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市的阜新,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跃升。今年,阜新市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集中力量打造25个试点村,以点带面,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阜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各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主动靠前、主动服务、主动作为,精准把脉村情民意,着力破解“急难愁盼”。农业农村、社会工作、水利、数据、文旅、生态环境等市直部门握指成拳,打破壁垒协同作战,用“问需于民”的温度、“一村一策”的精度、“部门联动”的力度,为每个试点村量身定制特色鲜明的巩固提升方案,并同步探索长效机制,确保振兴成果可持续、能提升。
从传统农耕迈向多元产业,从“脏乱差”村容变为“洁净美”环境,从人情调解走向“五治融合”,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正在辽西大地上生动铺展。
产业筋骨强
7月中旬,正是冷棚葡萄结果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小新立屯村,连片的温室大棚里果香扑鼻。抬眼望去,一串串饱满的葡萄缀满藤蔓,在绿叶掩映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村民项自廷麻利地修剪枝叶,剪刀咔嚓作响。“咱们这儿的葡萄有名,一点儿不愁卖,这两棚葡萄一年能净赚十多万元!”擦去额头上的汗珠,项自廷对未来充满期待。
卧凤沟乡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发展冷棚葡萄既有扎实基础又有成熟技术。小新立屯村顺势而为,瞄准这片沃土中蕴藏的“甜蜜潜力”,规划建设起170亩高标准葡萄产业园,为壮大乡村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筋骨;产业要兴旺,关键在“适地而种”。为了帮助乡村找准特色、规划产业,各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精准发力,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发展。阜新县王府镇河东村紧邻市区,当地计划依托自然资源打造“架其小树林”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并带动周边形成旅游产业链。彰武县五峰村则围绕集体经营的200亩耕地,发展甘薯、鲜食玉米等特色种植,预计明年可为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稳定收益。
就这样,生态环境好的发展乡村旅游,种植养殖基础好的成立合作社扩大发展规模……目前,阜新已总结提炼了产业带动、土地经营、股份合作、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服务创收、资产经营7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鼓励各试点村结合自身实际、资源禀赋,研究发展方向,加快形成“百花齐放、全面振兴”的发展局面。
村容颜值升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生态宜居的村居环境是基础,也是关乎乡村长远发展和村民切身福祉的关键。环境美了,乡村才能真正焕发持久的生机与活力。阜新市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为乡村提升颜值。
道路平坦整洁,房舍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点缀其间,来到彰武县大冷镇曹家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让人忍不住会深吸一口这久违的“乡野气息”。如此美丽的乡村环境是怎么蜕变的?曹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大禄道出秘诀:“领导带头、全民参与、科学管理”“垃圾不出院、柴火不进村。”
同曹家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庄正褪去“脏乱差”旧貌,披上“洁净美”新装。阜新县建设镇双城子村全力推广“五指分类法”,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大板镇三家子村引导群众将畜禽粪污运至自家地头发酵还田,同时设置6个堆粪点供群众堆放畜禽粪污,剩余粪污由有机肥公司派车拉走制成有机肥;泡子镇发放210个垃圾桶,安排保洁员定期上门集中收集,确保生活垃圾的“零排放”。
美颜效果如何持久?长效监管机制是关键,曹家村设立15个公益岗常态化保洁,重点地段摄像头24小时监控,环境监督员每日巡查,确保问题及时发现、迅速整改。
让美丽乡村入画来,阜新为村庄编制实际、有用、特色的改造建设规划或方案,试点村内街巷路硬化路基本要实现全覆盖,主要街巷路灯全覆盖,道路两侧无柴草堆、杂物堆,房屋外墙整洁美观。杂物堆放规范有序,垃圾治理常态化,保洁日常化,人居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日益完善。
乡风气象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阜新市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
在阜新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一家特殊的“银行”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风貌。这里存储的不是金钱,而是村民一点一滴积累的美德善行。
“咱村的‘道德银行’把‘邻里和睦’‘敬老爱幼’‘环境整洁’等十个方面的文明行为,细化为可量化考评的积分项。”六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斌解释,村民做一件好事,比如义务参加村里的卫生清扫,就能在“道德存折”上加分;反之,若有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则会被扣分。
“道德银行”施行以来,村民纷纷“抢”着做好事,义务清扫街道的队伍壮大了,邻里互助成了新常态,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刘斌说:“积分看似小,撬动的是人心向善的大能量。”
涵养乡风文明,各村纷纷探索新招法:阜新县建设镇双城子村则把村规民约编成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彰武县西六家子镇忙海村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文明新风尚。
在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修缮一新的村史馆里,一张红彤彤的“励志奖学金”榜单格外醒目。村党支部书记丁洪磊介绍:“村集体每年拿出部分收入奖励优秀学子,春节还给全村65岁以上老人发‘暖心礼包’。”这份榜单,成了村里崇文重教、敬老孝亲的乡风标杆。
如今的阜新乡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与传承,让乡村在发展中保有独特的灵魂和魅力。乡风文明,正成为阜新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
治理效能高
“助理同志,你可得给我评评理!半亩地的玉米都被轧了,这损失咋算?!”7月的一个上午,阜新县大板镇朝阳寺村村民穆岩川拨通了村警务助理的电话,话中满是“火药味儿”。
原来,穆岩川家的玉米田被隔壁农户开车轧坏了不少,他又气又急,找到警务助理来评理。村委会和村警务助理了解情况后,将双方当事人召集到一起,一棵苗一棵苗地定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调解,最终定了300元赔偿款,成功化解了这一纠纷。
“要是搁以前,村民有纠纷,要么憋着生闷气,要么闹到镇里,等流转到具体部门,小矛盾可能拖成大疙瘩。”朝阳寺村党总支书记陈红军感慨道。
基层治理应不回避矛盾、不拖延问题。现在,大板镇推行“警务助理驻村+村委会联动”机制,将全镇划分为46个网格,配6名警务助理、46名网格员,要求矛盾出现1小时内必须响应,4小时内必须到场调解,大事小情在田间地头就能解决。
今年,阜新市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创新贯通自治、德治、法治、慧治、共治“五治融合”。其中,法治就是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土地、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矛盾,建立网格员未诉先办、“阜政通”接诉即办、“吹哨报到”统筹促办、“人民建议征集”汇评转办的“四位一体”体系。将2599名民警辅警、人民调解员等专业人员编入网格,实现法律服务阵地前移、专业力量直达基层。
自治激发基层活力,德治教化春风化雨,法治保障定纷止争,慧治支撑精准高效,共治聚力众志成城。“五治”如同五根琴弦,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交响曲。
生活滋味甜
“过去村里冷冷清清。今年回来一看,路宽了,灯亮了,环境美了,家门口就能挣钱,感觉整个村子都‘活’过来了!”在天津工作的阜新青年王磊,看到家乡的变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他的感受,代表了许多阜新在外的游子和游客的心声。
让百姓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阜新市通过做强产业、促进就业、深化改革、完善保障等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
“在大连打工时,总是放心不下家里。听说村里开了服装厂,我立马回来了。”7月6日,阜新县平安地镇乌可湾子村村民何文香坐在缝纫机前,手指翻飞,动作娴熟地操作着。这个由帮扶项目引入的服装厂,通过岗前培训,已吸纳本村及周边村30余名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月2000元至4000元的稳定收入,让她们实现了“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
阜新市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发展种植养殖业等,多途径促进群众增收。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持续加强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确保发展成果共享。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阜新各“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实现逐年递增和较大幅度增长,力争三年内迈入全市前列。
沃野可望、乡愁可寄、活力可感、未来可期。阜新乡村,正变成令人向往的热土。
记者: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