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丹东新建村:大家都富才算富
    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一组村民宋春英家,看到她家5个大棚的蓝莓长势喜人,1000多株蓝莓枝头挂着一串串果实,在光照下闪着绿玛瑙般的光泽;还有4000株小苗,也长得颇为壮实。宋春英在大棚里忙着侍弄蓝莓,摘掉多余的叶子、去掉凋谢变硬的花刺蒂。“我们干大棚的,一年365天都没有休息的时候。”宋春英说,年前她给工人们放了假,但是自己还得干。宋春英(左一)在蓝莓大棚里忙碌。近日,宋春英家庭被授予“丹东市脱贫攻坚最美家庭”。提起这位53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当地可是妇孺皆知。她是当地人心服口服的种植女能人、致富女强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振安区农村科技致富女状元”等等,都是她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在她坚持不懈地打拼下,她与爱人一起从当初的一无所有逐渐建起拥有15座大棚的家庭农场,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让村民“打工不出村”。而且,她富了不忘乡亲,千方百计带动部分村民一起走上小康路,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跑者与推动者。1995年,五龙背镇原胜利村委会为推动农村耕地高效利用,鼓励本村及外来人员承包耕地发展温室农业。宋春英得知这一消息后,萌生了承包耕地建大棚的想法。但是,当时她家中缺少启动资金。在爱人赵洪英的鼓励支持下,她卖掉了家里用来跑运输的四轮拖拉机,拿着这笔“砸锅卖铁”的钱,跑到胜利村签订了承包合同,在这块一亩多的耕地上,建起了她家第一栋标准化种植大棚,开始从事西红柿、黄瓜温室种植。由于采用科学种植,管理也及时得当,宋春英家的大棚收益越来越好,种植基地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规模,她家也富裕起来。“咱们富了不能忘记乡亲,得把他们也带上致富路。”宋春英和爱人商量后,开始为其他从事种植业的村民传授经验,指导培育、施肥等技术,让村民掌握蔬菜种植的操作本领。宋春英的儿子赵叙在外地工作,他经常打电话鼓励妈妈,只要有好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种子,他都会第一时间与妈妈沟通,给全村带来最新信息。与宋春英同组的村民辛玉权因脑部受伤留下后遗症,失去了劳动能力,没了收入,孩子也辍学了。“老辛,不能出去打工,咱就在家挣钱。我出资,你们夫妻种黄瓜,挣了是你们的,亏了算我的。”在宋春英的鼓励和帮助下,老辛家建起了大棚,收入有了结余,还交上了养老保险,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生活。宋春英和爱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在帮助同组多名村民脱贫致富后,宋春英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原胜利村大力推广荷兰黄瓜种植技术。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她出资80万元,建立了新式大棚8座,解决了附近村民80多人的就业难题。2018年,她在村里又首先尝试种植蓝莓,投入40多万元,学习技术、打开销路,第一年就收回成本。“我能走到今天,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多年的拼搏,三是有家人的大力支持。”宋春英说,以后她要继续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重点帮助村里的姐妹们学习技术,帮助她们解决技术、种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带动大家一起发家致富。编辑邹润
    02/24
  • 辽宁丹东:小康长卷·希望的田野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丹东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坚持规划引领,注重范例推广,强化督促考核,创新推广“1+N”、飞地经济和“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2016年-2020年实施产业项目938个,带动529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3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市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下面,让我们聚焦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产业脱贫长卷······《杂色蛤深加工》(摄影:闫旭生)《又是一个丰收年》(摄影:卢振良)《稻谷千层浪》《绒山羊》(摄影:王家平)编辑邹润
    02/24
  • 辽宁:博物馆里洋溢出的“中国年味儿”
      2021年春节,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推出了6大板块、80余项共120场新春文化活动,惠及群众618万人次。其中,辽宁省图书馆5个展览、7项线上活动,以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持续为读者提供服务;辽省博物馆推荐的6大特色展览、10项常设陈列展览和线下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7天假期,两馆共接待5.7万观众到馆阅读和参观,共28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活动,让留“辽”过年的群众充分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年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观众的观展需要,该展延期到2021年3月28日结束。辽博对目前展出的部分文物,也将定期进行调整。情况如下: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热度,在春节假期后仍在持续。昨日,记者来到辽宁省图书馆和辽宁省博物馆,看书、观展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观众需求,辽博“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将延期至3月28日。  辽图五大展览老少皆宜  昨日,记者来到辽宁省图书馆看到,各个阅览区都不乏埋头苦读的身影。