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俊8月17日,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我市“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将于近日上线运行。该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线上线下相融合,开启我市不动产登记新模式。据了解,“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采用“外网申请、内网办理”的不动产登记新模式,群众、企业可在线申请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变更登记等业务,提供网上预约、预审、查询、核验、咨询、进度跟踪等功能,实现“24小时不打烊”,距离广大群众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更进一步。网上办事大厅上线运行后,实行24小时预约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登录中心网址(http://www.ddbdc.com.cn/),即可实现在线预约申请办理时间、在线登记信息查询、在线不动产证书查验等功能;通过网站、APP、二维码等形式发布各类登记业务的办事指南,让业务流程更透明、窗口办事更精准;推出“留言回复”功能,群众可与工作人员互动问答,了解关于不动产登记办理流程、提交材料、法规规定等方面的问题;设置信息自助查询机,通过扫描个人身份证,点击屏幕后即可打印出本人《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结果证明》,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为全面推进不动产登记服务提速增效,打好便民利企“组合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还将尝试提高跨部门数据共享效率,打破部门间“数据孤岛”壁垒,拓展更大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空间。
08/18 - 苦干9年 带动60名乡亲增收
8月7日上午,从市区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凤城市东汤镇的一处拥有20栋鸡舍的养鸡场。场区院子里,为养殖鸡做防疫工作的张艳丽戴着厚厚的口罩,拎着给鸡配好的防疫药品穿梭于鸡舍间。张艳丽忙活完,和记者找了一个阴凉处坐下,摘下口罩的张艳丽脸上全是汗水,眼睛里布满血丝。她今年38岁,2011年开始创业,9年的时间,发展事业的同时,还带动了60名农村妇女就业增收。张艳丽是振安区五龙背镇孙家村人,毕业于辽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刚毕业的她有过迷茫,“去过兽医医院做医生,也在花店和饭店打过工。”张艳丽说,在做过许多工种的工作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做养殖鸡防疫工作的前景。张艳丽告诉记者,我市县区大概有600栋各种规模的养鸡舍,有20栋鸡舍的养鸡场能够养殖3万余只鸡。给鸡做防疫,增加鸡场的养殖效益,是一份挺有前景的事业。说干就干。许多养鸡场都在乡镇的偏远地区,所以干这活儿需要车辆,也需要人手。2011年初冬,张艳丽借了一辆微型面包车,与村里有同样想法的3名妇女开始创业。由于缺少人手,张艳丽又当司机又当配药师又当操作师。她们几乎每天清晨两三点就要从村里出发去往偏远地区的养鸡场,通常22点才能回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正当张艳丽的事业稍有起色的时候,面包车的主人将车收回,这仿佛一下断了她的后路。无奈,张艳丽求助父亲,贷款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张艳丽不仅跑遍了我市所有的养鸡场,还将业务拓展到了岫岩和大连。由于张艳丽的服务好,而且配药精准,这几年她的业务越来越多。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她又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从当初的借车创业到现在的5辆面包车和1辆私家车,张艳丽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这几年,随着公司越做越好,张艳丽还将孙家村的60余名妇女带到了自己的团队中。村民张敏跟着张艳丽工作已经8年有余了。“过去在家一分钱收入没有,现在一年最少收入四五万。”张敏说,这几年虽然辛苦,但是家里的日子好了起来,今年儿子上大三了,这几年的学费她一点也不打怵。公司渐具规模,管理日渐正规,但张艳丽的辛苦依旧。“现在除了不用自己当司机了,其他一切照旧。”张艳丽说,为养殖鸡防疫是一份良心活儿,从配药到打针她每一步都得顾到。采访当天,她家的几台车分布在凤城市三个乡镇的养鸡场,她也要随时到三处养鸡场查看,一点也不能松懈。张艳丽说,这几年农村的政策好,不少人办起了养鸡场,她的这门专业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将来,她还会带动更多的人一起通过劳动改变生活,一起走向小康。记者姜慕馨
08/17 - 扶贫草莓“冻”出效益
进入8月份以来,位于东港市小甸子镇的东港市产业扶贫基地16户50余位社员们开始忙碌起来,加紧对30余万株草莓苗进行分苗假植冷冻处理。目的是为了对基地35栋温室大棚即将种植的草莓进行提前花芽分化,提早草莓果实的成熟期,将基地草莓的上市时间提前一个月,提高草莓的售卖价格,收益可比正常种植的草莓增加30-50%。收益主要用于东港市198户4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分红、增设市级医疗补充保险、建立扶贫救助基金、“孝善基金”、“慈善基金”和“丧葬抚慰金”补助制度等,稳固贫困户脱贫成效。陶良记者刘海东
08/14 - 5G物联网、云、大数据技术应用惠及百姓千万家
