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大咖走进大梨树,记录农民丰收节
9月21日,辽宁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十几位全国和省内知名摄影家再次走进凤城市大梨树村,聚焦农民丰收节,开展创作采风活动。“摄影名家走进大梨树”摄影系列活动从5月8日启动以来,国家、省市级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深入大梨树,通过镜头展现这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美好生活,以此大力弘扬“干”字精神,进一步在全国、全省叫响“中国北方第一村”品牌。
09/24 - 6座垃圾中转站年底前“除味儿”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我市市区目前有垃圾中转站23座,超半数以上位于居民区内,不少市民因垃圾中转站时常飘出的异味而苦恼。9月15日,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治理工程,将有效改善垃圾中转站内外环境,年底前,长隆、崇建、北麓园、工业、通春路、万通焦化6座垃圾中转站将完成“除味儿”改造。当日10时,记者在长隆垃圾中转站看到,各种施工建材有序码放在空地上,中转站外墙已经粉刷完毕,工人正在准备内部设施安装,全新的白色卷帘门格外显眼。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科工作人员唐宝寅介绍,过去垃圾车进入中转站作业,多数是开门处理,如今安装了快速卷帘门,可以封闭作业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异味散出。“除味”举措不止这一项。记者看到,站内工人正在测量垃圾处理坑的尺寸,为下一步坑内包裹白钢做准备,不但能大幅降低垃圾腐败速度,还能减少垃圾渗滤液在坑中的积存,异味自然减少很多。“除味”的第三项举措,是排风装置。改造后的中转站将安装排风设备,异味通过内置杀菌设备由排风管道排出,最大限度降低对大气的污染。除此之外,新改造的6座垃圾中转站内部地面将重新浇筑混凝土,并在站外设置与门等宽的截水沟,方便冲刷垃圾楼内可能积存的垃圾液。排水设施直接连入市政管网。为避免改造施工影响日常垃圾运输处理,长隆、通春路垃圾中转站分别于9月4日、9月7日进场施工,其他4座中转站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前完工。另外,美伦、中宝、于家、聚宝、优山美地、二街、紫光福郡、和馨园、九豪、九道、青龙、东平、林江名城、东方枫景、城隍庙等15座垃圾中转站,已经纳入改造日程,后续将陆续施工。完工后的垃圾中转站,将进行全封闭运作,在保证除臭效果的同时,还周边居民良好的人居环境。
09/16 - 矿山披绿装
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坑废石场,昔日裸露的黄土、嶙峋的山石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山体逐渐恢复原貌①。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今年虽然面临疫情的影响,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仍然投入280余万元进行环境治理,恢复与治理面积达到9.43万平方米,合计140余亩②。自2017年以来,公司连年对五龙金矿已塌陷区域、损毁的山体、废弃的堆渣场及居民搬迁区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做到边生产、边复垦,对已复垦土地持续进行监测和养护。通过对破损山体、矿渣堆土质边坡、岩石边坡等进行边坡修整,采取削坡整形、边坡加固、边坡排水措施,使整治后的边坡达到稳定状态。修建截水、排水工程,将坡上汇水导引到坡底水渠中,避免降雨形成汇水头对坡面的冲刷。通过平整、覆土、植被恢复等工程,对历史遗留的因采矿造成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的损毁区域进行生态治理恢复,降低损毁区不良地质环境的影响,恢复植被,还原林地景观③。一系列治理整治措施,重塑了地形地貌景观,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随着“五龙金矿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逐步实施,矿区的环境卫生、矿区秩序、矿区风貌得到整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矿区面貌大为改观。4年来,五龙矿业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累计投资近500万元,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矿山已被绿色覆盖④。
09/11 - 花木葱茏城更美
在保持生态优良的基础上,我市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丹东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和城乡绿化格局,打造出优美的生活环境,积蓄起强劲的绿色发展后劲。“国家森林乡村”、“辽宁省美丽乡村示范村”……9月3日,记者走进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宽敞的环村大道两旁铺设了绿化带,种满了各色花草树木。阳光洒下,树影斑驳;清风拂过,幽香袭人。“现在,村子就是一个大花园。”今年81岁的村民戴文祥说,自从村里开展绿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上了档次,村前屋后的绿化树种,将偏远山村打扮成一个绿色公园。在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村内道路和广场及房前屋后种植了天女木兰、多季玫瑰、木槿、木绣球、波斯菊、松果菊等花卉树木万余株,花绿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为了改善乡村环境,我市还在振兴区花园街道花园村、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等地开展了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并对东港市马家店镇,宽甸太平哨镇坎川沟村,振江镇石柱子村、大青村进行苗木扶持,共调拨银杏、海棠、黄菠萝、金叶榆、三角枫等苗木1.6万株,为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致富注入绿色能源。2019年,我市启动乡村绿化美化项目25个,其中庭院经济和乡村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试点村建设18个,环城生态景观乡村绿化项目建设美丽城郊乡村3个,贫困村帮扶乡村绿化4个。为落实丹东市庭院经济和乡村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我市投入绿化资金,突出村路、河流、广场、空隙地、庭院等绿化,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我市乡村绿化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在县(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各县(市)区林草局、农业农村局的努力下,18个试点村绿化工作全部完成,完成村路绿化77.8公里,河流绿化7公里,公园、广场、景点绿化112亩,栽植各类苗木31.8万株。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景观,逐步将我市各村屯打造成花木葱茏、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黄业伟记者王洪满
