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活动庆“三八”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市各界妇女举办各种活动喜迎节日。元宝区妇联联合区司法局、区法院、公安分局、区疾控与妇儿保健服务中心等单位开展“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暨“三八”维权月宣传活动,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海华社区党委邀请专业化妆师为不同行业的女性工作者,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妆容。一经街边境派出所民警、头道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和社区的保洁员们,分别收到来自锦江幼儿园小朋友亲手制作的“小红花”礼物。当天,振兴区沿江社区开展“送你一朵小红花”活动,感谢在不同岗位辛勤工作的女性工作者。记者吴琼张尧
03/09 - 东港新劳动宫将于国庆节投入使用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张瑞近日,东港市劳动宫重建工程正式开工。该劳动宫位于东港市中心地段,是东港市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81年,建筑面积3197平方米。2019年5月,根据省总工会文件精神,东港市总工会对劳动宫的盘活重建进行了积极申请和筹备,恢复劳动宫职工服务阵地的功能。重建工程预计投资1500万元,建筑规模4500多平方米,设有乒乓球台、健身房、会议室、演出舞台等多种设施。目前,拆除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据东港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劳动宫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进一步拓展服务职能,建成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全新综合型职工活动阵地。据了解,新劳动宫计划于今年国庆节竣工并投入使用。编辑邹润
03/09 - 开展“五个一”活动 掀起学雷锋热潮
3月5日,凤城市弟兄山镇关工委、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关工委开展了“五个一”传承雷锋精神活动,即:集中宣讲一次雷锋故事活动;开展一次集体学雷锋做好事活动;集中读一篇雷锋日记;人人撰写一篇学雷锋心得体会;创刊一期学雷锋手抄报。多年来,弟兄山镇根据《凤城市关工委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有关要求,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本职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弟兄山镇关工委“五老”带头学雷锋教育下一代。2016年,弟兄山镇关工委在镇内五所小学中开展做“校园小雷锋”活动;2017年,在镇村党员中开展学雷锋活动;2018年,开展学习“最美凤城人”活动……弟兄山镇关工委系列活动的开展,使雷锋精神得到很好传承。该镇九年一贯制校的32个学雷锋小组1000余名同学中,涌现出雷锋好少年45名,学雷锋做好事随处可见。几年来,弟兄山镇关工委在传承雷锋精神常态化活动中,有3000余名师生聆听过雷锋故事,13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记者王研
03/08 - 系列活动迎接“三八”妇女节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曲艺3日从市妇联获悉,今年市妇联围绕“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主题开展系列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节日期间,市妇联与丹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丹东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1周年纪念活动”,揭晓社会化推荐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标兵、巾帼文明岗、最美“娘家人”、最美“娘家”结果,采取“女记者讲好故事”的方式展现她们的风采,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带动作用,为创建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贡献巾帼力量。开展“我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妇联干部、执委等线上线下加强与妇女群众的沟通交流,倾听呼声,增进感情,与姐妹们共度节日。开展“送奖下基层”活动,让一线女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慰问和关怀。深化“宣讲到基层”活动。发挥“大辽姐姐宣讲团”优势,多视角宣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妇女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开展“稳岗留工”专项行动。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开展“春风行动”系列网络招聘会,线上举办“春风送岗位”丹东市第十六届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此外,“丹东市创业创新云课堂”线上培训活动、“争当最美巾帼奋斗者”活动、“创业导师进校园”活动、多渠道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和“健康到家”讲座和义诊活动等也将在节日期间陆续开展。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借此契机,市妇联还开展了“争当巾帼雷锋争做新时代雷锋传人”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各级巾帼志愿者开展关爱帮扶、家风家教、妇女儿童维权、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创建等学雷锋志愿服务。
03/08 - 高新区:推动建成“三区一高地”
丹东新闻网讯李旭东记者刘作庆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月5日召开2021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将建成“三区一高地”定为园区今年的工作目标。据了解,2020年,丹东高新区重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态势,园区经济发展呈现重大项目创新高、招商引资出新招、营商环境焕新貌的三“新”特点,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高新区把建成“三区一高地”定为全年发展目标,即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创新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丹东地区创新创业高地。会议强调,今年全区锚定主动立足“两大产业集群”、主动聚焦“三篇大文章”、主动发力“三链”工作,明确经济发展方向。同时,园区以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壮大主业和引入副业相结合、机构改革和服务企业相结合为战略格局,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会上,对2020年在园区经济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了表奖。
03/08 - 丹东市慈善总会托起贫困儿童的梦想
