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外卖夜经济”回升速度跻身全国前十
记者6月12日从第三方平台美团外卖发布的大数据中获悉,随着夜宵外卖的升温,沈阳“外卖夜经济”的回升速度已跻身全国前十。 “从5月份开始,店内线上外卖迎来两段销售高峰,晚九点左右和零点以后。”沈阳“野人串吧”老板王增宇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凌晨三点才会打烊。 美团数据显示,沈阳夜宵外卖的高峰出现在晚九点以后,外卖单量占全天总单量的三成。与今年3月份相比,5月份美团平台上沈阳夜宵外卖订单量增长了78%。 麻辣小龙虾是夏季夜宵的主角,沈阳“98k麻辣海鲜·小龙虾”的负责人表示:“小龙虾的销售旺季延后,外卖单量大增。” 惠民消费季启动以来,大数据显示,沈阳地区已形成以中山公园、浑南中路、南塔、中街等为主的外卖夜宵商圈,商圈内餐饮业户集中,加上互联网外卖平台的数据营销加持,这些区域快速成为沈阳夜经济的消费领跑区。(记者刘洋)
06/15 - 沈阳地铁让地理距离变成了准确的时间距离
“十+环”格局日均客运量72.03万人次沈阳地铁让地理距离变成了准确的时间距离 随着沈阳地铁十号线的开通,沈阳地铁运营线路已形成了“十+环”的格局,标志着沈阳地铁正式进入了网络化运营的新时代。 至此,地铁在沈阳,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它将我们对距离的理解从几公里变为到地铁几分钟,也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让我们省下更多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充分享受生活,欣赏城市。地铁,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地铁+单车”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准时又高效 “现在上班,我只需乘坐地铁十号线5站,真是太方便啦!”6月10日,在沈阳地铁十号线北塔站,杨女士微笑着刷卡进站。 杨女士家住陵东,单位在小河沿附近。十号线开通前,她一直开车上下班。不堵车的情况下,她每天上班时间约30分钟,但如果堵车,那就不好说了。地铁十号线开通后,她改变了出行方式,每天先骑共享单车10分钟到北塔地铁站,乘坐5站地铁到达万莲站,出地铁后再骑5分钟单车就可以到单位了。 她告诉记者:“这段路程虽不算远,但之前开车耗时耗力,每天还要找停车位交停车费。现在好了,完全不用考虑堵车的烦恼,用时差不多,更重要的是,骑单车时我还可以享受清晨的美好时光,领略城市的风景。”与杨女士一样,很多沈城市民已经放弃私家车通勤,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在他们心中,准时、高效的地铁让他们摆脱了拥堵,赢得了生活的时间成本。 一个地铁站点提供了一个生活半径 “十号线开通后,我经常带孩子去丁香湖玩,特别方便。”家住东北大马路附近的吴女士兴奋地说,上周末,她刚约了朋友一起带孩子去丁香湖,要是以往,这次约会肯定因为时间和距离长而泡汤,不过现在她只需要乘地铁十号线就能轻松到达。她说:“如果说公交车的辐射是算术级的,那么地铁的辐射则是几何级的。一个地铁站点,就提供了一个生活半径,同时成为这个地区城市活力的小引擎。” 6月10日,记者从沈阳地铁了解到,十号线开通之日至5月31日全线网日均客运量及各条线路的日均客运量分别为:一号线日均客运量27.63万人次/日,二号线日均客运量23.41万人次/日,九号线日均客运量12.76万人次/日,十号线日均客运量8.23万人次/日,网络日均客运量72.03万人次/日。看着这组数据,再看看“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图”中一条条延伸到城市各角落的线路,回想沈阳地铁近几年的建设速度,听着市民说起地铁从“新鲜陌生”到“日常出行”的变化,便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沈阳地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规划图纸正在变成大街小巷的“沈阳地铁”围栏 4月29日地铁十号线开通以来,沈阳地铁已运营线路里程总计114公里,共设85座地下车站。覆盖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等主要行政区。涵盖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西广场、太原街、中街、滑翔、长白岛、奥体中心、浑南大学城等密集客流点。将居民区、商业中心、公交枢纽、休闲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金融贸易区、学校等城区串联起来,推动了城市发展。新线路的开通,为市民出行增加了更多选择,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轻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停车负担,提高城市出行效率。 除此,沈阳地铁在建线路也按下“加速键”。四号线土建工程已全面开工,计划今年完成75%;二号线南延线五个土建标段已全部进场;三号线年内实现土建工程全面开工;一号线东延线和六号线力争实现年内开工。这些曾经的规划图纸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成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沈阳地铁”围栏。(记者吕佳常晟罡摄)
06/11 - 沈阳交响乐团 6月20日打开复演“大门”
沈阳交响乐团6月20日打开复演“大门”“大钻石”将奏响“英雄交响”音乐会 随着疫情逐步稳定,沉寂已久的沈阳文化演出市场正在渐渐苏醒。时隔5个月,沈阳交响乐团即将打开复演“大门”。记者获悉,6月20日19时,沈阳交响乐团将在盛京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英雄交响”音乐会。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场音乐会仅售30%门票,采取实名制购票。沈阳交响乐团常务副团长翟焕民告诉记者,复演的消息发布后,咨询电话已经被打爆,“乐迷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对这场演出万分期待。我们乐团从四月初恢复排练后,一直等待这一天,我们一定拿出最佳状态,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开售的音乐会门票,票价和以前一样,最高280元,最低30元,据翟焕民介绍:“演出没有涨价,惠民票价和以前一样。因为按照30%的上座率限流售票,这次门票的数量十分有限,看到乐迷热情如此高涨,门票肯定会供不应求。”此次音乐会,由沈阳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卞思聪担任指挥,著名小提琴家、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教授黄滨担当小提琴独奏,演出曲目为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翟焕民说:“这些曲目的风格庄重大气,其中包括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希望能向抗疫英雄致敬。”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沈阳交响乐团全年演出计划受到严重冲击,今年2月份以来,先后取消了5场演出。翟焕民表示,下半年乐团将抓住机遇,增加演出场次,力争完成全年演出任务,把更多、更好的交响乐作品带给沈城乐迷。(记者张宁)
