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省丹东市:只为期待眼神 爱洒丹东大地
    3月18日上午,由丹东市文明办、丹东市民政局、丹东日报社、丹东广播电视台、丹东市妇联、丹东市慈善总会主办,丹东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丹东顺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辽宁天赐未来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金娱乐(辽宁)文化传媒集团承办的“只为那期待的眼神——牵手十年爱洒丹东”大型纪实摄影展启动仪式在天赐未来城开幕。在展出现场记者看到,这些作品有励志儿童的期盼眼神、有接受过捐助的励志儿童成长对比、有志愿者的爱心行动、有志愿者与励志儿童的暖心互动……这些鲜活感人的纪实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儿童励志分会10年来的工作点滴与成果,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看展。儿童励志分会顾问、拍摄者毕严伟告诉记者,自2013年成立至今,儿童励志分会已汇聚了3000多名志愿者,累计向401名励志儿童捐赠助学金1158.39万元。现已有128名励志儿童考入大学,5名考取硕士研究生,20名参加工作。此次摄影展既是一次纪念,也是一次爱心传递。希望通过这次摄影展能让更多人了解丹东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的公益之路,光大和传承爱心助学活动。据悉,本次摄影展的展出时间为3月18日至3月31日。
    03/21
  • 辽宁省东港市: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亮相港城
    近日,辽宁省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在东港市碧海社区精彩上演,丰富、活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文艺之花”在基层尽情绽放。演出现场,来自大连市的赵秀丽评剧艺术团为居民表演了现代评剧《相亲的日子》,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不时赢得观众掌声。居民们表示,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么好的戏剧非常高兴,感觉生活在如今的美好社会很幸福、很自豪。本次戏曲进乡村活动共在东港市长山镇新民村、敬老院,四角广场、碧海社区和孤山镇敬老院、大泉眼广场演出6场,满足群众家门口听戏心愿,弘扬健康向上新风尚,促进戏曲艺术传承传播。
    03/2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集 吴永麟:“油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03/20
  • 辽宁丹东女摄影家几十年倾心于工业题材创作 用镜头定格家乡的美好和祖国发展的瞬间
    “我的家乡丹东,曾经是闻名全国的轻工业名城。我从事摄影工作30余年,辽东这方土地为我的工业题材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丹东的女摄影家王娟道出她几十年坚守的真情实感,“虽然一路奔波,辛苦不断,但乐此不疲,甚至是越发痴迷。”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礼敬,王娟长期把镜头聚焦工业现场,拍摄了大量工业题材作品。特别是近几年,她参与部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拍摄记录工作,比如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乌东德水电站、京雄高铁、赣深高铁、本钢新5号高炉等,她的镜头不仅记录了家乡的美好,更把这些国家重点工程施工的宏伟场面和建设者们的精彩瞬间定格。认识并了解王娟的人都说她是摄影圈里的“女汉子”,她把男子的刚毅融入女性柔情里,她作品的底色便有了额外的光彩。几十年如一日,王娟悉心记录下家乡发展变化的画面,让更多读者了解丹东。作品《助梦》组照,鲜活地反映了丹东市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场景;作品《国门情怀》组照,反映了志愿军老战士、少年儿童、守卫者等丹东各界群众的国门情思;工业题材作品《曙光之歌》,用不同的摄影技法,记录了曙光集团汽车制造的风貌。王娟喜欢工业题材摄影,对火热的建设工地充满了感情。她用镜头记录着一线工人忘我奋斗的感人场面,展示着大国重器的雄威,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工人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施工作业》这张照片就是我在2020年6月拍摄的。那天我站在大坝上,正巧赶上大坝泄水,大坝有988米高,你想,水泄下去,多么的气势磅礴,让人震撼!就在我准备找角度拍摄时,突然看见下方有两名施工人员正吊在半空中做保温层,瞬间感觉建设者们太可爱了,我立刻将眼前的场景用镜头记录了下来。”王娟说。三次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的拍摄经历,至今让王娟记忆犹新,走在大坝上,走在各施工场地,走进建设者的生活中……她拍摄了近3万张图片。深入大国工程拍摄现场,那些丰富的作业场景、不同生活际遇的劳动者及其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促使着她用相机将其凝固成一幅幅有故事、有情节、有温度的瞬间。她最深的感受就是:大工程伟大,小人物可爱。“记录我国大工业的发展历史轨迹,是当代摄影人当仁不让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将继续用镜头聚焦中国工业和中国工人,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工业题材影像记录与发展贡献力量。”王娟说,这是对摄影的爱恋与坚守,是对生命的体悟与敬畏。
    03/20
  • 辽宁省丹东市:“红十字”携手“蓝火焰” 消防队员学急救
    3月10日,丹东市红十字会走进丹东市消防支队,为全体队员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帮助广大消防救援人员扎实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提升应急救援及自救互救能力。消防队员学习心肺复苏通过这次培训,使消防队员们提高自救互救技能,特别是执行紧急任务时抢救伤者的能力,更好地在执行消防任务中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消防队员采血加入中华骨髓库随后红十字志愿者宣传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意义和流程,号召大家加入中华骨髓库,为白血病患者带去一线希望。消防队员们积极参与,现场42位队员抽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03/15
  • 辽宁省丹东市:弘扬好家风 传递正能量
    “青年公民初建家庭,在登记环节开设树立正确家国情怀课,将会对他们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也是利国利民和植根筑基的大事,我赞成和支持。”日前,在丹东振兴区临江街道福民社区娄跃文家,他郑重地将自己所获的荣誉证书交给丹东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同时附上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平日里,娄跃文把荣誉证书放在家中最显眼位置,因为这是全家人最重要的宝贝和财富。如今,他们决心把这份财富奉献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用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娄跃文喜欢用信函方式与族亲、家人们沟通。因是家中长子,父母去世后,按照嘱托,他挑起整个家族兴家教子的重任。兄妹6人分居多地,对于工作忙、见面少的晚辈,娄跃文通过每月甚至每周一封家书,保持思想交流。30多年来,他给族亲、家人写了百余篇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函,用16万字家书传家风,成就了“最美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娄家上下重品行、正家风,祖孙三代都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多年来,娄跃文家庭先后被评为丹东市“和谐家庭”、辽宁省“最美家庭”、辽宁省“十大最美家庭”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6年,娄跃文家庭更是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展示全国文明家庭的模范行为和时代风采,做好提高家文化质量系列宣讲。”