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登兴安大岭歌》亮相沈阳故宫
    兴安岭诸峰绵延,万壑交错,浅绛淡色点染,山顶平缓之处,绘有皇帝驻跸御营及护军营帐,虽未现一人一马,亦可感受清弘历(乾隆皇帝)御驾亲临的壮阔场景——这是弘历和画家董邦达二人合作的《登兴安大岭歌》,此书画作品堪称佳作。4月2日,这幅弘历《登兴安大岭歌》并董邦达设色图卷在沈阳故宫敬典阁“馆藏珍宝展”展厅展出。《登兴安大岭歌》创作于清乾隆十四年。此卷引首为弘历行书:“一览众山小”,前部为其行书《登兴安大岭歌》,署款:“乾隆己巳八月,御制并书。”卷后部为董邦达根据清弘历出巡兴安岭并创作《登兴安大岭歌》诗文的史实绘画。画卷后部自题款:“臣董邦达敬写”。董邦达绘画局部。据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清初,皇太极为统一漠南蒙古察哈尔,统率全军攻打至兴安岭,击败林丹汗部众。这次战役的胜利确立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盟主地位,所以兴安岭被清朝视为吉祥之地,多位帝王追随先祖到此。“隆崇乎兴安之高高极天,蔽亏阴阳日月不得擅其照,变幻寒暑造化不能操其权。”《登兴安大岭歌》记述弘历登岭后的情感和思想变化,赞颂兴安岭的雄伟崇峻,感慨自己追随皇祖到此,面对眼前美景和辽阔疆域,更觉守好边防之重要。因兴安岭意义特殊,弘历钦点最为倚重的词臣画家、正值创作盛年的董邦达根据长歌绘制图卷。董邦达为清乾隆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词臣画家,官至礼部尚书,在翰林院任职的同时兼职为皇帝作画,尤工山水。此幅书画作品,弘历甚为喜欢,在整卷上共钤印章14个,并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弘历书法局部。此图卷中,弘历亲书的《登兴安大岭歌》是其取法王羲之行书《圣教序》与草书《十七帖》结合而来,有行书用笔劲健、字形工整、笔势端庄之优点,亦有草书劲挺遒健、流畅恣美的书写风格,纵观整体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快感。此件珍贵文物展览将持续至6月上旬。
    04/08
  • 牛河梁遗址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
    清明时节的辽西,土地尚未完全解冻,刚刚参加了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的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项目组成员却已经在牛河梁遗址区集结,他们要趁地表植被还没返青的重要时段,对今年考古发掘地点及周边的地貌、地表遗迹再做全面仔细的勘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项目组今年考古发掘的重点是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中编号为T3的平台建筑。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图片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瞩目的大事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迎来新一轮考古发掘,这是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瞩目、我省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工作者热盼的一件大事,与项目组成员攀谈,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紧张、兴奋和自豪。据介绍,牛河梁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经历了一个谨慎、细致、科学的过程。与建设工程有明确的预期不同,考古发掘属于科学探索,结果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少有考古发掘活动会举行启动仪式。考古人员在仔细研究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出土文物。(图片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2号建筑址重要性高于女神庙实际上牛河梁遗址本轮发掘的前哨战在2017年就打响了。选取的对象便是目前确定的本轮发掘重点——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关于这一建筑址的重要性,项目组成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课题考古部副主任、研究员郭明用了两个关键数据来说明:其一,出土女神雕塑的女神庙遗址位于其南侧,从高程来看,它比女神庙高出两米以上,按照中国古代以高为尊的礼制来判断,2号建筑址重要性明显高于已经闻名于世的女神庙。其二,从目前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看,在“坛庙冢”体系中,位于第二地点的“坛”,总面积有300多平方米,而2号建筑址目前探明面积却超过了4万平方米,甚至要大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总面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外国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项目负责人贾笑冰研究员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在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建筑遗址中,2号建筑址规模也是最大的。”