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丹东广播电视台2024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丹东广播电视333台2024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丹东广播电视332台2024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丹东广播电视313台2024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丹东广播电视311台2024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丹东广播电视211台2024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辽宁省丹东市日报社 2024 年度部门决算
    08/10
  • 匠心三十载 铺就振兴路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丹东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丹东市港口航道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健同志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深耕一线匠心筑路自1994年投身交通事业,刘健30年如一日坚守公路水运建设养护最前沿,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道桥高级工程师和行业领军者。他主持重点工程超百项,牵头修订省市行业规章30余项,创新研发并推广“就地冷再生”等10余项技术,累计节约资金逾2000万元。其主导的“丹霍线项目”获评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工程,主持创建的6项省级品质工程树立了行业标杆,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智慧交通”发展。面对投资规模较大、前期工作较为复杂、技术难度颇高的宽甸公路建设项目,他迎难而上,身先士卒,率领团队昼夜奋战,仅用6个月便高效攻克前期所有难关,并实现15.5公里关键路段提前通车。心系乡村情暖民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刘健倾注满腔热忱,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丹东全域6530个自然村屯100%通硬化路,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及乡镇各4个。他心系群众冷暖,带头组织党员干部捐款5万余元,助力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圆其“安居梦”;深入基层16次驻村帮扶,推动建成5座“惠民桥”;积极发展特色民宿、庭院经济,切实打通产业致富“最后一公里”,让条条道路成为乡亲们的“连心路”与“幸福路”。路通民心交旅融合刘健勇于开拓,将公路打造为文旅融合新载体。首创丹东“交旅融合”边境旅游公路模式,使G228国道“零公里起点”成为热门打卡地;精心设计的全市首条“音乐公路”,车轮驶过奏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美妙旋律,成功入选国家精品自驾线路“山海传奇G228”,勾勒“交通+旅游”的生态画卷。“路通了,心就通了,日子就活了!”这是刘健坚守30年的信念。他或许缺席了无数家庭团聚的灯火,却用奉献点亮了万千乡村的黎明。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一位边疆筑路人三十载赤诚丹心与无悔坚守的崇高致敬,也将激励更多交通筑梦人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记者:侯春林
    08/08
  • 在方寸间雕刻时光
    他是一位在手表模具岗位上坚守近50年的“时间雕刻师”。40余年来,他只为做好一件事儿:制出更好的模具,助力中国手表民族品牌的崛起。他就是武志荣,曾被授予首届轻工“大国工匠”称号,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1978年,21岁的武志荣来到辽宁手表厂跟着师傅学做手表模具。“做手表模具,差一‘缪’(0.001毫米)就是差千里。”师父的话像刻刀一样印在武志荣心里。在那个没有数控机床的年代,所有零件都靠手工打磨,一“缪”相当于头发丝的1%,是肉眼难以分辨的精度。为了练稳双手,他在工艺台前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手持油石反复研磨模具型腔,直到指尖磨出老茧,仅凭手感就能判断0.005毫米的误差。“那时候我就想踏踏实实学好技术,有一天也能干到‘八级工’。”当武志荣将第一个合格模具放在师父面前时,一向严苛的老技工第一次露出赞许的笑容:“你小子,是块干模具的料。”20世纪80年代的辽宁手表厂,其产品“孔雀表”风靡全国。看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模具生产出一枚枚精准运转的机芯,武志荣真切感受到“技术工人”四个字的分量。1996年,表厂陷入半停产状态,曾经热闹的车间变得冷清,工友们纷纷转行谋生。1998年,武志荣因子女学费压力被迫离开,那两年,他在外面干过机械维修,却始终放不下手中的模具。2000年,企业改制重组的消息传来,武志荣第一时间返厂。此时的辽宁手表厂已更名为辽宁孔雀表业,迎接他的不仅是新的厂名,更是从“按计划生产”到“追市场需求”的颠覆性转变。从未接触过的超薄机芯、全新的工艺要求,让这位资深技工仿佛回到了学徒时代。“既然从头再来,那就把每一道工序都当作新课题。”武志荣带领6人攻关组,在工艺台前吃住了一周,查遍国内外相关资料,终于在第7天凌晨完成了8205型超薄机芯模具的试制。当第一枚机芯在测试台上精准运转时,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不仅是表厂的新生,更是中国制表业向市场转型的重要一步。在武志荣办公室的置物盒里,收藏着一枚特殊的擒纵叉零件,背面刻着“2018.5.18”——那是中国手表模具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日子。当时,孔雀表业承接了与国外某知名品牌的技术合作项目,要求用“擒纵叉一次成型模具”生产运动表机芯。这在国内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传统工艺需要十多道工序,而一次成型意味着将十多套工装浓缩在一套模具里,既能避免多次加工造成的累计误差,且加工的零件毛坯更容易达到图纸跟工艺要求。“我是2016年退休返聘,2018年接了这个活儿,当时很多人都劝我,退休了就别冒这个险,弄不好把自己这么多年的名声都砸了。”武志荣说,“我没犹豫过,这口气儿我憋了很多年。”1990年,武志荣作为厂里技术骨干被派往瑞士学习,在精密加工设备林立的车间里,他看到了中国模具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心里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中国模具比肩国际。白天调试模具,夜晚查阅资料,经过58天的反复试验,当第37版模具成功冲出完整的擒纵叉时,一向沉稳的武志荣红了眼眶。这项“国内首创”技术,将零件合格率从50%提升到100%,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废刀废件”难题。瑞士专家现场比对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这是钟表界的‘中国精度’!”工具厂有两个宝:一个是老师傅的技术,一个是年轻人的闯劲。如今的武志荣,虽然退居二线却依然忙碌,他最看重的事,是把自己的“绝活”传给下一代。从1985年带第一个徒弟开始,武志荣共培养8名徒弟,带出60余名技术骨干。他的教学有个“三不原则”:不藏技术、不走过场、不姑息错误。“现在的年轻人敢想敢干,我们老一辈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想法’磨成‘办法’。”如今,68岁的武志荣依然每天提早到岗,在晨光中擦拭那些陪伴他多年的老工具。当有人问他何时真正退休时,他指着车间里高速运转的数控设备说:“等这些‘铁家伙’都能读懂‘匠心’两个字的时候,我就放心了。”记者:景媛媛
    08/08
  • “移动窗口”上门办证暖民心
    今年以来,振安公安分局推行“移动窗口”服务,组织民辅警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办理身份证。太平派出所辅警携带专业设备来到居民家中,搭建临时办证点,高效完成信息录入和证件拍摄。“派出所上门服务,让我们少跑腿。”居民连连称赞。五龙背派出所民警在敬老院走访时,发现一位80岁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前往派出所,立即开展办证工作,返回派出所完成办理后,将证件送达老人手中。九连城派出所户籍民警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其办理身份证。截至目前,振安公安分局累计开展上门办证服务70余次,为特殊群体开通办证“绿色通道”26次。下一步,将持续推出更多便民新举措,传递公安服务温度。记者:刁庆峰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