8月11日,位于丹东市边境经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区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为北京燃气集团赶制物联网燃气表。思凯公司作为北京燃气集团的主要供应商,在今年伊始与北京燃气集团签订了15万块物联网燃气表的供货合同。目前公司各生产线全部开通运转,全体员工通力合作,确保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成立于1995年的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智能IC卡燃气表生产厂家,注册资金5991.2万元。企业现有员工512人,研发人员110人。具备年生产100万套智能仪表的能力,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计算机系统集成三级认证和美国CMMI三级资质认证。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研发团队实力雄厚、经验丰富,开发出中国第一块物联网燃气表、水表、热量表产品,成功将其推向市场。拥有电子式水表、超声波燃气表等国家专利40多项,软件著作权30多项,核心产品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经麦肯锡公司专业评估,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与燃气表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内领先。2015年思凯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国家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100家之一(辽宁省仅三家);2019年入选国家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40家企业”之一(全国同行业思凯是唯一入选企业)。思凯公司是中国首个智能燃气表、水表的发明者与产品供应商,公司致力于以新一代5G物联网与智能感知技术重塑燃气、水等能源管理方式,提供智慧能源管理全套解决方案。公司为国内行业物联网产品第一梯队企业,市场占有率与技术水平在华北、东北地区排名第一。公司是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高、中、低压超声波燃气计量产品,并且通过日本、德国、俄罗斯、欧盟认证的企业。思凯科技“5G智能公用事业领域云服务平台”是企业为城市燃气、供水领域打造的服务类平台系统。云平台打通了企业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将业务全部整合为精细化能源管理方案。作为技术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在2020年上半年防疫期间,思凯公司在北京、上海、郑州、南昌、吉林等地,上百万个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水表用户,在封闭社区、限制人员出行的情况下,发挥出了物联网产品的显著优势,燃气、自来水企业无需入户就能抄到数据;居民在家中用手机即实现充值交费、办理各项业务,使百姓对信息化改变生活有了切身感受。5G物联网、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惠及千万百姓,其所产生的大数据将为今后多变的天然气等能源市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记者刘海东
08/14 - 整合资源 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是现今及未来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架构。其中,“医养康养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养老观念,突出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更多保障。72岁的高兴山住进丹东黄海老年医养院已两年多了。4年前,他被查出患有心脏病,需要长期服药。“在这儿,大夫每天早上8点查房,测测血压、听一听心脏的情况,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我挺放心的。”8月7日,记者见到高兴山时,他正在医养院的大院里晒太阳,看起来气色不错。黄海老年医养院已运行近3年时间,是目前我市在医养结合方面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一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现有养员100多人,其中超过60%为失能、半失能者,需要长期接受医疗服务、康复护理或心理康复治疗。医养院通过与黄海医院股份制“联姻”,具备了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市卫健委老龄健康科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143家养老机构中,有107家能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其中有101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3%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其中高龄、长期患病、失能、半失能者占有相当比例。让这部分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医养康养相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模式。与黄海老年医养院的医养“联姻”不同,协和洛奇医疗养老院实行另外一种医养康养运行模式——院内自建基本的治疗、康复设施,配备相应的基础科室,并聘请了驻院医护人员。院方负责人介绍,目前40位养员中,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长期进行康复治疗。70岁的王利(化名)患有脑梗,“一年前是抬着来的,当时是半身瘫痪。”经过康复治疗,如今他虽然走路还不太利落,但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在家的话,得有人专门照顾我。到了养老院,又能养老又能治病,还不用折腾家里人,确实挺好。”王利对记者说。我市成为国家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对未来两年内实施“医养康养相结合”进行了规划——开展智慧医养结合模式,除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整合,还包括医疗资源对养老服务的介入与融合。实现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将老年人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服务与“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商相结合,建立智慧化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发挥医养结合信息服务平台作用,高效利用我市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实现由低端“托老养老”向中高端“医疗康复看护”养老服务的升级。叶威记者刘作庆