06/10 - 辽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 6月13日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了解到,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重点活动将于近期集中开展。 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重点围绕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传播传承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据悉,活动将持续至6月30日,采取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在沈阳故宫、文馨苑同步开展。其中,“我在故宫看非遗”活动,以“辽宁四宝”——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琥珀雕刻、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为代表的10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将走进沈阳故宫,展示辽宁工匠风采,讲述非遗故事。沈阳故宫也将介绍清代的岫玉、玛瑙、核桃、松花石砚等馆藏雕刻珍品,让古代匠人与当代传承人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在云上购非遗”活动中,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西绳结、马家烧麦制作技艺、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等30多个非遗项目,近1000件非遗作品及产品齐聚直播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化身网络主播“出圈”带货,丰富群众美好生活。(记者王秒)
06/09 - 8只“东北神兽”已和游客见面
记者6月7日获悉,沈阳森林动物园新引进的8只小狍子已正式对外展出,游客现在去景区,就可以看到这些外表呆萌的“东北神兽”了。 在东北,狍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动物,又称矮鹿、野羊,凭借呆萌的外表和傻乎乎的性格“走红”,被称为新一代“神兽”。人们觉得狍子“萌蠢”,主要是因为它们受惊以后尾巴的白毛会炸开,思考要不要逃走;会在夜晚的马路中间,借着车灯往前跑,不管会不会被车撞到;被猎人追赶时,会把头埋到雪地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狍子的这些行为戳到了许多人的“萌点”,称它们为“傻狍子”。 事实上,狍子并不傻,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多狍子生存环境很严峻。狍子身体后面的白毛,受惊后会炸开,其实有警示、迷惑、引导的作用,成年雌性狍子带幼崽的时候,会露出尾巴上的白毛,让小狍子跟着自己,“白屁股”在森林中的作用,就好像信号灯在城市中的提醒作用一样。 狍子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上可“养活”豺狼虎豹,下可辐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狍子已被列入保护名录,严禁捕猎、买卖、食用野生狍子,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记者刘海搏)
06/08 - 辽宁:金融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网沈阳6月2日电(记者丁非白李宇佳)加大信贷投放、制定专项计划、助力复工复产、线上线下发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辽宁省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播撒金融“及时雨”、当好金融“助推器”。目前,人民银行推出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已在辽宁完成投放,新增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开始实施。 疫情期间,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结合辽宁金融机构和企业生产实际,从8个方面提出35条政策举措,吹响全省金融系统“战疫”号角。在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指导下,辽宁各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卫生防疫、医药物资生产及采购、交通运输等领域资源倾斜力度,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办理流程、加大信贷投放、执行优惠利率等一系列措施向抗疫一线紧急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辽宁各金融机构制定专项计划、专项激励约束措施,专门配置信贷额度,专门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严格落实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对企业坚决承诺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滴灌抗疫企业。截至5月19日,辽宁142家国家名单内疫情防控重点支持企业中,有92家获得贷款。自1月25日以来,辽宁各金融机构共投放贷款113亿元,其中优惠贷款支持70家,贷款金额19.4亿元。 为满足复工复产企业对资金的连续使用需求,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综合运用续贷、展期、再融资、宽限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解决企业因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的还款问题。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依托“复工贷”“中银接力通宝”等产品优化企业融资到期管理,对受疫情影响复工困难的中小微外经贸企业及防疫物资进出口企业,分别给予专项利费率优惠政策倾斜,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辽宁各金融机构还在确保员工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灵活安排营业时间及营业网点数量,通过各类“线上”渠道全天候为客户提供包含资金汇划、投资理财、国际业务、线上信贷等各类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中,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开通“农银e开户”线上预约服务,通过线上视频核实开户意愿,让客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在家办理”;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搭建“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并携手“微医”等专业平台,通过覆盖全省1.15万个行政村的“裕农通”村口银行和手机银行、“建行裕农通”公众号等渠道,提供在线问诊、防疫知识查询等服务,满足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需求,累计服务4.27万个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用户超过68万人。
