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7.5%增速的“表”与“里”——辽宁省海城市经济运行半年报解析
  • 发布日期:2025-7-30 9:51:00
  • 发布人:辽宁日报

今年,海城市紧紧围绕“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9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2.7%……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重点工作成效显著,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飘红数字表象的背后,是海城市发展动能的新旧转换,是经济结构的深层调整,是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是民生福祉的日益提升……透过数字,我们来解析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探寻7.5%增速背后更具含金量的发展密码。

夏日的海城河两岸一派生机盎然,彰显城市宜居宜业的特色。(摄影:崔治)
夏日的海城河两岸一派生机盎然,彰显城市宜居宜业的特色。(摄影:崔治)
海城利尔麦格西塔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臂正有序地从生产线上卸下镁碳砖。(摄影:崔治)
海城利尔麦格西塔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臂正有序地从生产线上卸下镁碳砖。(摄影:崔治)
海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细心地为企业代表办理手续。(摄影:崔治)
海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细心地为企业代表办理手续。(摄影:崔治)

项目驱动

盛夏的海城,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气息,项目建设的热潮涌动不息。在各个项目工地上,塔吊高耸林立,犹如钢铁巨人般有序挥舞着长臂;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且高效推进的建设场景。

7月23日,鞍山紫竹轻型特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冶炼好的钢坯通体赤红,散发出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在轧辊精准且有序的挤压、延展下,钢坯一步步被塑造为所需规格。公司产出的特高压输变电铁塔用耐候特钢、5G铁塔型钢,以及船舶、桥梁用特种型钢等产品,不仅科技含量高,具备极强的耐腐蚀性能,还能够替代传统热镀锌型钢,高度契合绿色发展与“高精特新”导向。“1公里智能生产线今年投产后,满负荷年产量将突破50万吨!”谈及发展规划,公司负责人董吉峰充满干劲。

后英集团医康养项目现场同样热火朝天。智慧化医康养服务示范区已经建成投用,医康养中心主体竣工,智慧化医康养服务社区正在全力建设之中。这个项目是集医康养产业园、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商业、住宅(含适老住宅)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涵盖居家服务、康养配套、休闲旅居、体育健身、健康餐饮、银发经济、新能源科技、绿色食品溯源供应、农副产品集市、商超、酒店等多元业态,致力于构建全龄段、全链条的健康生活生态体系。

这一浪高过一浪的项目建设热潮背后是海城市坚定不移践行“项目为王”理念的生动实践。今年上半年,海城市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建立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招商工作机制。海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奔赴多地开展项目洽谈活动,充分激发全员招商的强大合力。同时,海城市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围绕“4+4+3+N”产业发展目标与“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品牌战略,高频次举办、参与各类推介会、恳谈会等活动,为产业发展汇聚强大动力。

围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海城市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每周定期召开“四个一批”项目专题调度会议,并组织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项目手续办理部门,每周召开项目手续办理专班工作联席会,及时梳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方面,海城市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式,严格执行亮灯管理机制,对未按计划办结手续的项目及时亮灯提醒,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辛勤耕耘埋下丰收“伏笔”。今年上半年,海城市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5个,目前在谈项目达230个;全年计划开复工的136个超5000万元项目中,已有118个顺利开工,项目涵盖32个产业类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项目则构成一个新的增长极。当前,海城市上下只争朝夕、马不停蹄,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奋力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等转化为项目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以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厚植起海城赶超跨越的强劲后劲,为助推海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产业攻坚

今年,海城市聚焦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创建一个园区、一个创新中心、一个战略委员会、一个综合实验室、一个中试基地、一个检测中心、一个菱镁智慧平台和一个菱镁价格指数平台“八个一”工作体系为核心抓手,通过与彭寿院士团队紧密对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八个一”各项工作均按计划有序推进,为菱镁产业创新发展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

海城市菱镁产业绿色升级示范区创新采用“园区管理+企业高薪+编制托底”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入驻人才将派驻至牌楼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服务。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稳步推进,三大办公区域布局明确,涵盖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建工作室及彭寿院士工作室。

今年6月底,海城市菱镁产业战略委员会完成组建,吸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定向把关。同时,智慧与价格指数两大平台功能持续完善,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通过AI监控强化矿山源头管控,已注册企业2300余家;中国菱镁产业发展指数平台(海城指数)作为全国首个地区冠名的菱镁产业指数,正在推进采购流程,未来将通过主流媒体扩大影响力。检测中心以海城市场局现有设施为基础,引入第三方机构运营,预计近期投入使用,将填补本地检测能力短板。