09/10 - 厚植森林资源 赋能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经济,林业生态优势日益明显,绿色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丹东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14%。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全市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2020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生态修复建设任务6.6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65%。其中,人工造林2.62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森林抚育1.52万亩。近几年,我市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责任制,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管控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我市制定并下发了《丹东市2020年深化林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化林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毁林开垦、滥砍盗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上半年,全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涉林案件514起,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很好地保护了我市森林资源。我市还坚持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上下功夫,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实施科学、严格、管用的防治措施。上半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为零,监测覆盖率1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0年第1号公告中,宣布我市振兴区松材线虫病疫区撤销,振兴区成为辽宁省首个拔除疫区的县(市)区。此外,为了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我市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环节责任。经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森林草原火灾实现零发生。“湿地保护区修复、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加强城乡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功能齐全的城市森林健康体系和健全的森林管理体系,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格局,实现环境更加美好、城市更加宜居、人民更加幸福的目标。黄业伟记者王洪满
09/08 - 铁腕治水 共绘河畅岸绿画卷
河水澄碧,不时有鸟儿掠过,河岸两边风景如画……9月1日上午,记者沿着劈柴河一带采访,河两岸的亭台轩榭精致美观,红花绿树相映,不少周边村民在此散步。有村民说:“这条河两岸能变成现在这样,是政府治理的结果。”劈柴河的治理,只是我市民生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11月我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到如今高位推进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转变,一系列措施造就了一系列变化,几年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有着10多年钓龄的市民李军,每逢节假日都会约上朋友到户外野钓。这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市大大小小的河塘沟渠,见证了近年来我市地表水水质的变化。他说,这两年,丹东市生态环境明显好多了,河水清了,钓鱼的人也多了。9月1日下午,记者沿爱河边走访时注意到,设立在路旁的河长制公示牌格外醒目,河长制公示牌上面标示着河流名称、简介、水质目标以及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让过往的群众一目了然,方便共同监督。“这样一来,很少有人乱扔垃圾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科学进行河道治理,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喜人变化。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修复生态到盘活水资源,我市“河长制”推行以来,水资源保护成果为百姓带来了生态红利。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河长制的深入推行,我市的河湖垃圾清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目前不少市民参与河湖管理,形成了齐心协力保护水环境的社会氛围。“我市河流众多,经过生态综合整治以及河长制的推行,柳林河、劈柴河等昔日的污水河变成如今的景观河、清水河。”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河长制要求,我市陆续对河道进行景观提升,加强巡查管理,如今这些河流已成为风光旖旎的乡村水系绿化走廊。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同时,我市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持续抓好“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河道管理保护。自2018年7月至今,我市对全市河湖“四乱”问题全面细致排查,并建立了工作台账,采取集中整治为主,排查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对“四乱”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实行河长制管理,是我市“铁腕治水”的切实体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2019年度,累计排查出161条“四乱”问题,清理整治161条。今年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出123条“四乱”问题,清理整治116条,未完成整改的7条“四乱”问题正在整治中。通过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侵害河道安全运行、危害河道生态健康的违法行为,以及对非法侵占河道、河道乱倒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的清理整治,我市河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自河长制工作全面实行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水生态保护队伍中来,协助河长对涉河、涉水等环境犯罪进行打击,并为截污治污、水域管理、清障拆违等河道治理工作提供执法保障,为长效治水筑起一道“安全网”。记者邢漫