辽图最新设置的五大展览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2021年是传统十二生肖之牛年,为迎接和祝贺牛年新春,辽宁省图书馆特别策划了“迎新春牛年话牛奔前程梦中逐梦——2021牛文化主题展”“我爱你中国——最美中国年画展”“华夏文明之光——中国古代印刷术”三大主题展览,从2月11日至17日,累计观展人数达10321人次。  为少年儿童举办的“约会神笔——国际马良绘本全展”与“童筑辽宁阅享未来——辽宁省第三届少儿读后感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大受小朋友的喜爱,春节假期吸引共计8416人次到馆参观阅读。带着孩子来看展的徐先生点赞道:“五大展览老少皆宜,孩子接受历史与文化的熏陶,既拓展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  辽图工作人员介绍,三项主题展将分别持续至3月31日、3月1日、4月30日,儿童展将持续至3月31日,有计划观展的市民需掌握好时间。  “唐宋八大家”展延期惠百姓  博物馆里寻味一个中国年,俨然成为一种新年俗。春节期间,辽宁省博物馆特别推出了6大特色展览和10项常设陈列展览,共接待观众3.3万人次。辽博志愿者在春节期间累计讲解109场,服务观众约4500人次。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展”“物映东西——18-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制造”等6大特色展览,以及包括“中国古代碑志展”“辽代陶瓷展”“古代辽宁”等在内的10项常设陈列展览同时面向公众开放,让春节期间来辽博观展的人们“开心逛不停”。其中,备受瞩目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延续了此前的高人气,引发了新一轮的观展热潮。编辑邹润
    02/24
  • 辽宁庄河市:兰店乡有个“兰爸爸”铁柿子
    “明天往沈阳发10箱柿子,今天晚上就得装好,明天一早让快递发走。”柿子大棚里“兰爸爸”边摘柿子边说。“兰爸爸”铁柿子“兰爸爸”本名叫兰庆辉,今年56岁。在庄河市兰店蔬菜棚区,已经种植6年铁柿子。“口感好,味道美!”是吃过兰庆辉种植的铁柿子后的一致评价。为给自家的铁柿子创个牌子,兰庆辉的女儿便将他们家生产的铁柿子自诩为“兰爸爸铁柿子”,并在自家棚头挂出横幅。有不少人在商贩手里买过“兰爸爸”铁柿子,想亲自到棚里买,所以“兰爸爸”索性挂个条幅,让大伙找得容易一些。如今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水果店,提起“兰爸爸铁柿子”,大伙都会伸出大拇指点赞。“兰爸爸”采摘铁柿子。“兰爸爸”和他的铁柿子。据兰庆辉介绍,由于疫情原因,柿子销往外地的比以前少,主要供应给庄河市内的水果店和电商。“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吃到我们的‘兰爸爸铁柿子’。”兰庆辉感慨地说。编辑邹润
    02/23
  • 辽宁葫芦岛市暖池塘镇:蔬菜大棚种植忙 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进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室外天寒地冻,但蔬菜拱棚里却暖意融融,黄瓜、柿子及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有的村民正在忙着摘黄瓜,有的在查看西红柿的长势,有的正在给柿子秧上喷水,脸上都洋溢着丰收喜悦,蔬菜拱棚里种出了菜农致富的“希望”。北边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3.3公里处,占地2.03平方公里,人口412户,1189人;耕地面积1274.5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为增加农民收入,该镇、村两委积极探索确立了一条“蔬菜致富”的路子。“北边黄瓜”是暖池塘镇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以其品质上佳、口感脆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村干部王强介绍说:“进入一月份,‘北边黄瓜’就开始陆续上市,每斤的批发价在10多元,以往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大老远开车来就为买几箱‘北边黄瓜’,受疫情的影响,每天前来采购的人都是葫芦岛市内及周边镇村的人,现在外地的多数都是网上下单。”走进黄瓜种植户张涛的大棚里,鲜嫩的黄瓜挂满瓜藤。“你们尽管摘着吃,不用洗,放心吃,我这里的黄瓜绝对无公害。”张涛热情大方地招呼着。张涛说:“这个大棚可是我致富的‘风水宝地’呀!每年为我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呢!有了这个大棚,干活可有劲了,种植大棚黄瓜这条路我算走对了!”张涛很有信心地说:“有了党的惠民政策,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咱农民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据了解,北边村有着悠久的黄瓜种植历史,处于珍珠湖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种植出的黄瓜香甜可口。2019年北边村获评南票区“脱贫攻坚先进村”荣誉称号。2020年北边村被区委组织部评选为党建品牌建设示范村。目前,全村共有几十户种植黄瓜、西红柿,面积达近300余亩,可谓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暖池塘镇将紧紧依托市、区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坚持走好“蔬菜致富”的路子,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良蔬菜品种,让基地蔬菜产量更高,品种更多,以带动全镇的蔬菜种植业发展,让所有农户都能受益。编辑邹润
    02/23
  • 辽企借力“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