来自我市各行各业的3000多人,8年来坚持做着同样的一件事——用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帮助376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实现人生理想。她们的辛勤付出,已结出丰硕之果:省文明办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省妇联巾帼志愿服务示范点、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近日,她们又被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五届辽宁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这便是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截至去年12月1日,分会为励志儿童总计捐款735.06万元,其中组织发放助学款465.16万元;帮扶励志儿童及家庭270.4万元。在她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在贫困中挣扎的孩子走了出来,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欢乐。2012年冬天,潘盈君与毕严伟去宽甸振江镇绿江村采风,听说村里一对双胞胎姐妹没有过冬的棉裤,两个月没交学校的饭费和杂费了,俩人立即凑了3000元资助,还担下了姐妹俩今后的读书、生活等费用。回到丹东后,潘盈君久久不能平静,她觉得有必要为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她召集好友一起商议,大家很快达成共识:不仅要资助家境贫困的孩子上学,还要发起一个组织,以众人之力帮助更多身陷困境的孩子圆求学梦。2013年3月,在市慈善总会的支持下,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正式成立。为励志儿童对接资助人,资助人直接给励志儿童打款,义工们分片管理、定期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励志分会的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她们每年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或带孩子们拓宽视野,或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帮助孩子们;慈善联欢、慈善拍卖、义卖等活动做得风生水起。励志分会的扶贫扶智重在励志,每一个区县(市)都有片长,每一个励志儿童都有结对志愿者、都有“成长笔记”,她们所在的学校也都有一名负责的联络员老师,孩子们生活、学习、心理上的任何异动,志愿者都会到位相帮。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励志分会倾力扶贫攻坚,坚持走访考察49次,行驶里程1.28万公里,发放慰问金及物品3.27万元。为了更好地对接、帮助、服务励志儿童,儿童励志分会管理处的义工们付出了很多。这100多名义工中,女性占了85%以上。2015年,宋丽琳加入励志分会,成为一名资助人。从资助第一个孩子起,她每个月按时资助助学金,逢年过节送去书籍和米面油等生活物品,还出资置办了锅炉,解决了供暖问题。因为善良、细腻、热心,宋丽琳很快就做了凤城地区助学管理的片长工作,为此,宋丽琳将生意安排给有业务能力的员工,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励志分会日常工作中。甄选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儿童,走访核实贫困家庭,沟通联系资助人,整理好相关材料存档,接送励志儿童参加活动,落实资助人的善款是否到位……2018年9月,宋丽琳又成了全职义工。“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者”、“丹东好人”等殊荣是对她最好的褒奖。这是一份无任何报酬,却需要更多精力与爱心的工作,像宋丽琳这样无私奉献的女性义工还有很多。荣获“丹东优秀义工”称号的王晶、陆裳郸、于洪华负责励志儿童的信息采集;傅金慧负责励志儿童的每月打卡;电台主持人解琳在采访中接触到励志分会后,带动一批路况报道员和同事加入,60名志愿者共同资助了5名励志儿童,同时承担着宣传工作和励志儿童的功课辅导……“看到励志儿童能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儿。”她们这样说。记者包芙蓉编辑邹润
03/08 - 振兴区:争当志愿者 创建文明城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俊在我市第七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局之年,振兴区全面启动了“争当志愿者,创城月月行”倡导文明行为系列活动。从3月开始,每月重点开展一项活动,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争做文明有礼丹东人,营造“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的浓厚氛围。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期间,振兴区开展了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城市文明使者”为主题的创城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广大机关干部、党员、中小学生、志愿者等各类群体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农贸市场、公共场所,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除小广告、发放创城资料、倡议书等多种活动,践行文明行为,传播文明理念。帽盔山街道“爱心服装超市”倡议辖区群众捐献衣物供困难党员群众免费领取,以实际行为创城助力。自2017年这个爱心服装超市成立以来,已收集衣物2000余件,捐赠出衣物1200余件。家住健康路的傅娟便是“爱心服装超市”的受益者。3月5日上午,区市监局机关志愿者以“创城有我,志愿同行”为主题,到辖区客来多市场发放创城资料,帮助市场摊点业主清理卫生。同时,开展食品、药品、打击传销、价格、消费维权等市场监管普法宣传教育。3月3日,红房街小学开展“雷锋精神我传承·青春闪耀新时代”主题活动,号召少先队员们弘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保护校园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小公民。3月2日下午,巾帼志愿者开展维权服务和普法宣传,发放了《反家庭暴力法》和《民法典》等宣传资料,解答妇女群众在法律和权益保障方面的疑问,帮助女性同胞树立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下一步,振兴区将围绕公共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秩序、文明社区、文明出行等10项文明行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每月重点开展一项倡导文明行为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创作文明行为文艺作品,开展文明行为理论宣讲,达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03/08 - 这里是振安区:上风上水 紫气东来