09/04 - 全民行动 打造美丽乡村
走进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但见村路干净整洁,房屋整齐有序,沟渠清澈见底,整个村庄掩映在葱绿的树木之间,令人心旷神怡。“以前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村道脏乱差。现在村干部带领我们整治人居环境,环境变美了,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说起村容村貌变化,村民宋福海感慨地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村村民的幸福指数。”龙泉村村委会主任林淑杰说,村里有10个村民小组,725户,2200余人,党员77人。村民主要以种植蓝莓、板栗、地瓜、蔬菜、玉米、生姜等为主,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村民的环保意识始终没有跟上收入的步伐,生活垃圾随意乱倒,村里雇了几个保洁员,可这边扫那边扔,始终起不到治本的效果。”痛定思痛,龙泉村开始研究探索人居环境整治难题的新路子。经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龙泉村开始实行垃圾“五分三处法”。“五分”就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即可降解垃圾、可燃烧垃圾、可变卖垃圾、可填埋垃圾和有害垃圾。“三处”是指对垃圾进行自主处置、回收处置和集中处置。“五分三处法”操作简单、易行,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在全村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村干部带头,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妇女组长等落实包保责任,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减量的好处和做法,详细讲解“五分三处法”的操作方法,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处置垃圾。要求全村各家各户认真搞好垃圾分量减量和“门前三包”工作,做到垃圾能回收的回收、能焚烧的焚烧,废旧电池、废旧手机统一交村组回收处理,严禁在公路两旁乱丢、堆放垃圾,严禁将垃圾倒入河道、池塘,一经发现,按村规民约进行批评教育,督导整改。村里每个月对垃圾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龙泉村“最美家庭”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龙泉村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党员、村民小组长按照居住范围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所有网格员对责任区内农户门前屋后的垃圾清理进行定期检查、督促,确保整洁干净。同时发挥村民议事会和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督促责任区制度的落实。解决了“垃圾围村”之后,龙泉村“两委”班子又积极引导村民以组、屯为单位,大力发展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在充分利用庭院空间资源增加收入的同时,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目前,龙泉村已有476户从事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栽植软枣猕猴桃苗1.4万余棵。预计盛果期后,每户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参与,我们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把龙泉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谈到龙泉村的未来,林淑杰信心满满地说。记者王洪满
09/04 - 丹东新添两家AAA级旅游景区
9月2日,记者从市文旅广电局了解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及规程,经丹东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凤城老窖酒厂和天锅古洞景区达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要求,正式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至此,我市A级景区数量达到30家,其中AAAA级9家,AAA级20家,A级1家。凤城老窖酒业有限公司位于凤城市,创建于1856年,至今已有164年的历史,公司及品牌商标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选入中华老字号名录。2019年,凤城老窖公司扩大凤城老窖博物馆面积,丰富了博物馆内凤城老窖酒历史文化内涵,优化设计了老窖酒生产线的参观路线,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旅游线路,成为我市“旅游+工业”新型业态的代表性景区。天锅古洞景区位于凤城市赛马镇,景区规划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洞穴景观区、园林湖泊功能区和水果采摘花圃区。洞穴景观区内的岩体为四亿多年前的碳酸盐岩。所谓天锅,为地下水管道流所形成的特殊凹穴,其凹穴多似锅状故得名。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单一天锅已属不多,而成片连串的天锅极为罕见,赛马天锅古洞景区内的天锅集合了数十种锅型于一体,可谓“天锅博物馆”。这两家AAA级景区的评定,丰富了我市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对加快现有景区提质升级、推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促进“旅游+”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姜慕馨
09/03 - 振兴区着力打造“红色物业”工程
