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敢抢位善错位 重构业态图谱——丹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线观察
  • 发布日期:2025-7-31 9:48:31
  • 发布人:辽宁日报

今年上半年,丹东工业经济交出亮眼的“期中卷”:全市5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占比12.6%,位居全省第一。

工业经济的“量”“质”齐升,见证着丹东立足产业、区位、资源等基础,统筹科技、人才、教育资源,纵深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重成效,更折射出丹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既积极抢位发展又善于错位发展,以“丹东之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奋进脉络。

位于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几十台智能机械手高速运转。 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刘海东 摄
位于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几十台智能机械手高速运转。 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刘海东 摄

向“新”发力 老树发新芽

在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矿山综合解决方案展示平台上,智能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作业车模型正在运行。智能矿山采矿生产一体图上的矿场设备运行、能耗等信息一览无遗。

这是丹东市大力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的生动场景。800米深矿井下,智能干选机对煤和矸石进行精准识别与分选,巡检机器人利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收集环境数据,并实时分析;纤尘不染的密封生产车间里,数控加工机床飞速运转,机床状态数据通过边缘云终端采集、处理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

在智能采矿无人驾驶测试基地,铲运机自动行走,井下采矿巷道情况实时可见,企业负责人包良清介绍:“矿车无人驾驶已经在首钢硼铁进行变速运行,效果很好。”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怎样上“新”、如何提“质”、从哪发“力”?丹东用实践作答。

紧紧围绕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关键产业的培育、发展和细化、落实,优化“5454”重点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仪器仪表等5个50亿级和纺织服装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夯实振兴根基。具体而言,围绕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等产业,大力推进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管理创新,推动数转智改网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食品加工、绿色矿山等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推动龙头企业走出去,主动谋求与国内等链主企业合作,创品牌、延链条,丹东的动作一个接着一个——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联盟正式组建,曙光产品品鉴会等活动接连举办;推动曙光汽车、丹东国投与吉利远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广醇氢电动等新能源汽车,丹东重点企业正加速融入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产业链生态圈……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推动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方式部署更实时精准的生产策略。”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文福也深谙此理。为此,公司在丹东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上不遗余力。“目前,平台已经实现对接到国家二级节点,全市447家服装纺织企业的相关信息已完成调研。最终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可实现丹东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发展。”企业副总经理辛爱辉补充说,“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纺织企业就可以联手接下更大的订单。”

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独具特色,“家底”厚实,是丹东的一个鲜明标签。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丹东秉持的一条原则是,无论发展哪种产业,都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合发展哪个产业、以何种方式推进,都要从实际出发。

丹东是“中国满药之都”,也是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地之一。近几年,丹东市加快辽宁满族医药重点产业集群、丹东高新区国家火炬满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满族医药产业及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满药产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代晓东告诉记者,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只满药一个产业。作为“中国柞蚕之乡”,丹东的资源优势无可比拟,现在正高标准打造“中国柞蚕丝产业基地”,重新焕发丹东柞蚕丝绸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力争到2027年,柞蚕丝绸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在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磨矿车间,工人运用智能设备进行加工。 辽宁日报记者 王卢莎 摄
在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磨矿车间,工人运用智能设备进行加工。 辽宁日报记者 王卢莎 摄

精准落子 壮大新产业

“能从一家村办企业快速发展到产品销量排名国内三甲,生产规模国内排行第二的大型高科技民营企业,主要在于向‘新’行。”在位于凤城经济开发区的辽宁丹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罗兴宇道出企业成长壮大的秘诀。

丹炭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是丹东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真实体现。

丹东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柱性、先导性产业。同时,丹东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向“新”而行。

在今年推进的丹东市8个列入央地合作省级重点清单的项目中,新能源、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占了重头戏。截至目前,中车风机大部件装备制造、风机电气控制装备制造、锂电储能设备制造、上海电气新材料制造4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

“中国华电与丹东市政府正携手谋划推进‘中国华电丹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华电(丹东)海上风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金亚辉告诉记者,作为该产业集群的先导工程,华电丹东266万千瓦风火一体化项目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85亿千瓦时,新增680万吉焦供热能力,不仅保障丹东市未来二十年的城市热力发展需求,也为辽宁省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电力保障。

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集约,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当前各地争相布局的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已是普遍共识,丹东市精准落子,谋篇布局。

众所周知,丹东临海区位优势明显,充分利用海上风电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基础,丹东市依托新能源发电侧配储建设需求,布局新型储能材料、装备产业。同时,围绕丹东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运维管理需求,对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研发和产业项目,积极推进与东方空间等企业合作,将市场与场景优势逐步转化为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

在引进丹东中车时代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丹东海上风电产业项目,主要生产风机主机、叶片、塔筒、管桩以及变流器、风电变桨、风电偏航设备等,全力打造年产值百亿元风电装备产业园的基础上,丹东还依托中国中车风机电气控制装备制造项目,积极探索抽水蓄能、海水电池等海上风电配储创新模式,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以新型储能系统成套装备为重点,加快高效电池组及零部件、电池管理系统等全产业链发展,推广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丹东铭程环保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操作智能机器赶订单。辽宁日报记者 王卢莎 摄
丹东铭程环保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操作智能机器赶订单。辽宁日报记者 王卢莎 摄

前瞻布局 竞逐新赛道

“刚从山东出差回来,正在着手研究空天信息的产业项目。”跟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杜立广相约的采访,几经周折终于成行,他说,“抢抓未来产业赛道,我们也在积极争取适合丹东的未来产业项目。”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也是丹东积极发力的新赛道。

“现在对未来产业赛道,大家都在极力抢占,尤其是空天信息领域,我们要尽快找到适合丹东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向。”风尘仆仆回到丹东的杜立广,马不停蹄地着手研究空天信息领域在丹东的可行性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丹东市瞄准智能传感、激光制造、新型储能、空天信息等领域,以“争分夺秒”的抢先精神,加快标准制定,加强技术研发,为形成新质生产力预留更多空间。

多年经营和发展,丹东的仪器仪表、激光射线产业积累了雄厚的基础,依托这些产业的技术优势,丹东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积极布局智能传感前沿技术与产业项目。同时,积极引进培养激光领域创新企业,紧密对接先进制造加工技术改造需求,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强化激光制造材料、装备、服务供给能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施策、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如今的丹东,以“新”求变、以“质”谋远,锚定目标不动摇,全速奔跑。


记者:王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