振安区位于丹东城区东北部,是丹东市地域面积最大、城市拓展空间最大的行政区,也是东北东部城市群通过丹东连接渤海经济区和对日、韩、朝贸易的重要纽带。这里有上风上水的自然风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振安区历史悠久,九连城作为辽、金、元、明、清军政合一的“五朝古城”,曾是历史上著名的辽东边防军事要塞。位于马市村的“中江台”是自元代开启的中朝边贸交易市场。振安区地域曾经是“甲午战争”陆路的主要战场。位于振安区的中朝界河志愿军抗美援朝渡江遗址让人深切感受到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英雄壮举。上风上水、绿色生态的自然条件是振安区的优势所在。围绕打造“轻工产业集聚区、精品农业示范区、温泉康养宜居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振安产业园区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和防护纺织制品产业初具规模,九连城水果萝卜、汤山城蓝莓、奇异莓、大樱桃等精品果蔬竞相发展,五龙背的温泉康养和各镇街乡村生态旅游闻名遐迩,海纳百创、宜居宜业的区位优势日益呈现。轻工产业集聚区经过多年发展,振安区现已形成以汽车零部件、纺织印染服装、电气装备、环保净化、仪器仪表和食品加工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为项目落地提供有效平台和强力支撑。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气装备、纺织印染服装、环保净化、仪器仪表、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存量企业增产扩建、技改升级,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坚定企业发展决心和信心。精品农业示范区全区蓝莓、奇异莓、草莓等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达18500亩;以小浆果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0余个,家庭农场12个;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岛“叆河青水果萝卜”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认证,石安现代农业的蓝莓品牌“哈哈莓”先后荣获2019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及中国优农协会蓝莓产业分会年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蓝莓及全国小浆果评选金奖。未来振安区将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或“多村一品”的思路,集中发展马市萝卜、蓝莓、奇异莓等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和产品。温泉康养宜居区振安区五龙背温泉久负盛名,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浣洗历史,最早始于唐代,是辽宁省四大温泉之一。文学家郭沫若还在此留下了“烟囱林立望安东,畅浴温泉跨五龙”的优美诗篇。随着镇内温泉小区、温泉住宅、温泉老年公寓等陆续建成,五龙背镇已成为辽东地区著名的休闲康养度假胜地。振安区有辽东地区唯一一个国际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五龙高尔夫球场;还有梨树沟百花谷、九花沟滑草场、窑沟采摘园、太阳岛滑雪场等众多可供一家人或朋友聚会时一起游玩的景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振安区环抱丹东市主城区,是丹东市区天然的氧吧,是丹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2012年振安区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绿色荣誉称号,是宜居城市中最理想、最具吸引力的人居佳地。振安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色旖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鸭绿江大旅游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鸭绿江流经区内33公里,总面积近百公顷的9个岛屿点缀其中,风景如画。九连城镇曾是战国时期的边陲重镇,境内有西汉古城址和日俄战争遗迹;五龙山云遮雾绕、曲径通幽,灵峰禅寺、人文浓郁,是体闲旅游景区;温泉休闲疗养胜地五龙背镇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是辽宁省四大温泉地之一,水温高达72℃。太平湾风景旅游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爱河南岸的石城遗址,中朝界河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渡江遗址“红色之旅”成为近年来广受游客欢迎的热门旅游线路。马市岛是镶嵌在鸭绿江上的一块璞玉。2018年,“马市岛乡村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一体化综合推进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升级改善。在乡村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全域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庭院经济和旅游经济。2020年,振安区被评为“丹东市项目年工作综合实绩考核优秀单位”。2021年,振安区将继续牢固“投资至上、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牵动经济发展。按照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目标和振安区“三区一地”总体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一库、两平台”建设,全面提高招商工作专业化水平。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狠抓有效投资,着力积蓄经济增长动力狠抓服务提升,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水平狠抓产业项目化,以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狠抓措施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今年,振安区将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全力晋升省级开发区;适度引导“小浆果”扩大种植面积,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丹东市“菜篮子”基地,振安区将继续加强蔬菜大棚建设,提升蔬菜供给能力和产品品质,保障市场需求。同时,振安区将举全区之力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做到抓住重点、管在平常、建在经常、压实责任、办好实事、健全机制,确保创建成效。未来五年振安区将立足沿城、沿江、沿边的特殊区位条件,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立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商贸服务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为新增长点,全面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服务业业态水平,丰厚温泉产业链条,巩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努力将振安区打造成为轻工产业集聚区、精品农业示范区、温泉康养宜居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三区一地”发展目标。
03/05 - “中国气候宜居市” 丹东旅游新名片