编号为T3平台建筑垫土中陶片出土情况。(图片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研究人员期望找到遗址用途的直接证据2020年8月1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明确提出以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为主要手段,鼓励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同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个省区共同申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立了项目组。2020年10月,以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为代表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由科技部批复,列入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的第五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借助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和多学科研究,2020年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不俗,在对2号建筑址编号为T3的平台建筑进行考古发掘时,不仅发现了此前考古研究证明为古代“祼礼”实证的圆陶片,而且在不同地层中的陶片拼合过程中,发现了红山先民的“毁器”行为,也就是把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器物,那些被红山先民认为可能赋予了神秘精神力量的物品打碎、分解,分别放置在建筑基础的各处,以使建筑本身也同样具有神秘灵性。这个发现直接反映了红山先民对于这一建筑修建的高度重视。“我们已经做好了长期工作的准备,也许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或者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搜索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最终研究清楚红山先民修建这座规模宏大建筑的用途。”贾笑冰说。尽管年代久远,遗址破坏比较严重,研究人员期望可以找到遗址用途的直接证据,譬如祭祀中心应该留有的祭祀用具,行政中心常会出现的大型宫殿遗迹等。
    04/08
  • 沈阳故宫馆藏:金漆镂空人物故事小柜
    清金漆镂空人物故事小柜由木雕金漆等多种工艺复合制成。小柜为立式,底部安有四足。柜边框为黑漆所制,两扇柜门及左右箱板均采用木雕金漆法制造。柜前面安有铜锁钮和两组折页等铜活。所制木雕金漆装饰,皆以镂空、圆雕手法制作,全部为戏剧人物故事内容,边缘部位有镂空拐子纹。小柜下部为木雕金漆蝙蝠图案。柜门内部另有紫檀雕刻的戏剧人物故事造型,雕工完美;柜里面为多宝格样式,共为七格,结构多变,其边框也镂空雕刻花纹,十分精美。此柜制作复杂,装饰华丽,为珍贵的清宫遗物。
    04/07
  • 沈阳故宫馆藏:沉香木雕山水人物笔筒
    清沉香木雕山水人物笔筒笔筒以整体沉香木雕制,木质坚硬沉重,并散发浓郁的香味。口部呈椭圆形,筒外壁圆雕、浮雕一周山水图案,山峰林立,杂树掩映,景致万千;山林间点缀茅屋房舍,一老翁头戴斗笠,闲坐于崖边似在垂钓,崖下一只小船飘荡水中,恰如世外桃源。此件笔筒雕工精细,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难能可贵。笔筒下部配有红木雕底座,光滑圆润,锦上添花。
    04/07
  • 辽宁锦州市少儿图书馆:携手筑梦 共享书香
    4月2日,正值国际儿童图书日,锦州市少儿图书馆为义县曹屯小学带来了一台连环画数字阅读机和200本图书,共庆阅读的节日!连环画数字阅读机是以数字连环画和展览为主要内容的可以触摸的微型图书馆。包含96本连环画、4个主题展览,还有涂色和拼图游戏。不论是成语、武术、革命历史、国际战争,还是民间传说、历史演义,孩子们想知道的古今中外名篇故事在连环画中应有尽有。抗日战争、建军90周年的爱国主题教育展览里,动态立体的图画、荡气回肠的音乐都会让阅读体验焕然一新。少儿馆为孩子们带来“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阅读活动。通过一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党史书籍,鼓励少年儿童阅读党史小故事,了解党的历史,热爱党、热爱祖国,在追梦路上“时刻准备着”,展现和提升新时代少先队员的良好风貌。少儿馆致力于不断加强图书资源的流动,不断创新城乡共享的活动形式,形成合力,推进曹屯小学的图书尤其是数字阅读资源建设,让村小的孩子与少儿馆的普通读者一样,手捧最新最精美的图书,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04/07
  • 辽宁:全省优秀群众文艺精品节目展演启幕