8月31日下午,虽然下雨,但振兴区“红色物业帮”活动仍如期举行。临江街道锦绣华城小区的居民纷纷撑伞走出家门,来到院内的服务台前,接受各种志愿服务。“师傅,帮我磨一把菜刀。”一位选择磨刀服务的居民对志愿者刘师傅说。磨刀现场热闹非凡,已经磨了20余把菜刀的刘师傅满头是汗,但他说:“居民用起来顺手,我累点儿不算啥。”“红色物业帮”活动只是振兴区打造“红色物业”工程的一个缩影。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群众日常生活,更是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理顺物业管理工作,振兴区委组织部坚持以“党建引领融合共建”为统揽,凝聚基层治理工作合力。小区的事谁来管?长期以来,作为小区治理的“三驾马车”,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者之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针对谁来管的问题,振兴区突出“引领+整合”,强化党建磁力效应,形成聚合态势。振兴区推进物业企业党组织和街道、社区“共建共治”,推动“交叉任职”,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或委员,推荐业主委员会委员、物业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中的党员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目前,共有两名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或委员,6名物业管理人员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多名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和楼长担任小区业主代表。在辖区各物业企业中,振兴区推行实施“一建二亮三提升”工程:建立“红色物业党建工作室”;物业党员亮党员身份、亮服务承诺;着力提升物业企业责任感,着力提升企业党员使命感,着力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感。“红色物业”工程加大物业企业建组工作力度,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工程实施以来,振兴区建立物业企业党组织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22人,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物业企业和物业服务项目全部建立了党组织。此外,投入专项基金建设“红色物业”阵地,每个物业企业党组织都有一个党建活动场所。在锦绣物业党支部建立振兴区委“红色物业夏燕工作室”,这也是全市第一个以物业党支部书记命名的区级党支部工作室。“党建引领创新物业管理思路,成立工作室,肩上的责任和担子重了,但更多的是激励。”锦绣物业党支部书记夏燕说。“业主的事无小事”。前不久,锦绣华城4号楼一位业主家中漏雨,物业党支部的李静波得知后,先后3次冒雨来到业主家中查看漏水原因,经过反复与维修单位沟通,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物业党支部的党员站在防疫第一线,为身边有困难的企业送防疫物资,守护业主的平安,用实际行动阐释了责任与担当。为了让居民悦享品质生活,“红色物业”工程加强阵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开展志愿服务,让“红”的阵地建起来,“红”的旗帜飘起来。振兴区7个街道和40余个社区党组织定期召开物业企业参加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化解各类矛盾,共同为居民服务。同时,物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配合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20余个物业企业,32名物业优秀骨干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担任社区网格员,开展党建工作、综合治理、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和便民服务等,解决群众难题,精准服务居民,促进小区和谐。振兴区发挥“红色引擎”作用,优化社区环境,将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紧密结合,把企业物业服务打造成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纽带。“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原则,发挥好‘红色物业’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区范围内普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切实解决群众提出的难点、重点问题,提高辖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振兴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记者陆丽明
09/02 - 五龙背镇攻坚去顽疾 创卫得成果
近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了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振安区五龙背镇名列其中。8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五龙背镇,只见休闲广场干净整洁,河道鲜花盛开绿草茵茵,主干道上人车文明有序。“农贸市场井然有序,小商贩也不再占道经营了。”在镇里的一处农贸市场,蔬菜商贩宋辉说,这一年多以来,镇里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农贸市场的变化。宋辉告诉记者,过去的农贸市场卫生较差,许多小商贩在附近占道经营,不仅影响交通,还污染环境。如今,镇里改造了农贸市场,每个摊位前都摆放了一个垃圾桶,市场内保洁人员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来清理一次。不仅如此,市场对商户商品的摆放也有规定。镇里随处可见各类创卫宣传图板、条幅等。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走进了学校、医院和千家万户,各类卫生健康制度在“六小”行业及个体商户中普及。“创建卫生乡镇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五龙背镇工作人员介绍,五龙背镇外来人口较多,商户点多分散,行业门类错综复杂,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不少难啃的“硬骨头”。只有从根本上彻底整治,全面改观,才能达到验收标准。针对占道经营、弃管小区脏乱差、河道治理难、交通秩序混乱等突出的难点问题,镇党委确定了“攻坚行动”。每项攻坚行动由副镇长任组长,对各种“顽疾”先做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攻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当道路扩建维修、公厕设施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一一落实的时候,广大群众就从“要我创建”变成了“我要创建”。近几年,五龙背镇抽调了20多名干部直接参与创卫工作,有5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社区、楼宇开展创卫志愿服务,在创卫一线起早贪黑、顶风冒雨,逛农贸市场,转胡同小巷,查细枝末节。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五龙背镇有信心,在全民参与下,将五龙背镇继续打造得更加美丽。记者姜慕馨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