去年12月,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对我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估报告”进行评审,授予我市“中国气候宜居市”国家气候标志。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通报,我市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0位,是东北地区惟一上榜城市。丹东优质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为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创业定居。周先生是江西人,来丹打拼30余年,并购置了房产。每逢长假,周先生都会将父母接到丹东泡温泉、赏美景、品美食。“老人非常喜欢丹东的气候。”他说,丹东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有“北国江南”的美誉。他告诉记者,打算再在丹东买一套房让父母过来安度晚年。从事旅游研究多年的辽东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教授郑辽吉表示,此次“中国气候宜居市”的成功获评,将使我市旅游城市名片叫得更响,更有说服力,将给全市的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循环。郑辽吉说,从丹东旅游方面讲,根据相关研究,气温在23-28℃与相对湿度在30%-60%协调搭配时,人体感受比较舒适,丹东夏季的温度在11-21℃,相对湿度在60%左右,非常适合避暑,也是康养旅游的重要优势条件。采访中,一些旅游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我市河口村赏桃花、大梨树村赏花摘果、天桥沟赏枫叶等旅游活动的开展都已与气候特征建立了有机联系,而随着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气候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等气候旅游指数的使用将更加广泛。再加上域内山川河流众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分布广泛,我市将实现“避暑气候+优美生态=避暑资源”模式,从而推动智慧型养生养老旅游的发展。下一步,我市气象、旅游等部门将通过抓宣传、抓推广、抓结合,讲好丹东气候故事,用好丹东气候品牌,主动挖掘我市农业气候资源、旅游气候资源和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吸引更多人来丹旅游、置业、定居。记者姜慕馨编辑邹润
03/05 - 弘扬志愿精神 引领社会风尚
在疫情面前,你能做什么?当志愿者站出来的时候,就有了答案。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战斗。疫情期间,丹东1780支志愿服务队、8.3万名志愿者迅速集结。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抹抹暖心的志愿红,汇聚成战“疫”的磅礴力量,点亮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3月5日,是全国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一年来,我市大力倡导和持续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以奉献担当、真情大爱的实际行动,响应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推动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搭建平台拓宽志愿服务范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动员全社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部署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36715人,有志愿服务时长登记志愿者58421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852个,登记志愿服务项目4711个,涉及社区服务、生态环保、文明交通、扶贫帮困等多个方面。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每周一小时环保在身边”、“善行28”、“致敬最可爱的人”等项目,形成了具有丹东特色的多层次、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时代风尚。在东港市,每月的28日都会举办“善行28”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含环境保护、文化惠民、科技惠农等十几个领域;凤城市爱心义工团队长期组织助学、助老、助残、助弱等各种形式的爱心义工活动;宽甸满族自治县“10+1+n”全民组团帮扶助学志愿服务,使全县102名贫困孩子得到了1000多名志愿者的资助……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为丹东人的一种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精神追求。振兴区理论宣传志愿者“汤池镇理想邮递员”自制防疫知识小视频,发出号召,提醒大家出门戴好口罩;元宝区文化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创作文艺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市民听得懂、记得牢;振安区志愿者主动请战,协助社区助力防控一线……据统计,疫情期间,我市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开展抗疫志愿服务活动百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累计帮助农户售卖滞销农产品150余万公斤,开展农业科技现场培训220次,捐赠款物1670余万元。越是艰险越向前。广大志愿者在战“疫”中挺身而出,无私无畏、兢兢业业,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内涵。创新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深化在不断深化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我市更加聚焦创新载体,创新方式,创新方法。只要群众“说”,我们马上“办”。凤城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把“爱心订单”服务办到了群众家门口,完成了群众“点单”、志愿服务“接单”的运行机制,解决了不少“麻烦事”。丹东818慈善义工站长期活跃在机场、车站、公园等人流较多的地方,被亲切地称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818志愿者’”;在交通路口,随时可以看到郑树山慈善义工站的志愿者在疏导交通,宣传文明乘车……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志愿服务团队、一项项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活动,无不彰显着我市慈善志愿者的靓丽风采,提升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健全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品牌项目、强化制度保障、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发光发热,行稳致远。经过长期实践,一批具有丹东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已经形成。“善行28”志愿服务项目、元宝区兴东街道泰美社区入选2019年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东港市爱心义工协会会长李海涛、振安区五龙背镇敬老助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温常卿、凤城市爱心义工团队、蒲公英义工站“每周一小时环保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振兴区锦绣社区、元宝区广济街道广济社区入选2020年辽宁省“四最”先进典型名单。为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我市认真贯彻《辽宁省志愿服务条例》,确立了由文明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同时,为优秀志愿者赠送免费保险,免除志愿者们的后顾之忧。“小善渐而大德生”。每一次真情服务,都会写下温暖你我的生动故事;每一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都是无私奉献的最美化身。永恒的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正在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记者徐宏祥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