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团丹东市委 “三个坚持”贯穿始终做好红色传承工作
    “坚持红色教育理论先行,坚持红色教育实践为主,坚持红色传承教育为重”,团市委积极探索团员青年红色传承教育新形式,将“三个坚持”贯穿团员青年红色传承教育始终,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红色教育理论先行团市委不断拓展红色宣讲传播载体,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网络主题团课学习、依托鸭绿江断桥及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录制主题团课视频等活动。“丹东青年讲师团”深入校园、企业、机关、农村、社区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等主题宣讲活动。聘请党校、高校、媒体、企业界专家学者和青年典型及各领域青年精英组成多支“红色宣讲小分队”,以集中宣讲、入户宣传等方式开展“百名基层青年讲师”乡村行活动。发掘出宣讲典型,将录制音频通过“大喇叭”播放,凸显出宣传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群众收听方便等优势。坚持红色教育实践为主团市委不断探索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集中开展统一、规范、新颖的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统筹策划主题团日活动,依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实地开展“沉浸式”教育,全团参与,全市共开展团日活动近百场,各基层团委基本完成全覆盖。活动“规范化”。规范入团仪式、入团宣誓、微团课、团旗下的演讲、齐唱国歌等程序,注重仪式感和教育性。活动“新颖化”。注重融媒体应用,利用直播等形式对团日活动的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在青年中引起较大反响。在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主题分享报告会、图片视频展播、情景互动式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了红色教育的氛围浓烈,深受青年喜爱。坚持红色传承教育为重团市委注重分层分类开展红色传承教育。深化丹东红色实践教育品牌,组织青年实地体验、接受教育。打造市级精品红色寻访路线,开展青年主题文化活动,以“打卡”红色地标的方式进行实境学习,为同学们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之旅”,激励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用所学报国,为时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团市委将持续开展红色传承教育活动,让广大团员青少年在活动中学习理论、感受历史、接受教育,激发爱国热情与坚定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的坚定决心。作者:文立平
    12/08
  • “操”演青春 “蹦”出未来
    日前,2023年丹东市小学生广播体操冠军赛、2023年全国蹦床体教融合比赛丹东选拔赛暨丹东市蹦床锦标赛在市体校训练馆拉开帷幕。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来自全市近200名小运动员,在广播操、街舞、花球及蹦床项目上展开角逐,展示自我。本次比赛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邀请丹东专业体操评分团队组成评委团,从辽宁地址工程职业学院选调优秀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评委们从入场退场秩序、队列整齐度、队员动作标准、精神风貌、仪容仪表等方面进行评分。赛场上,小运动员精神饱满、神采奕奕。随着音乐声响起,比赛正式拉开帷幕,抬头、击掌、转头、跳跃、弯腰、下蹲、踢腿、亮相、蹦床上下翻飞……一个个标准整齐的动作,刚劲有力,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展现了我市儿童青少年自信的青春风采。“贯彻党的体育方针,落实以体育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引导他们热爱阳光体育运动。”赛事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于国洪
    12/08
  • 美轮美奂!每一场都是视听享受
    12月5日,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舞蹈家协会承办,市群众艺术馆协办的丹东市第五届好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在市文化宫举行,18个优秀舞蹈作品带给现场观众一场视听盛宴。本届大赛得到全市千余名舞蹈从业者和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各县(市)区积极参与,共报送40余个群文作品和20余个专业作品。经过初选和复赛,最终有18个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舞蹈是魅力的风姿,是艺术的展示,是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与向往。我市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赛事和展演,丰富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更多人投身舞蹈艺术,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记者/王梦露
    12/07
  • 普法宣传寓教于乐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连日来,丹东市司法局、元宝区司法局在元宝山公园开展了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营造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普法宣传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发放了行政复议法、社区矫正法、法律援助法等法律宣传资料,并就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现场300余条法治谜语,涵盖了宪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事诉讼等法律知识,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竞猜。普法宣传展板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漫画、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功能,切实提升法治教育宣传效果。工作人员以元宝山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为载体,利用宪法长廊、民法典小广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让市民在休闲之余耳濡目染地接受法治教育,进一步加深对宪法的认识,进一步树立知法、懂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记者:吴琼
    12/06
  • 留住乡愁记忆 涵养文明乡风
    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集中展示乡村振兴发展的成就,助力文明城创建,连日来,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加快推进望江村村史室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留住乡愁记忆。在村史室建设前期,街道志愿者与村工作人员深入乡村走访寻找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挖掘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等资料,丰富村大事记材料,同时搜集老式收音机、铁质手电筒等具有浓厚历史痕迹的器具,从村史渊源、乡村风情、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展示望江村的奋斗史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的成果。村史室里精心布置的展板讲述了村史渊源、乡村风情,展示了多种具有时代烙印的器具,村民们在今昔对比中见证了农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浓厚的乡愁凝聚了家国情怀,内容不断丰富的村史室,提升了乡村文明水平,增强了广大村民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记者:宋永昆