08/13 - 我市开展万亩稻蟹立体种植养殖模式示范推广
“稻田里养河蟹,一地双收。不仅河蟹有一定销量,还能解决种植水稻使用化肥的问题,一举两得。”8月11日,在东港市北井子镇小岗村的一处稻田地,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稻蟹立体种植养殖项目相关负责人孙述好说,今年,我市全面开展了万亩稻蟹立体种植养殖模式示范推广。记者站在稻田边看到,河蟹爬过的田埂里有少量积水,为了防止河蟹爬出,稻田周围用高度约20厘米的塑料布做了遮挡。“往年河蟹每斤卖40-50元,都不用出去卖,公路边上就有人来买。”当地养殖户刘明涛粗略计算,每年六七月份投放蟹苗,到8月底,一只河蟹能长到一两半重,平均每亩蟹田可以为他带来100元左右的收入。“水稻生了虫子,河蟹能把虫子吃掉,还能有效除掉田间杂草。另一方面,河蟹的排泄物、残饵,对水稻也有促肥作用,从而促进水稻生长。水稻能给河蟹遮阴,它的一些代谢产物有助于河蟹生长。”一位姓田的养殖户说。孙述好介绍,稻田养蟹项目就是利用稻田跟河蟹的共生关系,互相促进。而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利用稻田的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在水田地里种植水稻又实施渔业,实现水稻、水产品双丰收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泥鳅、河蟹能消灭虫害,清除杂草,疏松土壤,减少农药、化学用品的污染,促进水稻增产;水产养殖生物的呼吸提高了水稻光合作用;稻田为泥鳅和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稻渔共生,构筑了现代农业体系框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今年我们全力开展了万亩稻蟹立体种植养殖模式示范推广,目前进行一多半儿了,水稻已经封垄,河蟹也都进去两个多月了,长势都比较好,进展顺利。”孙述好说。另据介绍,稻鳅养殖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稻田一角挖“L”型养殖环沟,预计9月末采捕收获。从目前情况看,稻田综合立体化养殖技术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出产的鳅田大米、蟹田大米,随着市场认可度的不断上升,价格可提升2-3倍以上。养殖水产品虽占用部分稻田种植面积,但多年的实验表明,水稻亩产量不仅不低于传统单做模式,还可收获泥鳅、河蟹,亩纯利润有所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市场空间很大。记者邢漫
08/12 - 小草莓变大引擎:中朝边境小城东港的致富“密码”
中新社8月4日电题:小草莓变大引擎:中朝边境小城东港的致富“密码”作者戴梦岚李晛宫旭“种草莓挣钱‘有瘾’,我已经停不下来啦!”说这话的是中朝边境小城、“中国草莓第一县”辽宁丹东市东港市马家岗村的草莓种植户蔡友贵。蔡友贵笑着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现在种草莓,加上自己开办的草莓包装车间,一年纯收入200万元,“俺们村里现在形成了一种攀比的氛围,攀比什么?比财富,比勤劳。”地处中朝边境鸭绿江出海口的东港市,南临黄海,湿润的洋流和南下的冷空气在这里交汇,造就了适宜草莓生长的独特气候。上世纪90年代,东港草莓产业还处于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经营状态,基本依靠一家一户的地摊销售。全市年草莓栽培面积仅2万多亩,总产量5万多吨,总产值不过3亿元左右。近年来,当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科学种植,把草莓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19年,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达到14.8万亩,总产量23万吨,产值高达46亿元,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左右。在当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上,经专家评选,“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在中国各草莓产区中位列第一,东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草莓第一县”。当地官员向记者介绍,约60万人口的东港市,现在有近10万户农民、2000多名经纪人和上百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小草莓”已成为带动东港民众就业增收的“大引擎”“政府的草莓专家对我们非常好,我们种植技术上有问题,半夜都可以打电话向他们请教。”蔡友贵告诉记者,草莓种得好,和专家的指导分不开。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刁玉峰说,这得益于东港市近年来在草莓种植科研上的重视。2013年,东港成立集草莓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种苗生产及草莓保鲜包装技术研发为一体的辽宁草莓科技研究院。为培育种苗,东港建立了三级育苗体系,年生产优质脱毒原种苗可达10万株,经过扩繁可以满足上万亩设施生产用苗。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占地近10亩的草莓种质资源圃,收集国内外近170个草莓品种资源,为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提供基础支撑。为了攻克草莓种植技术难关,东港注重引进“外脑”。当地成立了草莓院士专家工作站,定期有7位国内外院士专家前来指导草莓科研。2018年,工作站还牵头整合国内18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成立辽宁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加强技术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现在许多东港农民也成了种植草莓的行家里手,是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上个月我们的‘土专家’还受邀去山西长治作草莓生产技术指导。”刁玉峰说。科技种植带来的是草莓价格的攀升。站在东港单体规模最大的草莓农场——玖玖农场里,农场总经理徐岗说,通过采用冷冻苗技术,东港草莓成熟时间和上市时间大大提前;草莓大棚利用智能化设备提供草莓生长需要的昼夜温差大等条件,使草莓品质、口感大大提高。“2013年建农场时,东港草莓最高9元一斤,去年我们农场的草莓一斤最高卖到了120元。”“小草莓”给当地农民带来的还有观念的转变。笑称“大轿抬我也不愿去城里”的蔡友贵跟记者讨论起了草莓全国市场一体化,“以前种水稻的时候觉得海南岛离我们可远了,现在看来也不过6个小时的飞机。”56岁的吴家村村民李盛飞此前一直靠打零工谋生,“打零工没有安全感,头天没找到活,晚上睡觉都不踏实。”李盛飞说,3年前有了自己的草莓大棚,日子有奔头,睡觉就踏实了。现在家里靠种草莓一年能挣四五十万元,还雇了10个工人,带着他们一起奔小康。