    眼下,在“东非高原水乡”乌干达,中乌辽沈工业园投资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从2017年至今,中乌辽沈工业园逐渐形成装备制造、建筑陶瓷、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成为当地颇具示范意义的“标杆园区”,为更多企业走进非洲大陆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搭建平台。借力“一带一路”,更多辽企在国际市场上展现自身优势,推进经贸合作畅通。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全省商务系统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通过积极协助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及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组织重点国家和地区举行线上经贸交流对接会等有效手段,使得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及完成营业收入实现逆势双增长。2020年,我省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06个,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达25.2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8.6%;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0.6%。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辽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九局、东电一公司、特变电工等企业尽最大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大新项目洽谈签约和复工复产力度,在孟加拉国、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推动实施一批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特变电工几内亚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中铁九局匈牙利匈塞铁路项目等均进展顺利,有效促进了我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了我省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我省“十四五”对外开放工作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构建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2020年以前对外投资统计台账为基础,逐步按月建立新的统计台账,做到对外投资实际数据清晰、流向掌握。同时,全省商务系统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组织相关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合作推介活动,充分利用重要展会,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加强与中国承包工程商会和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工作对接,邀请行业重点会员企业共同举办项目对接会,带动辽宁装备走出去;以我省境外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组织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与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接,推动我省产品出口。编辑邹润
    02/23
  • 东北唯一!又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辽宁
    日前,由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药品检验检测院申报的"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重点实验室,这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化学药品领域重点实验室。由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药品检验检测院申报的"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重点实验室。"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唯一入围的化学药品领域重点实验室。计划未来5年内,该实验室建设投入1000万元以上,将为化学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化学药品安全有效性及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化学药品质量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技术问题,以满足服务政府药品监管、服务公共用药安全、服务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该实验室将在5年时间内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完成国家化学药品标准制修订15个以上,力争参与化学药品国际标准的制订。实验室还将培养化学药品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5名以上,实验室建设投入1000万元以上,为化学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编辑邹润
    02/22
  • 辽宁葫芦岛市暖池塘镇:蔬菜大棚种植忙 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进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室外天寒地冻,但蔬菜拱棚里却暖意融融,黄瓜、柿子及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有的村民正在忙着摘黄瓜,有的在查看西红柿的长势,有的正在给柿子秧上喷水,脸上都洋溢着丰收喜悦,蔬菜拱棚里种出了菜农致富的“希望”。北边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3.3公里处,占地2.03平方公里,人口412户,1189人;耕地面积1274.5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为增加农民收入,该镇、村两委积极探索确立了一条“蔬菜致富”的路子。“北边黄瓜”是暖池塘镇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以其品质上佳、口感脆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村干部王强介绍说:“进入一月份,‘北边黄瓜’就开始陆续上市,每斤的批发价在10多元,以往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大老远开车来就为买几箱‘北边黄瓜’,受疫情的影响,每天前来采购的人都是葫芦岛市内及周边镇村的人,现在外地的多数都是网上下单。”