捐赠仪式上,娄跃文接受了丹东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为他颁发的“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家庭辅导室名誉指导教师”受聘证书。丹东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10月丹东市婚姻登记处搬迁新址,当年12月开始筹建婚姻家庭辅导室,从丹东市妇联提供的6个文明家庭事迹中提炼出“仁义礼智信孝”,将6种传统家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并以文明家庭的事例向前来登记的新人进行宣讲,让新人在组建家庭的第一时间就认识到树立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意义,懂得家庭责任和义务。“我们在这期间结识了娄老,70多岁的娄老多次用自身事例为新人们展示良好家风教育,令人深受感动。”丹东市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还经常聘请文明家庭代表为新人颁发结婚证书,邀请“钻石婚”夫妻为新人讲述经营幸福家庭的秘诀,给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接收到娄老的这份国家级荣誉,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更好地发挥婚俗改革的阵地辐射作用,将这份荣誉背后的社会意义传递下去,为新人经营好家庭传经送宝。”
    03/15
  • 【2023文化进万家】这个文化馆,活力值加满!
    近年来,元宝区文化馆持续提质升级公益培训工作,面向广大群众全面开放活动场所,各项内容丰富的公益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热爱文艺的兴趣和热情,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成人舞蹈公益课由馆内专业老师教授,自开课以来,新老学员达近百人。课程包括基本舞步、民族舞、古典舞,由浅入深、快慢结合,不仅提升了群众舞蹈素养,更活跃了辖区艺术文化氛围。绘画、书法公益课教室内,在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学下,学员们凝神聚气,下笔沉稳,教室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气息。戏曲公益课教室内锣鼓声清脆,老师说戏,学员们学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器乐公益课课堂上,专业老师从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基础开始讲起,让广大器乐爱好者在练习掌握演奏技法的同时,了解乐理、音乐史等多方面基础知识。课堂内容生动,寓教于乐,学员们参与热情高涨。
    03/14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九集 张继楷:脱下袈裟穿戎装 保家卫国扛钢枪
    03/13
  • 辽宁省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送文化活动丹东专场文艺演出精彩亮相
    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出品,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丹东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辽宁省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送文化活动丹东专场文艺演出,于3月11日在安东老街大舞台拉开帷幕。此次演出活动,民族舞蹈、传统戏曲、电音组合、模特表演、声乐演唱精彩呈现,展现出近年来丹东本土群众文化的有生力量与充沛活力。下一步,市群众艺术馆将继续推出群文大舞台、群文轻骑兵、群文大讲堂等一系列本土群众文化“特色佳肴”,常态化开展好群众文化工作,把文化惠民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
    03/13
  • 王黛璐:从女创客到创业“领路人”
    “一路上有很多人给了我不少的支持和帮助,我希望能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作为85后青年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业者、致富带头人,青年企业家王黛璐带领团队,在创业反哺家乡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3月8日,王黛璐被授予辽宁“最美女性”称号。1987年出生的王黛璐生性好动,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都很快。在瑞典留学期间,瑞典本土家居品牌“宜家家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暗下决心,回国后一定要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设计新颖、简单环保的家居日用品牌。怀揣梦想,王黛璐结束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深圳、长春等地多家企业从事广告设计和销售工作,为日后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3年,王黛璐辞去了待遇丰厚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丹东,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5年时间,王黛璐的企业从2015年创业之初不足500平方米、员工十几人的小作坊,发展成厂房作业面积4000多平方米、员工近50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企业,先后开发三代手工布艺拖鞋系列,通过创新线上线下营销体系,产品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成了5大批发商和300个终端零售网络。“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这是王黛璐常常自勉的一句话。2018年,她创建了1987青创孵化基地,为各类创新创业群体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已扶持50余名草根创业者的项目落地,有32家企业入驻1987青创孵化基地,孵化各类小微企业70余家,直接带动就业150人,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短短三年间,1987青创孵化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辽宁省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辽宁省科技厅省级众创空间、辽宁省工信厅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丹东市科技局市级众创空间称号。王黛璐个人也成长为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专家,并成为人社部“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国赛、共青团中央“创青春”、“挑战杯”大赛国赛专家评委。在王黛璐看来,做企业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创业以来,王黛璐先后安置“40、50”下岗再就业人员36人。实施“无围墙”居家灵活就业工程,与市区周边农村下岗、贫困、残疾、大龄就业人群精准结对,手把手传授手工缝纫技能,帮助1032人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王黛璐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落实“巾帼脱贫行动”,组织相关企业合力发起“青春助力扶贫攻坚志愿服务行动”,先后为两所小学20名贫困家庭孩子送去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建立电商扶贫直播平台,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020年,累计为所帮扶的农户销售土鸡蛋15826枚、鸭蛋6272枚、鹅蛋2136枚、蜂蜜791公斤、苹果2500公斤。2015年至今,王黛璐先后以个人名义为50户贫困家庭和偏远贫困山区小学捐款捐物累计30万元。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