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如约而至,北镇的梨花再次绚烂绽放,白似雪,香成海。
四月的古城北镇,被一树树梨花唤醒。4月19日,第35届北镇梨花节在北镇庙文化广场百福门前盛大启幕。
一场春风吹过,百里梨花盛开,如雪非雪,似云非云,仿佛人间误落的仙境。史料记载,北镇梨树种植,起源于辽金时期,兴盛于清朝。沿医巫闾山脉,12万亩梨园绵延百里,乾隆皇帝御封“塞外香雪海”。北镇鸭梨曾为朝廷贡品,至今香远益清,誉满八方。梨花盛开之际,山水之间宛若仙境,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这场“梨花如雪”的胜景。
春风又绿医巫闾,梨花如雪满北镇。北镇作为“沐春寻芳 悠游辽宁”2025春游辽宁消费季县域分会场,同时承接“跟着非遗看辽宁”辽宁非遗北镇巡展,诚邀四海宾朋共赴一场春日盛宴。
梨花节,这个看似只属于春天的节日,如今成为北镇打开世界的一扇门。开幕式上,激昂热烈的辽宁鼓乐、蒙古勒津马头琴,极具民俗风情的抚顺地秧歌、盖州高跷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纷纷亮相;明代祭山礼仪庄重肃穆,还原了古代祭山的盛大场景,生动展现了北镇辉煌灿烂的镇山历史文化。
老北镇人有讲,梨花一开,地气就足,庄稼有望,又是一个好年景。今天的梨花节,高铁带来了远方的客人,网络直播引发了海内外的关注。北镇梨花不仅盛开在枝头,更盛开在短视频平台的热搜榜上,盛开在各大文旅推荐的首页里。
梨花节更像是一场“春日峰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家在梨花树下共话合作,从食品加工到文化旅游,从绿色农业到数字科技,一项项协议签约落地,一批批项目开工,“赏花”变“洽谈”,“踏青”成“投资”,北镇把春光变成了实干的战场,把美景变成了发展的契机。
在北镇,人们谈起梨花节,总带着几分自豪,几分温情。有年轻人说,小时候家里摆摊卖糖葫芦,如今在城里搞文旅设计,把梨花元素融入创意产品;有“老把式”讲,自己从前种梨,如今孙子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把北镇香梨卖到了海外……
游客在梨花树下拍照,花海间,几个孩子追着风筝跑过,梨花在他们身后扬起了春雪。一树树梨花,年年盛放,从不辜负,也不张扬。北镇这座古城,梨花是它的面子,也是它的里子;是诗意的窗口,也是奋斗的注脚。
“你若盛开,春风自来。”35年来,北镇人把这句诗意写进了现实。1991年首届梨花节举办以来,从乡野农事的热闹场面,到今天全域旅游的系统布局,北镇借梨花节之势,成功打造“农文商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北镇模式。
这届梨花节将持续至5月5日,其间陆续推出21项系列主题活动——辽宁第二届村嗨大擂台、第三届北镇群众文化艺术周等群众文化活动,让游客在赏花之余深度感受文化魅力;串联起罗罗堡梨花大道、富屯梨园小径、北镇大市梨花北路等赏花秘境,打造“移步换景 处处生辉”的北镇全域赏花地图;2025大芦花山野荣耀越野赛,以赛事为笔,绘就“体育+文旅”的共生画卷;御财街非遗市集、助农电商节、北镇车展、百货洗化节、富源百姓购物节助力春游辽宁消费季。
正如北镇市委书记谢雷所言,“以花为媒、以商为尊、以项目为支撑、以共赢促发展”,梨花节不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是一次发展动员。北镇以医巫闾山文化为根,以“三产融合”为引,以“116213+N”文体旅体系为支撑,擘画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35年的梨花节,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一代人的人生变迁。虽说梨花开不过数日,但恰恰是这数日的盛放,点燃了一整年的希望,是北镇人用勤劳和梦想酿出的春天。
梨花依旧年年白,而北镇的春天,却年年不同。花开是自然轮回,发展是时代回应。白的是满树梨花,红的是发展愿景,浓的是百姓的日子。春光已至,盛世正浓。北镇,正盛开在自己的春天里。
记者:陆爽 张继锋