走进黄瓜种植户张涛的大棚里,鲜嫩的黄瓜挂满瓜藤。“你们尽管摘着吃,不用洗,放心吃,我这里的黄瓜绝对无公害。”张涛热情大方地招呼着。张涛说:“这个大棚可是我致富的‘风水宝地’呀!每年为我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呢!有了这个大棚,干活可有劲了,种植大棚黄瓜这条路我算走对了!”张涛很有信心地说:“有了党的惠民政策,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咱农民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据了解,北边村有着悠久的黄瓜种植历史,处于珍珠湖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种植出的黄瓜香甜可口。2019年北边村获评南票区“脱贫攻坚先进村”荣誉称号。2020年北边村被区委组织部评选为党建品牌建设示范村。目前,全村共有几十户种植黄瓜、西红柿,面积达近300余亩,可谓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暖池塘镇将紧紧依托市、区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坚持走好“蔬菜致富”的路子,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良蔬菜品种,让基地蔬菜产量更高,品种更多,以带动全镇的蔬菜种植业发展,让所有农户都能受益。编辑邹润
    02/22
  • 辽宁铁岭西丰县:雪映沙棘红 荒山变“金山”
    “今年沙棘果大丰收,社员们都赚了!采摘前那段时间,脚下是白雪,树上是沙棘果,映得满山通红。”看着装沙棘果的编织袋堆满院子,铁岭市西丰县凉泉镇凉泉村沙棘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宋玉甫笑着说,“荒山种沙棘,美了山川富了农民。”雪映沙棘红,照亮小康路。近年来,西丰县通过出台惠农政策,给予农户补贴,鼓励在荒山发展经济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宋玉甫承包了170亩荒山,全部种上沙棘树。7年来,在他精心管护和培育下,沙棘逐渐进入盛果期,每年隆冬都会迎来沙棘果采收季。“沙棘果营养价值非常高,而且不用上化肥、不打农药,是纯绿色食品。”宋玉甫说,沙棘树易于管理,耐干旱、耐瘠薄,生命力极强,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每亩栽植150棵左右,投入种苗和人工费合计500元,3年开始结果,可连续采收果实15年以上。看中种植沙棘的美好前景,宋玉甫组织成立了凉泉村沙棘种植合作社,带领8名社员共同增收致富。合作社常年雇用村民帮助管理沙棘园,春夏秋三季负责剪枝、除杂,冬季采果,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帮着摘果、筛选、装袋,春节前后一个来月挣了七八千元。”村民杨少武兴奋地告诉记者。牛年新春迎来好兆头。今年,宋玉甫承包的170亩荒山能收获沙棘果30吨。“产品主要销往大连等地,每吨收购价4800元仍供不应求。现在看,今年销售收入能达到14.4万元,纯收入11.4万元,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宋玉甫说。“我们凉泉村背靠城子山,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沙棘生长,所产的沙棘果个大、汁多、味甜,深受客商青睐,目前全村已种植沙棘树500多亩。”宋玉甫说,今年,合作社打算建个加工厂,把沙棘果汁摆进城里的大超市,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编辑邹润
    02/22
  • 辽宁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2月20日,记者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我省积极抓住产业风口,以新基建为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企业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步伐,力争今年再建设2.5万个5G基站,开通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9个,在全省范围内打造300个应用场景。发展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保障。去年,我省共新建5G基站2.3万个,沈阳、营口、葫芦岛、铁岭等城市的6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数量位居东北地区首位。今年,我省将继续扩大5G基站建设规模,推进营口、葫芦岛等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扩大运营规模,以重点产业链为依托,年底前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要达到9个,并制定“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方案。在工业的“数字海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摆渡”各类生产要素的重要环节。去年,我省已确定了1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沈飞集团等4户企业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试点。今年,我省将在此基础上,培育航天新长征大道、鞍钢两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打造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等20个特色化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场景的载体、应用的主体。在推动各地区与华为等龙头企业深化合作的基础上,我省将以“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让更多企业上云用云,力争年底前32%的规上工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逐户对接沈阳新松、沈鼓集团、鞍钢、恒力石化等重点企业,推动建设机器人、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行业二级节点。同时,探索装备制造、菱镁等重点行业领域差异化融合发展新路径,在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编辑邹润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