    “中华儿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志昂扬,华夏子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威武豪迈,我们走在大路上,辽宁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3月31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省优秀群众文艺精品节目展演”在沈阳市辽中区文化馆剧场拉开帷幕。演出由序幕《迎春飞舞》和《幸福赞歌》《大爱无疆》《脱贫攻坚》《国富民强》4个篇章以及尾声《山歌献给亲爱的党》组成,包括歌曲、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形式,共14个剧(节)目,其中有诗朗诵《驰援》、舞蹈《白衣脊梁》、歌舞《飞过蓝天的云朵》《我要你平安归来》和相声《辽宁猜想》、戏曲《梨花颂》、器乐《快乐乡村》等。演出内容表达了辽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展示了辽宁人民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本场展演由我省群众文化战线的业务骨干、文艺爱好者以及文化志愿者200余人组成的演出阵容出演。辽中区的医护人员、环卫工人等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代表和观众近千人观看了演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现场。(摄影:杨竞)现场情绪激昂,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感染着观众······惠民、共享、同乐,是本次展演的最大亮点。台上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年届八旬的王姓老人,平时很少看演出,这次是沈阳市辽中区文化馆剧场建成后,他第一次看现场演出。他说:“每个节目都非常精彩,我打心底里高兴啊!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生活丰富了,这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本次展演的导演高媛说,在这里演出,我们感受到了群众的热情,希望能通过这些节目将快乐传递给观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看到观众脸上挂满笑容,觉得演出是十分有意义的。谈到整场演出,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副馆长李红梅说,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文艺演出是辽宁省文化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场演出正式拉开了辽宁群众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的序幕,从4月份开始,我馆将陆续推出多种形式的系列主题展演展示活动。比如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演出、十省(市)百名群文人歌颂党线上活动、百馆千站万村培训工程、辽宁省群众文艺原创季、全省群众美术书法摄影展、“爱祖国、颂党情”少儿专场演出等。
    04/06
  • 沈阳故宫馆藏:沉香木雕七佛钵
    清沉香木雕七佛钵此钵以整块沉香木制成,木质略为粗糙。器形呈圆钵形,平口直腹,近底处内敛。钵内壁光素,钵外壁一周等分浮雕七尊佛像。各佛以半圆雕制成,均为结跏趺坐,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头顶光环,身披袒胸袈裟,面目庄严,使人望而敬畏。此件器物原为实用器,后应作为供器使用。雕刻细腻,做工圆润,不失为佛教法器精品。钵原是印度僧侣手托用以接受布施的法器,也是饮食和供于佛前的供养之具。
    04/06
  • 沈阳故宫馆藏:桦木透雕群螭灵芝清供
    清桦木透雕群螭灵芝清供此件清供为桦木苞材质,木质细腻,质感清爽。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精心雕刻而成。全器呈不规则形,立体雕成枯木、顽石形状;依山石向上雕6只蟠螭并数朵灵芝,以象征平安、祝寿之意。清供底部有四足木座。此器造型奇伟,雕刻刀法娴熟,所雕物体形态各异,是桦木雕刻品中一件上佳之器。
    04/06
  • 辽宁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新发现可复原陶器与红山人礼仪有关