08/11 - 丹东市出台政策鼓励发明创造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近日,市市场监管局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丹东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鼓励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丹东市政府今年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通知》在《辽宁省发明专利资助办法》的基础上,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具有我市户籍或居住证的个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按照2000元/件的标准予以一次性补贴(此补助与辽宁省发明专利资助办法的专利补助不兼得)。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和优秀奖的专利权人,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对获得辽宁省专利奖一、二、三等奖的专利权人,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奖励。《通知》对新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奖励(称号重复获得的不再奖励)。
08/11 - 丹东市2020年旅游“后备箱”工程启幕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8月8日上午,2020年丹东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启动仪式暨推介商品展览展示活动在新安步行街隆重举办,116种旅游“后备箱”商品参展。此次活动由丹东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旅广电局承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和丹东市旅游商品协会执行。活动主题为“把丹东好礼带回家”。启动仪式上,丹东市旅游“后备箱”推介商品标识正式揭牌。现场进行了独具丹东民俗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推介了丹东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推介商品展览展示活动中,受邀主播通过抖音、快手、网易等自媒体平台现场为丹东旅游“后备箱”商品直播带货。我市部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展示,各行业专家品评了参展商品。现场开放了“丹东好礼”公众号投票平台,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投票,选出最受市民喜爱和认可的旅游“后备箱”商品。据了解,本次参展的商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荐,各县(市)区政府严格把关,活动组委会精心筛选,均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展销,力度空前。为切实帮助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市旅游商品协会正式启动了“丹东好礼”线上商城和“丹东好礼”抖音直播销售平台,所有“后备箱”推介商品均可免费入驻,并将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景区、酒店、交通枢纽、出租车等,全方位宣传推广“丹东好礼”商城二维码,游客只需扫一扫,即可把“丹东好礼”带回家。丹东市旅游商品协会负责人介绍,通过本次旅游“后备箱”工程,我市将打造一批旅游“后备箱”工程生产示范基地和销售示范店,与自驾游线路、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农家乐等无缝对接,面向自驾车游客培育品牌化、特色化、系列化的文化旅游商品,把特色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旅游消费经济规模,促进丹东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08/10 - 创建农产品牌 助推农民增收
丹东新闻网讯唐岩松记者邢漫今年以来,汤山城镇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不断培植创建农业品牌,品牌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今年汤山城镇注重加快农业品牌建设成效,不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不断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力度,通过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参加农产品交易会、电商平台等媒介,大力推介农业产品品牌。蓝莓品牌“瀚林公爵”走进市长带货直播间,“哈哈莓”斩获“2020国际蓝莓品牌大会”国际十大好吃蓝莓奖项……一系列品牌作用带动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目前,仅蓝莓种植企业实现销售总量达420余吨,总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提供临时就业700余人,农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