    12/06
  • 丹东市开展“科技筑梦 强国有我”校园科技节活动
    近日,元宝区科协在兴仁小学开展“科技筑梦强国有我”校园科技节活动。活动中,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通过展示3D打印技术、机器人表演等,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课。记者:张尧
    12/05
  • 丹东市工人村社区党委为老旧小区安健身器材
    为进一步丰富老旧小区居民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11月30日,丹东市工人村社区党委经多方协调,在老旧小区楼院内安装了一批新的健身器材。长期以来,工人村社区所辖老旧小区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楼院内缺乏健身器材,居民的健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区党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到了包括双位漫步机、太极揉推器、双位蹬力器、三位扭腰器、划船器磁力象棋桌等8种健身器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适合各年龄段的居民使用。社区党委积极配合专业安装人员在老旧小区闲置空地进行安装,新的健身器材安装完成后,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体验。大家纷纷表示,这些健身器材不仅方便居民健身,也提升了小区的整体面貌,让老旧小区焕发了新的活力。作者:沈粹
    12/04
  • 小手拉大手 文明同步走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在所属各“创城”点位基础设施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软实力”上,各校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同步走”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文明素养。五纬小学、经山小学、九连城镇中心小学等学校的“小宣讲员”精心录制“我为文明城市代言”微视频,宣传文明礼仪、引领文明行为、弘扬时代新风。各学校加强公益广告和宣传橱窗的更新维护工作,确保校园周边环境规范整洁。区教育局下发《致家长一封信》《文明倡议书》等,通过举行“小手拉大手文明同步走”启动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制定《学生一日常规》、开展“家庭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处处文明的浓厚氛围。今年,丹东市振安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由原来的7人增加到15人,还安装了安全防护设施,购置了诊断床等必备的服务器材等,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振安区辖区的校外培训机构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开展“点亮窗口形象”活动,重新布置公益广告12块,并集中清洁室内外环境卫生,开展消防设施自查自纠等。记者:姜慕馨
    12/04
  • 携手参与慈善 助力丹东全面振兴
    11月30日,丹东市举办“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社会组织助力丹东全面振兴暨“慈善活动月”主题宣传活动。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及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丹东市慈善总会及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共320余人出席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立足新时期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在乡村振兴、助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创业、扶贫济困等领域,携手社会组织深度合作,弘扬慈善文化,提升服务效能。活动现场展示了“丹东市社会组织助力丹东全面振兴工作纪实”及公益慈善项目展示宣传片。同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与相关方进行“助力丹东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签约”和“爱心企业在丹东市慈善总会设立冠名基金签约”。现场签约项目17个,其中项目签约金额约2.1亿元,冠名基金签约金额400万元,涉及捐建2所学校,资助1000多名贫困学生,为3万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体检、医疗、护理、美发等服务,提供3万小时以上全国文明城创建志愿服务、为3万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体检和生活照护。社会组织嘉宾纷纷表示,慈善事业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长久事业,通过此次活动,更加坚定了主动做慈善事业的决心,助力丹东全面振兴发展。据统计,多年来丹东市各社会组织累计筹集善款和物资价值3.5亿元,惠及弱势群体30余万人次,直接投资和引资超6亿元,解决就业岗位超2000个。社会组织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理念,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记者:李美臻赵辉
    12/04
  • 东港籍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74人。辽宁省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其中,丹东东港人刘永泉、潘一山当选。1963年出生于东港市马家店镇的刘永泉,在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与研究,担任多个国家重点发动机型号和项目的总设计师、总研究师、首席专家。曾荣获原国防科工委型号工程银奖,荣立个人一等功,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等称号,并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中航工业集团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奖,多次荣获航空报国金奖以及型号立功。1964年出生于东港市椅圈镇的潘一山,现任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多年来从事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在冲击地压发生理论、防治技术装备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开创性成果。提出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先后攻克浅部、深部和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治理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冲击地压预测防治成套技术与装备、冲击地压瓦斯突出复合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冲击地压吸能防冲支护技术与装备。获发明专利授权41件,制定并发布6项冲击地压国家标准。记者:张瑞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