    T3陶器出土状态。第一地点4号建筑址。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位于“女神庙”北侧,这里的山台建筑中出土了彩陶缸、钵、罐的碎片,这些重要文物与红山人的宗教礼仪活动相关,应该是某种祭祀活动的体现。3月27日,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暨业务培训班在沈阳举办。其间发布的11项遗址的考古成果中,前两项即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马鞍桥山遗址均与红山文化有着密切关联。这两处遗址的发现,有的阐释了重要学术问题,有的丰富了过去的一些认知,给予考古工作者新启示去探索更多的未知。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在垫土层发现可复原陶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位于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在著名的“女神庙”北侧,是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大型平台遗迹。2020年度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的发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完成,由于2号建筑址面积大、结构复杂,此次发掘采用了探方与探沟相结合的方法,以探沟初步了解遗迹的分布、对重点位置探方发掘确认其全貌。同时结合地面踏查和三维扫描、低空高精度滤波测绘等技术手段,对区域范围内可能存在的遗迹进行细致探查。此前1981年的调查,初步确认这里存在品字形排列的3座山台,近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认了8座山台石墙,编号为T1至T8,其中T1和T7分别对应最早判定为品字形山台的“北山台”和“东山台”,“西山台”涵盖T3、T5、T6这3座山台,在东西两侧外围还发现了T4和T8两道山台石墙。T3是2号建筑址中年代相对较早的遗迹,目前仅保留北侧石墙,其东部被T2叠压,西侧砌石被破坏无存。石墙为单层砌石,只保存底部的1层至2层,与T1不同,T3的石墙直接砌筑在垫土上,内侧保存有宽3米的地上积石。此次对T3垫土的解剖确认垫土分为三层,每层垫土上都发现了可复原的陶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陶器并不完整,有些只有整器的下半部分、有些只有上半部分,少数不同层位、不同位置的陶片可以拼合在一起。据此推测,在构筑T3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是将完整陶器分解后,埋藏在台址的不同位置或不同层位而起到了奠基或其他作用,应该是与红山人宗教礼仪中的某种祭祀活动相关。在这些陶器中,也存在固定的组合方式,由体型较大的红陶器、个体较小的灰黑陶器和圆陶片组成。考虑到圆陶片有可能是木觚的底部,那么这样一套组合就有可能与酒礼相关,即为“祼礼”用器。祼礼,是周代重要的礼仪,主要有祼祭和祼飨两类。2号建筑址较目前所知更大本次考古通过高精度滤波扫描,在最东侧山台石墙T8的北侧发现了被冲沟截断的多道疑似石墙,从石墙的走向上来看可能与T8相关,是T8北侧延伸部分。在最西侧山台石墙T4的外侧还发现了疑似长方形山台的痕迹,目前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为T5向西延伸的部分。虽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未能对所有疑似遗迹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但从地表发现的遗迹现象来看,2号建筑址的范围可能较目前所认知的更大。此外,第一地点4号建筑址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筑,因其位于“北山台”的东侧、“东山台”的北侧而将其独立编号,T8的发现表明其可划归到2号建筑址的范围内,可能属于2号建筑址的附属建筑。重新审视多个遗迹间关系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的学术意义在于,对了解多个山台之间的关系并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牛河梁遗址群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牛河梁遗址群的性质、功能以及牛河梁遗址群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2号建筑址经过了较为长期的营建和使用过程,山台的结构和砌筑方式的差别表明不同山台之间可能存在功能上的差异,对于认识2号建筑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2号建筑址范围的重新认定对于认识其性质、功能及其在第一地点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将推动考古工作重新审视第一地点多个遗迹单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号建筑址的修筑和使用过程、结构和功能都较为复杂,需要更加细致的工作来对其有更清晰的认知。
    04/02
  • 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成果公布:北崴遗址 以青铜时代为主的聚落遗址
    北崴遗址銮铃出土情形。(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这是一处以青铜时代为主的聚落遗址,从商周至西汉初均发现遗存:有新乐上层文化的房址、灰坑、灰沟,有瓮棺葬,有西周至春秋的竖穴土坑墓,有战国至西汉初的灰沟、灰坑等遗存,填补了沈阳地区新乐上层文化与郑家洼子类型之间的考古学文化系列缺环。此次发掘对完善沈阳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位于沈阳新民市境内,发现8座墓葬、39座灰坑及4条灰沟。出土文物有夹砂陶器、少量的石器、铜器、料器、铁器等,各类小件183件。
    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