日,采取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在沈阳故宫、文馨苑同步开展。其中,“我在故宫看非遗”活动,以“辽宁四宝”——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琥珀雕刻、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为代表的10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将走进沈阳故宫,展示辽宁工匠风采,讲述非遗故事。沈阳故宫也将介绍清代的岫玉、玛瑙、核桃、松花石砚等馆藏雕刻珍品,让古代匠人与当代传承人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在云上购非遗”活动中,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西绳结、马家烧麦制作技艺、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等30多个非遗项目,近1000件非遗作品及产品齐聚直播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化身网络主播“出圈”带货,丰富群众美好生活。(记者王秒)
    06/09
  • 8只“东北神兽”已和游客见面
      记者6月7日获悉,沈阳森林动物园新引进的8只小狍子已正式对外展出,游客现在去景区,就可以看到这些外表呆萌的“东北神兽”了。  在东北,狍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动物,又称矮鹿、野羊,凭借呆萌的外表和傻乎乎的性格“走红”,被称为新一代“神兽”。人们觉得狍子“萌蠢”,主要是因为它们受惊以后尾巴的白毛会炸开,思考要不要逃走;会在夜晚的马路中间,借着车灯往前跑,不管会不会被车撞到;被猎人追赶时,会把头埋到雪地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狍子的这些行为戳到了许多人的“萌点”,称它们为“傻狍子”。  事实上,狍子并不傻,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多狍子生存环境很严峻。狍子身体后面的白毛,受惊后会炸开,其实有警示、迷惑、引导的作用,成年雌性狍子带幼崽的时候,会露出尾巴上的白毛,让小狍子跟着自己,“白屁股”在森林中的作用,就好像信号灯在城市中的提醒作用一样。  狍子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上可“养活”豺狼虎豹,下可辐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狍子已被列入保护名录,严禁捕猎、买卖、食用野生狍子,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记者刘海搏)
    06/08
  • 辽宁:金融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网沈阳6月2日电(记者丁非白李宇佳)加大信贷投放、制定专项计划、助力复工复产、线上线下发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辽宁省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播撒金融“及时雨”、当好金融“助推器”。目前,人民银行推出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已在辽宁完成投放,新增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开始实施。  疫情期间,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结合辽宁金融机构和企业生产实际,从8个方面提出35条政策举措,吹响全省金融系统“战疫”号角。在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指导下,辽宁各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卫生防疫、医药物资生产及采购、交通运输等领域资源倾斜力度,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办理流程、加大信贷投放、执行优惠利率等一系列措施向抗疫一线紧急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辽宁各金融机构制定专项计划、专项激励约束措施,专门配置信贷额度,专门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严格落实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对企业坚决承诺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滴灌抗疫企业。截至5月19日,辽宁142家国家名单内疫情防控重点支持企业中,有92家获得贷款。自1月25日以来,辽宁各金融机构共投放贷款113亿元,其中优惠贷款支持70家,贷款金额19.4亿元。  为满足复工复产企业对资金的连续使用需求,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综合运用续贷、展期、再融资、宽限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解决企业因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的还款问题。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依托“复工贷”“中银接力通宝”等产品优化企业融资到期管理,对受疫情影响复工困难的中小微外经贸企业及防疫物资进出口企业,分别给予专项利费率优惠政策倾斜,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辽宁各金融机构还在确保员工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灵活安排营业时间及营业网点数量,通过各类“线上”渠道全天候为客户提供包含资金汇划、投资理财、国际业务、线上信贷等各类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中,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开通“农银e开户”线上预约服务,通过线上视频核实开户意愿,让客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在家办理”;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搭建“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并携手“微医”等专业平台,通过覆盖全省1.15万个行政村的“裕农通”村口银行和手机银行、“建行裕农通”公众号等渠道,提供在线问诊、防疫知识查询等服务,满足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需求,累计服务4.27万个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用户超过68万人。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