06/05 - 沈阳文化创新型“非遗书店”线上商城启幕
新华网沈阳6月2日电(记者王莹)沈阳首家融合非遗传承、产业转化、青年创业及阅读社交四大要素的文化创新型“桐视界·非遗书店”线上商城近日启幕,上千种非遗图书、艺术类图书上线,并精选千余类非遗文创推出,数量超过万余件。 据介绍,“桐视界·非遗书店”旨在填补当前非遗类专项图书市场空缺和专业类非遗文化交流平台的不足,解决非遗技艺提升及资源转化受限、创新和产业化不畅等问题,促进现代人群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桐视界·非遗书店”创始人表示,非遗书店实体店也将于近期开业,将通过独特的文化内涵、独有的特色产业运营方式、富有创意的营销方式、多样化的服务及孵化功能,打造“非遗+产业+传媒+智库专家”的新文化产业格局,不断弘扬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06/04 - 辽宁彰武:木耳采摘忙
6月2日,在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镇大伙房村,村民在辉煌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木耳大棚里采摘木耳。近日,彰武县四合城镇的大棚黑木耳正值成熟期,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当地菌类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展黑木耳种植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6月2日,在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镇大伙房村,村民在辉煌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木耳大棚里采摘木耳。近日,彰武县四合城镇的大棚黑木耳正值成熟期,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当地菌类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展黑木耳种植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06/03 - 辽宁阜新:芍药花开引游人
6月1日,游客在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芍药花海中拍照。近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600余亩芍药进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6月1日,游客在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芍药花海中游玩。近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600余亩芍药进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6月1日在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拍摄的芍药花。近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600余亩芍药进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6月1日,游客在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芍药花海中自拍。近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三家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600余亩芍药进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06/02 - 辽宁为重大项目开复工提供金融支撑
辽宁为重大项目开复工提供金融支撑合作金融机构对接企业和项目180个,新增发放贷款174亿元 企业复工复产关键时期,金融保障不可或缺。5月28日,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我省主办的“金融助振兴—辽宁行动”效果凸显。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多家战略合作金融机构,持续为全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开复工提供金融支撑。截至5月中旬,合作金融机构共对接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180个,批准授信额度1000亿元,新增发放贷款174亿元。 去年10月,我省组织召开“金融助振兴—辽宁行动”主旨会议,会上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谋划在重大基础设施及制造业金融、普惠金融、债权和股权融资等方面进行合作。今年,面对疫情冲击,这8家金融机构倾力帮助我省抗击疫情,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输血”作用。省发展改革委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在辽宁的分支机构建立了疫情防控专项合作机制,利用专项贷款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给沈阳新松机器人、辽宁机场集团、沈阳地铁集团等14家企业新增发放贷款58亿元,中国银行给辽宁宝来企业集团、哈大客专、华晨宝马等28家企业和项目新增发放贷款58亿元,建设银行给华晨雷诺、东北制药、辽展集团等19家企业新增发放贷款58亿元。 受疫情影响,本钢集团一度遭遇资金周转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及时与有关金融机构沟通,并组织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牵头,联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在辽宁的分支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方式为本钢集团解决临时性流动贷款。截至4月底,5家金融机构批复专项额度48.3亿元,首轮银团贷款已投放金额20.1亿元,极大解决了本钢集团的资金难题。 “金融活水”的引进,有力支撑了重点项目开复工。目前,省发展改革委重点监测的363个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0%。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巩固与金融机构建立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机制,将“金融助振兴”活动打造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知名品牌、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记者董翰博)
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