院士团队深度参与为菱镁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双方已就海城菱镁产业战略规划编制达成一致,在“一区四园”空间规划优化上,院士团队提出16项建议。彭寿院士拟推荐海镁集团高管人选,并牵头推动与中国菱镁行业协会三方合办海城菱镁大会。在技术合作领域,围绕“相对真空炼镁”“超高纯镁制备”等技术的设备采购与中试安排正加速落地,人才招引工作也将进一步优化。

在对外合作方面,海城市与奥镁集团的项目对接取得实质进展。双方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再利用及废弃物再利用两大领域,计划在海城筹建生产基地。系列合作的推进,有望推动海城菱镁产业向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跃升,助力海城从“世界级资源”向“世界级产业”转化。

创新赋能

今年,海城市以“科创强市”战略为引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点扶持20个企业科研课题,精心培育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注入强劲动能。

“多亏发改局帮助我们填报,‘生物炭-畜禽粪便高效协同堆肥及高品质炭基有机肥生产技术’已经作为2025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项目在省科技厅官网上进行了公示,明确了我们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开展项目研发工作。”辽宁恒润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阳介绍,恒润农业是全国首家将生物炭作为增效剂应用于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生产的企业,公司自主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生产出炭基生物肥料、低温有机物料腐熟剂、土壤修复菌剂等新产品,被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称号。

辽宁恒润农业有限公司是海城市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海城市全力做好“六个十”中的20项重点科研课题实施、落地和加快推进40家重点科技企业培育。制定了《20项科学研究课题及扶持政策》和《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扶持政策》及《智库人员管理办法》。组织召开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政策。同时,建立了扶持政策工作群,定期开展企业需求征集,建立企业需求清单,目前征集78项问题,已解决26项,正在推进解决34项,协调其他部门解决18项。

顶层设计的完善为科技创新筑牢根基。海城市编制《海城市科技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从创新投入、能力提升到人才引进等6个维度明确突破方向,为科创工作绘制清晰蓝图。政策宣讲则让蓝图落地有了推力,上半年3场专题培训会覆盖380家次企业,从研发统计到融资政策再到高企申报,全方位的指导让企业吃下“定心丸”。精华新材等十余家企业与银行达成合作意向,东来矿业等5家企业对接担保公司,融资难题的逐步破解,让企业创新脚步更轻快。

创新主体的培育是科创工作的核心抓手。海城市构建起系统化培育生态,对接高校科研资源、招引外埠科技企业,让创新力量不断汇聚。目前,12家企业申报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4家冲击雏鹰瞪羚企业,44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这些数字背后,是海城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惠企服务的优化让科创之路更通畅。100余家科技企业迎来“面对面”调研,78项需求被精准捕捉,26项已妥善解决,其余正按计划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则架起“智桥”,菱镁产业窑炉技术对接会上,辽宁科大等机构的成果与企业需求碰撞出火花,5个技术对接意向的达成,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融合。展望下半年,海城科创工作方向更明:培育更多高企与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各级创新平台,攻关菱镁产业关键技术。

环境优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海城发展不断注入源源动力。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经营主体活力充分释放。

海城市创新“双信地”工业用地出让模式。基于“政企互信+守信”环境,辽宁青龙剑公司项目1天内办结原需90天的证件,实现“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如今在海城,通过提前发布供地信息,企业可签“双信协议”,政企承诺双向约束。签约后双方同步筹备,政府保障净地等,企业推进立项等,变“接力跑”为“并肩跑”。同时,强化全流程信用监管,倒逼服务效能提升,以小切口优化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改革的“减法”换来了群众满意度的“加法”。海城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窗口整合,市级窗口数量从163个压减至64个,缩减60.74%,办事人员减少46%,单个窗口业务量提升1.8倍。98.51%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上半年办件量突破30万件,占鞍山地区1/3以上。“免申即享”政策让27家企业收到558万元惠企资金,电子证照共享覆盖14个部门48类,“汽车修配厂办理”一件事创新经验在鞍山市推广。

12345热线架起民生“连心桥”。23582件诉求办结率达99.95%,满意率提升至94.89%。“交账、收账、督账、销账”机制推动41件长期未办结案件化解,1150件紧急诉求实现“先处置再确权”。面对政务服务供需差距、数据共享壁垒等挑战,下半年,海城市将持续优化“一网通办”,让企业办事更便捷。用大数据绘制民生风险图谱,筑牢基层治理防线,为海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动能。

项目建设的塔吊林立,是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韵律;菱镁产业的绿色蝶变,勾勒出传统工业涅槃重生的轨迹;科创土壤上萌发的新芽,正舒展成高质量发展的枝繁叶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则为这一切注入了源头活水。海城市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让产业的筋骨更健硕,让创新的翅膀更坚韧,让民生的底色更温暖,书写出更加璀璨的“海城答卷”。

记者: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